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陕西汉调二黄是京剧之祖山”

如题所述

  汉调二黄是清代初叶形成并流行于陕南和关中地区的一个大型皮黄声腔剧种,起源古都长安,明末清初流传各地。清初期盛行于陕西汉中、安康、商洛等地,逐步形成了本省关中、汉中、安康和商洛四大地域流派(安康、汉中又通称汉江派),班社众多,名角层出不穷。
  由于这一剧种源远流长,根植于民众之中,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以生活为基础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与浪漫主义的艺术夸张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其表演风格古朴、细腻、别致。汉调二黄在广大流行地域为人们所称道的特点是做工细腻、表演传神。历代艺人传徒授艺讲究“演啥像啥,合情入理,精细别致”,“马门帘一揭,不是自己而是戏中人”。长期以来,不少独具匠心的演员,既从人物出发,又合理运用表演程式,不断地将汉调二黄改革发展,角色从最初的五门发展到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等十门,表演时各具风格,讲究“文戏武唱、武戏文唱”,末、净、生、丑、武生、杂角等一般要求刚劲,其他行当则讲细腻传神。虽有一套传统程式,但也讲究民间生活化,总体风格质朴、粗犷。
  汉调二黄使用的道白主要以韵白和陕白为主,这样既字中有音,音中有字、刚柔相济、朗朗上口,讲究抑扬顿挫,节奏感强,又接近民间通俗生动,可以鲜明地表现出人物刚直、暴躁、爽快、利落、活泼、幽默的性格,说起歇后语、风趣话更具乡土气息。此外,汉调二黄还流行按剧中人物籍贯道方言的独特风格。素称“唐三千、宋八百,外传野史数不得”,演出剧目(包括保留二黄皮影戏中)约1500余本折,已抄录1077本,出版 《陕西传统剧目汇编·汉调二黄》8集60本。初步统计汉调二黄脸谱415副,特制模型彩绘234种。其造型、画法种类繁多,总体风格古朴、考究。
  京剧声腔源自陕西
  人们提到国粹“京剧”的渊源,一般都会认为徽班进京带去的二黄调和湖北艺人传去的西皮调,二者在京合流形成京剧,可是,从中国近代著名戏剧史论家齐如山,到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等一批戏曲学界和业界的大师,经过科学研究、对比分析后认为,京剧与汉调二黄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这一点,国务院组织中国艺术研究院所作的《全国戏曲剧种现状调查报告》中也有论述:陕西汉调二黄剧种不仅历史悠久,遗产丰富,而且它与国粹京剧的形成与产生,具有重大的历史关联。
  近年来,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文寿,接连发表了《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再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等学术论文,在获第二届王国维戏曲论文评比一等奖的《论京剧声腔缘于陕西》一文中不但论证出京剧声腔来源汉调二黄,还将陕西戏剧分为前、后两个秦腔。前秦腔也就是汉调二黄,是从明清以来,一直发展到现在,当然这个剧种,是产生在关中,流行在关中,发展在关中,后传到陕南,但由于之后后秦腔(母体为山西梆子自东向西传来)发展起来以后,那种通俗、被广大农民听众所能及时接受了的,大家一开口,就是现在这种通俗的秦腔。而汉调二黄有些文气,有些高雅,脱离了一些农民观众。当然,在西安城里,从整个清代到民国初期,大家还是比较喜欢欣赏汉调二黄,觉得这是一个文人雅士听的,非常时尚的东西。
  此外,朿文寿还论证出流行于南国粤地的西秦戏、江西宜黄腔等我国四大声腔中的皮黄腔都是发源于陕西的前秦腔——汉调二黄,可以说全国出现的各地皮黄声腔剧种,都与汉调二黄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一来,前秦腔与后秦腔对于戏曲的影响可以说遍布大半个中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07
国务院组织中国艺术研究院所作的《全国戏曲剧种现状调查报告》中论述:陕西汉调二黄剧种不仅历史悠久,遗产丰富,而且它与国粹京剧的形成与产生,具有重大的历史关联。

人们提到国粹“京剧”的渊源,一般都会认为徽班进京带去的二黄调和湖北艺人传去的西皮调,二者在京合流形成京剧,可是,从中国近代著名戏剧史论家齐如山,到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等一批戏曲学界和业界的大师,经过科学研究、对比分析后认为,京剧与汉调二黄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汉调二黄是清代初叶形成并流行于陕南和关中地区的一个大型皮黄声腔剧种,起源古都长安,明末清初流传各地。清初期盛行于陕西汉中、安康、商洛等地,逐步形成了本省关中、汉中、安康和商洛四大地域流派(安康、汉中又通称汉江派),班社众多,名角层出不穷。
由于这一剧种源远流长,根植于民众之中,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以生活为基础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与浪漫主义的艺术夸张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其表演风格古朴、细腻、别致。汉调二黄在广大流行地域为人们所称道的特点是做工细腻、表演传神。历代艺人传徒授艺讲究“演啥像啥,合情入理,精细别致”,“马门帘一揭,不是自己而是戏中人”。长期以来,不少独具匠心的演员,既从人物出发,又合理运用表演程式,不断地将汉调二黄改革发展,角色从最初的五门发展到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等十门,表演时各具风格,讲究“文戏武唱、武戏文唱”,末、净、生、丑、武生、杂角等一般要求刚劲,其他行当则讲细腻传神。虽有一套传统程式,但也讲究民间生活化,总体风格质朴、粗犷。
汉调二黄使用的道白主要以韵白和陕白为主,这样既字中有音,音中有字、刚柔相济、朗朗上口,讲究抑扬顿挫,节奏感强,又接近民间通俗生动,可以鲜明地表现出人物刚直、暴躁、爽快、利落、活泼、幽默的性格,说起歇后语、风趣话更具乡土气息。此外,汉调二黄还流行按剧中人物籍贯道方言的独特风格。素称“唐三千、宋八百,外传野史数不得”,演出剧目(包括保留二黄皮影戏中)约1500余本折,已抄录1077本,出版《陕西传统剧目汇编·汉调二黄》8集60本。初步统计汉调二黄脸谱415副,特制模型彩绘234种。其造型、画法种类繁多,总体风格古朴、考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