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性格详细?

如题所述

孙权的性格特点︰头脑冷静、深谋远虑而又雄心勃勃。 在赤壁之战的整个决策和战斗过程中,体现了孙权怎样的性格特点? 孙权是拒操的决策人物。周瑜称他为“神武之才”,曹操也有过“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但为什么当曹操“旌麾南指”时,是“迎”是“拒”,孙权却“犹豫”而“不断”呢? 这是因为︰曹操带兵几十万,破荆州,下江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这一严重情势,作为东吴首领孙权,是必须慎重思虑,不能掉以轻心的。每遇大事,先慎重考虑,再作出决策,这才是主帅的严谨风度。孙权正是这样。张昭等投降派提出了“三虑”,孙权不能不深思熟虑,仔细掂量。孙权察觉到张昭等人的言论是错误的,但又没有立即吐露出半点声色。这就表明孙权是一个头脑非常冷静,遇事从容、镇定,深思熟虑的“雄才”。 拒曹,本是孙权原有的想法。他派鲁肃去联合刘备,就是为了“共治曹操”,但由于张昭引出“三虑”,因而思谋未决。他仔细听了诸葛亮、鲁肃、周瑜关于敌我双方力量强弱的具体分析,权衡“拒”、“迎”的得失之后,毅然决断“当击”;而且“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他的语言,他的态度,他的感情,何等坚决﹗ 孙权,其实早有战备。在周瑜当夜请战时,孙权说︰“已选 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就是明证。至于“前发”、“后援”的军事安排,以及作战万一失利时的对策等,都作了周密的布署。孙权这种深谋远虑而又雄心勃勃的性格,是在曲折起伏、发展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因而显得非常细致、完备,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孙权性格详细
参考: 天之心
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四月),字仲谋,三国时代的开国君主之一。他于222年称吴王,229年称帝,建立吴国,即东吴。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孙权文武双全,年少时经已有将帅之才,统率大军之能力,十八岁掌权而成为一方诸侯,故与之为敌的曹操也夸赞「生子当如孙仲谋」。 领导风格 和三国时代的其他第一代君主一样,孙权也很会用人,并且在纳谏方面作的更好,还会认真听取反面意见。同时也很有战略眼光。《三国志》记载吴国大臣对孙权的评价: “提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曹丕),是其略也”,虽然难免溢美之辞,但概括的还算全面。 孙权接掌领导权之初,“以兄事瑜”,对周瑜信任重用。周瑜死后,对鲁肃、吕蒙、陆逊等将领都信任重用。《三国志》记载孙权曾经说过: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故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但是孙权在立国称帝以后,采取保守的态度,妄想凭借长江天险,与魏、蜀长久分治,对蜀国不断的北伐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三国志》记载孙策生前曾评论孙权的思想本质:“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最后他的保守政策导致北方的魏、晋可以逐个击破,先灭蜀后灭吴。 252年四月,71岁的孙权因患风疾病死于建业宫中,称帝在位23年。葬于建业(今江苏南京)蒋陵,谥大皇帝,庙号太祖。 琐事 《江表传》记载,孙权生来方颐大口,目光炯炯有神。孙权出生时,孙坚见他的容貌非常高兴,认为此子将来必有富贵前程。 《搜神记》:吴夫人怀孙策时,梦见月亮飞入怀中,怀孙权时又梦见太阳入怀。孙坚听过夫人的说法后,喜不自胜的断言「日月乃阴阳的精华,是极为富贵的象征」。 HY
