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贵在问”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以“学贵在问”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学贵多问

学贵多问,是中国人的治学之道,意思是说,学习要重视多提出几个为什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一些家长往往重视的是分数,而忘了更应重视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人曾经指出,美国家长询问孩子学习情况时的第一句话是:”你向老师提了几个问题?”而我们的某些家长总喜欢问孩子得了多少分.本来是中国老祖宗留下的治学格言,现在却被一些人遗忘了,所以有必要重新提倡”学贵多问”.
  有人曾说,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勤读,勤思,上课认真听讲,也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何还要提倡多问呢?其一,人与人智力水平有差异,知识背景有差异,因此理解的快与慢与程度必然会有所不同.有时旁人对问题早以理解,自己却依然如坠云里雾中.若不羞于启齿而勤于询问,那么很快就会缩小与别人的差距.其二,老师的传授自有其薄弱环节,这就要求众位学友多开尊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多问来弥补你的不知.这样,既能让老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薄弱处,也能使自己不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地接受新知识,再者更能培养自己善于深入探究的治学品质,这真可谓一举多得.
  既然学贵多问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为什么有的同学仍然难于启口?我想也许有两种情况:一种认为多问未必能够找到正确答案,不如自己找.这种想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久久困于疑惑,偏偏不肯求助于人,这就有点固执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使别人对某事未必精通,但你至少也可以从和别人的切磋中得到一些启示.另一种则多半是性格较为内向,自卑感较强,怕遭人耻笑.这实在是大可不必.天下谁人没有不知的问题呢?越怕别人耻笑,结果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到头来更要被人耻笑.
  有道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既然我们提倡”学贵多问”自然应该首先对这个问题的本身做一番考察了.

2、 学贵多问

寒窗苦读十一载,回首而望,之所以能取得今日的成绩,贵在多问,学习。最重要的还是多问。

多问可以弥补你在学习中的不足,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都不可能是一直而就的,都必须经过一个阶梯,只有不断学习,提问,不停地复习,请教才能使知识更为巩固。由是观之,无论学习新知识,还是复习旧知识,多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只有经常提出问题,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知道,才能有目的地一一突破,全面地掌握知识弥补你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多问可以使你有所创新,有所发明,拿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讲吧!一日,牛顿坐在树下,树上的苹果掉了下来,他提出一奇妙的问题:苹果为什么不朝左?不朝右呢?为什么不向天上飞呢?偏偏竖直向下掉呢?结果他进行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为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试想一想如果没有牛顿的这一问,人类在物理学方面可能还很落后的。由此可见,多问可以使你有所进步,有所创新。

那么我们如何来问呢?当然要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学会从师而问焉,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只有多问,才能使自己更出类拔萃。

所以,今日的中国青年,尤其要提倡“学贵多问”把它作为座右铭岂不是很好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14
读书要善于问
清代刘开在《问说》中说:“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这一精辟的论述,总结了历来的治学经验。许多有学问的人,同时也是善于提问的人。我国春秋时代的大学问家孔子就有“每事问”、“切问”和“不耻下问”的精神。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曾写过一首长诗《天问》,里面一共提了一百七十二个问题,从宇宙有没有开头,一直问到当时那种“君权神授”的主张是从哪里来的。这个不朽的名篇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许多科学家、发明家也是爱问“为什么”的人。美国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爱问,别人认为自然而然的东西,他总要问个“为什么”,查查它的前因后果,经过刻苦钻研,终于有一千多项发明。英国科学家拉法第看到电能使软铁变成磁铁,就提出一个问题:电能生磁,磁为什么不可以生电?经过九年的刻苦钻研,终于创造了历史上第一台感应发电机,开辟了伟大的电力时代。
科学研究离不开问,时代要求我们具有科学研究能力,我们的学习也离不开问。毛泽东同志说过:“真正好学的人,必定是虚心好问的人。”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不会提问题,书上写什么,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得来的知识是靠不住的。学习的时候多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把这些疑问解决了,知识也就真正学到手了。
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看一篇文章要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学习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可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来思考:奥楚蔑洛夫有几变?他是怎么变的?因何而变?人对狗的称呼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等等。这样,我们就会抓住这篇小说的关键——变,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认识主人公趋炎附势,欺压百姓的丑恶灵魂。又如,我们学习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怎样?为什么开始写不大喜欢?后来又是怎样逐步发展的?等等。这样经过思考,就会理解其中的妙处,理出作者的思路。
善于问并不等于想到一个问题马上就去问别人。老是找现成的答案,只能培养思想上的懒汉。最好是自己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先想一想,尽可能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时候,再对照自己原来的思路想一想。要有个“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精神。当然,有些问题自己解决不了,需要问别人。问的对象除去老师、家长、亲朋、同学之外,还可以问书本,向书本请教,书本也是老师。
顺便说一下,同学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注意课文后边的“思考和练习”。无论是思考的问题还是练习的题目,都是与文章的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同学们应当亲自做一做,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深入钻研课文,为我们思考问题提供一些线索。
第2个回答  2013-12-11
还有更多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