双簧是一种著名的传统曲艺形式,它因何命名?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双簧,这一曲艺形式,得名于清朝中后期的一位艺人黄甫臣。黄甫臣因年纪已高,喉咙沙哑,无法再弹唱。在面临违旨的风险时,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带上他的儿子,同样擅长演唱的黄甫臣之子,一同入宫表演。父亲黄甫臣在前面做出弹唱的动作,而儿子则藏在后面实际演唱。这个表演方式产生了如出一人的效果,后来被慈禧太后发现,却反而得到了她的赞赏,并将黄甫臣父子称为“双黄”。为与京剧中的“二黄”区分,后来将“双黄”改称为“双簧”。
双簧表演独具特色,当与相声结合时,往往能创造出极富幽默感的效果。表演中,动作表演者称为“前脸儿”,说唱者称为“后背”或“后身”。当两者发生错位时,喜剧效果尤为显著。例如,孙宝才先生的一段表演:“后身:(唱)八月里秋风儿多,星光闪闪月儿往西挪,五谷丰登好景色,我在豆子地里蹦跶蹦跶多么快活。我三瓣子嘴,耳朵过脑壳,八月十五我得吃又得喝。您要问我是什么物儿来呀呀呀儿呦——我有个小名就不往外说——孙:我是兔子!在唱词“蹦跶蹦跶”时,‘前脸儿’会模仿兔子的蹦跳动作。当‘后背’的唱词揭示真相,而‘前脸儿’意识到自己被嘲弄时,场面更是令人捧腹。”
如今,“双簧”一词常用来形容一人出面,另一人在背后操控的情况,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