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乡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据半坡村李氏家谱载:明初李氏始祖李诚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于马铃山半坡处,故名半坡。该乡北连江左乡,西接白沙乡,南与临汝县交界,东同登封县毗邻,总面积43.5平方公里。1975年,析江左公社一部置半坡公社。1983年底改半坡乡。1987年,乡辖13个行政村,26个自然村,81个村民小组,3058户,13288人。
该乡是河南省1984年所定的全县唯一的山区乡。马铃山、黑龙山横卧乡境,将全乡分为南北两半。土地瘠薄,但矿产资源丰富。乡办企业以开办小煤窑为主。1987年,全乡有小煤矿42个,年产量80万吨。铝矿7个,年产量20万吨。白灰窑95个,年产量5万吨,工业产值1500万元。1987年,鲁沟、白窑两村从事开采的人有1200名。被县人民政府誉为工业村。该乡利用荒山资源,发展林业、牧业。1987年,造成片林1944亩,其中经济林714亩。同年,全乡有大家畜3608头,猪3220头,羊3000只。其中小郭沟养牛228头,户均2.3头,被誉为养牛专业村。
该乡耕地主要分布在马铃山、黑龙山底部的岭坡上。民国时期,因水源奇缺,干旱严重,粮食亩产100斤左右。建国后,修提灌站7处,打机井20眼,挖水塘21个。1987年,全乡有耕地14558亩,有效灌溉面积337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3.2%,年粮食播种19505亩,平均亩产232斤,总产452.5万斤。
历史上交通闭塞。70年代修成了半坡至白沙的砂石路,半坡至江左五里头的渣油路。1987年,修复了长18公里的乡南公路,交通条件有所改善,但仍是全县交通条件最差的乡。
1987年,乡有初中一所,小学24所,在校学生3200人。地处山区的高沟小学,连续十几年受到县及地区教育部门表彰。1987年,在团中央开展的勤巧小队友谊赛活动中,该校少先队组织获二等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