参考: zh. *** /wiki/%E5%AD%AB%E6%AC%8A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一般都会觉得虎踞东吴的孙权是一个善于识才用才的明君。   其实,历史上的孙权和封建时代的许多创业之君一样,也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其一生作为,充满了矛盾。在人才问题上,他就表现出明显的二重性。   首先应该肯定,孙权确有识人之鉴、用人之明;特别是在关系孙吴集团安危存亡的关键时刻,这一优点表现得更为突出。他先后重用的东吴四任统帅──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可以说是选拔得当,并称其职。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以弱击强,大败曹兵,不仅维护了孙吴集团的生存,而且为三分鼎立奠定了基础;鲁肃不仅早就向孙权阐明了「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的天下大势,提出了「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战略方针,而且在其执掌兵权期间,坚持联刘拒曹,巩固了东吴的基业;吕蒙偷袭荆州,实现了孙吴集团多年来一直追求的占据长江的目标,大大扩张了它的势力范围;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蜀军,以后又屡次击败魏军,成为支撑东吴江山的栋梁。对于这几位杰出的人才,孙权放手使用,尊崇有加,甚至脱略行迹,恩礼备至。对周瑜,他视之如兄,亲厚异常;当周瑜去世时,他「素服举哀,感动左右」;直到多年以后称帝时,他还颇为动情地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及注引<江表传>)就连周瑜的子女,他也特别关照。对鲁肃,他始终待以殊礼,比之为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当他称帝时,也没有忘记鲁肃,对众公卿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对吕蒙,他十分赏识,认为其「筹略奇至」,仅次于周瑜;当吕蒙病重时,他极为关切,以重金召募医者,千方百计为之治疗,并随时观察其病情,见其能吃东西便喜笑颜开,否则便坐卧不安,夜不能寐;吕蒙病死,他痛哭流涕,悲不自胜(《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对陆逊,他倚为干城,极为信赖,特地把自己的印留一枚在陆逊身边,每当与蜀汉交往书信,总是先请陆逊过目,若有不妥,径直改定盖印发出;黄武七年(228年),魏国大司马曹休率大军南侵,他以陆逊为大都督,统兵迎击,并亲自为之执鞭:以后,他又让陆逊辅佐太子孙登镇守武昌,总督军国重事。……如此厚待辅弼之臣,实在难得,所以后人往往传为美谈。   然而,孙权也有不敬才、不爱才的时候,有时甚至发展到忌才害才的程度。试看以下几个例子:   张昭,东吴的开国元勋。早在孙策创业之初,就任命他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三国志.吴书.张昭传》)。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受伤身危,把年仅十八岁的孙权托付给张昭,慨然叮嘱道:「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张昭传》注引《吴历》)孙策死后,张昭当机立断,叫沉浸在悲痛之中的孙权上马巡军,并命令各地将校各奉职守,迅速稳定了局势。以后,他又忠心耿耿地辅佐孙权数十年之久,在东吴享有很高的威望。然而,由于张昭性格刚直,常常犯颜切谏,使孙权下不了台。孙权对他既不太满意,又无可奈何,便采取让他坐冷板凳的办法。孙权初置丞相,张昭乃众望所归,孙权却任命了孙邵;孙邵卒,百官再次推荐张昭,孙权却又用顾雍为相;不让张昭当丞相也就罢了,可连「太傅」、「太保」之类荣衔也没授予,只给了他一个「辅吴将军」的官号。如此措置 ,未免有些薄情。《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由此认为孙权的胸襟气度不及其兄孙策(关于张昭,本书另有<刚直不阿的张昭>一文专门予以评说)。   2008-06-21 11:58:16 补充:  虞翻,东吴的大学者,勤于治学,著述甚丰,并乐于奖掖后进。孙策夺取会稽郡后,自领会稽太守,以他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然而,由于虞翻「性疏直」,不会察颜观色, 因而在孙权手下一再倒霉。孙权掌权不久,以他为骑都尉,他屡次犯颜谏争,使孙权很不高兴,加之又遭同僚毁谤,他竟被贬到丹阳郡泾县,多年不得任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吕蒙袭夺荆州,因虞翻兼通医术,请他随行,才使他摆脱禁锢。 2008-06-21 11:58:25 补充: 孙权封吴王后,大宴群臣,半醉之余,亲自行酒,虞翻偏偏不赏脸,假装酒醉伏地,不接受孙权斟酒,等孙权离开,他才坐起来。