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语言暴力的解决方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在人际交往中使用语言暴力,表明行为人的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而自觉使用语言暴力的行为,则是心理严重失衡的表现。有一些人,使用语言暴力是因为自己对受害人存在着很强的优势地位。 学生和老师之间便是如此。由于地位上的差异,孩子们受到侮辱和伤害以后,一般无从发泄,只能将这些情绪积压下来或采取极端的自我毁灭的方式加以反抗。 这不仅是教育的悲哀,更是全社会的悲哀。消极抵制带来的惨痛教训,促使我们更多地去思考如何用积极有效的方式来化解危机。

三大盾牌

亮明态度

发生类似事件时,决不能忍气吞声。受暴者应该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制止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应该告诉施暴者,你这种行为已经对我造成了伤害,无论施暴者是同伴还是老师,都应该大胆提出。

因材施教

如果孩子告诉了家长自己的遭遇,那么家长的态度就显得尤其重要。首先,家长不应教唆孩子“以暴制暴”。有些家长告诉孩子要强硬,别人怎样欺负你,你也怎样欺负他。其实,这是一种不可取的方式,会使孩子的人际关系变得恶劣起来。其次,也不要让孩子一味忍让,比如告诉孩子“忍了吧”,“算了吧”,这样会造成孩子性格上的懦弱,以后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敢反抗,从而长期陷入一种“被动挨打”的局面。

正确的态度是,家长应该积极得帮孩子分析孩子自己的责任。以要分析受暴者,是不是自己做事本身存在问题,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因此遭到别人的“隐形报复”。二也要分析施暴者,很多时候,孩子在学校的暴力是家庭人迹关系的一种反映,比如孩子家庭就是这样的一个环境,粗话连篇,恶语相向,孩子在学校不自觉就无意伤害了他人。另外,在家里特别受压抑的孩子,就是所谓家里的乖孩子,自己的某些恶劣情绪就会在学校得到释放。

疏导危机

孩子在学校受到了伤害,还可以向心理老师求助。在这种状况下,心理上的缓解是很重要的,因为这种事情在现实中真的很难避免,所以理解孩子的感受,教会孩子如何从心理上化解潜在危机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孩子心理上长期得不到缓解,积郁久了,可能会导致更多悲剧事件的发生。

PS:引用内容,读书笔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