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消费需求增长,促进经济增长

如题所述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一定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努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历史经验表明,国内需求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近几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而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的贡献率有所降低。虽然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年均增长7%,远高于世界平均24%的水平,但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的投资增长更快,从而使得消费与投资之间出现不协调。从国内消费领域自身情况看,消费结构性矛盾比较明显,主要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消费能力不强,制约了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一是我国人口众多,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将为经济发展创造庞大的消费需求;二是工业化进程加快,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投资需求;三是城镇化加速发展,将为经济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内需空间。不过,要使这些有利条件真正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因素,就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要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总之,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与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换代相互适应、相互推动的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改变消费与投资之间的不协调状况;通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扩大农村消费市场;通过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消费方式与消费结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居民消费率的稳步提高。

  二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努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应围绕着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着力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方面,要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合理控制投资规模,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的要求,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推进各方面体制创新,深化财税、价格、投资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防止投资反弹,促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水平。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统筹安排对内对外经济工作,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坚持以质取胜,增强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

  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要求我们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

  二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就业是民生之本。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就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行业、新产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岗位。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积极培育创业主体,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就业容量。要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要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

  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作用。要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要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要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要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要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要完善劳动合同制度,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分配关系,有利于增加广大劳动者收入,维护劳动者权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创造机会公平,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