这一来,孙权勃然大怒,拔出宝剑,要亲自将他斩首。大农刘基抱住孙权,请他勿杀善士,孙权竟振振有词地说:「曹操尚且杀了孔融,我杀虞翻又算得了什么?」经刘基苦苦谏阻,他才宽恕了虞翻。但积怒在心,终难消释,最后还是把虞翻放逐到偏远的交州,死后才许归葬故里(《三国志˙吴书˙虞翻传》)。 2008-06-21 11:58:33 补充:   张温,孙吴集团的后起之秀,才华出众,张昭、顾雍等大臣都十分推重。孙权开始征拜他 为议郎,不久又提拔为选曹尚书(主管官吏的选拔任用),徙太子太傅,一度甚为信任。可是,由于张温出使蜀汉后,对诸葛亮的为政有所称美(《演义》第86回写到此事),孙权竟因此而暗生疑忌;又担心张温声名太盛,「恐终不为己用」。于是,他就籍张温举荐的选曹尚书暨艳得罪之机,诬指张温「专挟异心」,「无所不为」,将其罢黜还乡,使这位英杰之士在抑郁寡欢之中罹病而死(《三国志.吴书.张温传》)。 2008-06-21 11:58:41 补充:   对于陆逊,上面已经说过,孙权曾经尊崇得无以复加;但当孙权第三子、太子孙和与第四子、鲁王孙霸争宠时(详见下篇<孙权的立嗣之争>),陆逊为了维护孙和的正统地位,一再上书 ,建议对二人「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孙权不仅不听,而且屡次派遣使者上门诘责陆逊。陆逊忠而获谴,愤懑而死。后来,孙权终于认识到自己对不住陆逊,曾流着眼泪对其子陆抗说:「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总算认了错。    2008-06-21 11:58:51 补充: 对比孙权在人才问题上的两种不同表现,可以看到一种规律性的现象:他的识才用才,主要见于他黄龙元年(229年)称帝之前,也就是他四十八岁之前。在这将近三十年的漫长岁月里,他身处内忧外患之中,锐意进取,开土拓疆,深知人才之难得、之可贵,因而能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并能做到用而不疑,对某些人才的缺陷也不吹毛求疵,遂使江东人才济济,雄视魏、蜀。 2008-06-21 11:58:59 补充: 而在这以后的二十多年中,由于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稳定,他承受的压力有所减弱,而又久握权柄,唯我独尊,于是骄矜日甚,怠惰渐生,礼贤下士的风度消磨殆尽,忌才害才的行为却多了起来。所以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这样评论他:「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是的,在人才问题上,他同那位「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安乐」的越王勾践相似,也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倾向。    2008-06-21 11:59:04 补充: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创作中,将孙吴集团置于陪衬的地位,加之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充分展示孙权的性格的各个方面,而只能选择和强化其性格的某一两个侧面。经过这种选择和强化,孙权的「明主」形象逐步凸现,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同时,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却遭到削弱。这真是一种不得已的遗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18
孙权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是倾向于自保。
从三国志的时间来看,任何威胁到孙权本人安全或者威胁到孙权权利的安全的人事物都会遭到孙权疯狂地针对,这种性格往往自保有余,开拓不足。总的来说孙权是一个重视防守的君主,心理防线高,同时不愿意吃亏,总希望赚一把,有点像商人。
历史上的江东也的确是比较富庶的地区,地利好,险峻,防守有余进攻则困难重重,江东地区能争霸全国还得从春秋的吴越争霸开始,那个时候吴国以军事立国,越国以商业强国,最终都成为春秋一小霸,终究不能像晋,齐一样成为号令群众的大霸,孙权时期也差不多,天下之争大体在曹刘,孙权起不到决定作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