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1. 朱元璋画像文言文翻译

《朱元璋画像》译文: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召集画工画皇帝的容貌,大多的画都不合皇帝的心意。有位画工画得很像,自己认为(皇帝)见了一定会奖赏,等到给皇帝看,也不合适。

一位画工打听到皇上的心意,形像有一点相似,再画得雍容端庄献给皇帝。皇帝非常高兴,就诏令画若干幅赐给各诸侯王。原来皇上的心思早已存在,只是其他的画工不能了解。

《朱元璋画像》原文:

明太祖朱元璋尝集画工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

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乃命写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早有,而它工不能知也。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陆容(1436年-1494年)字文量,号式斋。明江苏太仓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历任兵部职方郎中,累迁浙江右参政,所至有政绩。忤权贵,罢归卒。平生嗜书,多著述。

归筑菽园,著书其中,与陆釴、张泰齐名,称“娄东三凤”。

著作《式斋封事录》、《水利集》、《问官录》、《兵署录》、《浙藩稿》、《乙戊稿》、《菽园杂记》15卷、《菽园杂记摘抄》7卷、《式斋笔记》、《式斋先生文集》37卷·附录4卷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朱元璋画像

2. 文言文《明史

明史·太祖本纪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9分,每小题3分)帝疾大渐,遗诏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

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

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

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辛卯,葬孝陵,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开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

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尝与诸臣论取天下之略,曰:“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

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

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初与二寇相持,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

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

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所以先出山东、次河洛,止潼关之兵不遽取秦、陇者,盖扩廓贴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旗而北。

燕都既举,然后西征。张、李望绝气穷,不战而克,然扩廓犹力抗不屈。

向令未下燕都,骤与角力,胜负未可知也。”帝之雄才大略,料敌如神,料敌制胜,率类此。

故能戡定祸乱,以有天下。语云:“天道后起者胜。”

岂偶然哉。(节选自《明史·太祖本纪》)1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好善恶恶 恶:憎恨,疾恨B.徒为生民之患 患:担忧C.士诚器小 器:器量D.燕都既举 举:被攻占14.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以安吾民 斧斤以时入山林B.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 蟹六跪而二鳌C.志骄则好生事 水至清则无鱼D.以为之援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1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直接体现朱元璋“料敌如神”的一组是①统一方夏,纬开经文 ②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③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 ④友谅志骄,士诚器小⑤扩廓贴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 ⑥张、李望绝气穷,不战而克A.②④⑤ B.③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⑥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1)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2)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3)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旗而北。

【答案】13.B 14.C 15.A 16.(1)今日懂得了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难道还有什么哀念之情吗?(“得”、“其”、“奚”、“哀念之有”宾语前置各1分)(2)如果先攻打张士诚,他在浙西凭借坚固的城池坚守,友谅必定会倾国(用尽国家兵力)而来,我们就会腹背受敌了。(“向使”“负”“固”“空国”各1分)(3)(如果)逼急了他们,他们势必会合力在一个地方,仓促间(一下子)反而不容易平定,所以(我们)出其不意,回师向北进攻。

(“急”“并力”“猝”“北”各1分) 【解析】13.试题分析:患,祸害。其前有结构助词“之”,因此应为名词。

再从下句看,“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可知“患”意应为祸害。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14.试题分析:均为连词,就。

A项前者介词,表目的;后者介词,按照。B项前者连词,表递进,而且;后者连词,表并列,和。

D项前者代词,他、他的;后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15.试题分析:①句意思是说统一了全中国,武功文治是汉、唐、宋各代君主所不能相比的,不能直接表现“料敌如神”;③句的意思为士诚尤为逼近,有的人说应该先击败他,这是别人的看法;⑥句意思是说张、李没有了指望,气势也没有了,所以不战而胜,这是结果。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16.试题分析:翻译句子,要先要分析和理解句子。

也就是要分析句子的特点,比如(1)句中“哀念之有”这是宾语前置句,“其”表反问的语气;(2)句中的词类活用,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坚固的城池;空,使动用法;(3)句中急,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逼急;北,名词活用作动词,向北进攻。这些都是翻译时着力把握的,因为这些都是翻译的关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参考译文】高皇帝疾病大大加重,遗诏说:“我承担天命三十一年,心里总是为国家和百姓的安危而忧虑,日日勤劳,不敢懈怠,致力于为百姓谋利益。怎奈出身贫苦低微,没有像古人那样博学多闻,好善疾恶,远远比不上他们。

今日懂得了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难道还有什么哀念之情吗?天下人归顺皇太孙,最适合于登皇帝位。内外文武百官同心协力辅佐政事,来安定我的百姓。

治丧祭奠仪式的物品,不要使用金玉。孝陵山川依然照旧,不要改动。

各位藩王只在各自的封国内哀悼,不必到京都。凡不在。

3. 朱元璋画像 文言文翻译

原文 (选自《菽园杂记·卷十四》)

高皇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命传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有在,他工不能知也。

注释:

1、传写御容:画黄帝的画像

2、及进览:等到呈给(皇帝)看

3、穆穆:雍容端庄的样子

译文:

太祖皇帝召集画工为自己像,画出来的都不满意。有位画工写生本领最高,画得最像,自以为万岁爷一定会满意了,谁知呈上去也不合适。另一位画工却揣摩出了皇上的心思,不求形似,将御容画得格外和善慈祥。结果龙心大悦,诏令其照画若干幅,颁行天下。因为皇上的心思(想法)已经存在,(只是)其他的画工没办法(能力)探知(罢了).

4. 朱升传文言文翻译

朱升,字允升,是安徽休宁人.元朝末年的时候,乡试中了举人,被任命为池州主管教育的长官,在这个位子上干的很好.后来湖北蕲春、黄冈等地盗贼四起(元朝末年各地的农民起义),兵荒马乱,他就弃官隐居在石门.虽然不时要躲避兵乱,但他还是每日都坚持读书学习.朱元璋攻取了徽州,邓愈向朱元璋推荐朱升,朱元璋就召见朱升,并就当时的天下大势请教朱升,朱升回答:“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非常赞同朱升的意见,采纳了朱升的方略.吴元年的时候,朱升被任命为侍讲学士,知制诰,同时编撰国史.因为他年纪大了,特别免除了入朝觐见的辛苦.洪武元年的时候,升职为翰林学士,每当要进行祭祀宗庙的活动时,享有斋戒沐浴的礼仪权力.然后又命他与其他学问家一起编修《女诫》一书,把古代贤良的嫔妃的事迹中可以作为榜样的全部编在书中.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诏书上的文辞大都是朱升撰写的,当时的人们都认为写的文辞既典雅而事实又准确.过了一年多以后,朱升提请告老还乡,死的时候七十二岁.朱升从小的时候学习就非常用功努力,一直到老了的时候也还是这样不知疲倦.尤其擅长研究经学.所写的很多经学的旁注,文词简练,而意思又表达的非常清楚精炼.学者都把他称为枫林先生.他的儿子也和他一同做官,做到礼部侍郎,因为别人犯法,他被连坐,治罪死的.。

5. 【朱元璋画像(加点字)文言文|写】

明太祖朱元璋尝集画工写御容,多不称旨。

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

上览之,甚喜,乃命写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早有,而它工不能知也。

[2]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召集画工为皇帝画皇帝的容貌,大多(画工)画出来的都不合(皇帝的)心意。有位画工写生本领最高画得很像,自己认为(皇帝)见了一定会奖赏。

等到进宫给皇帝看,也不合适。一位画工打听了解到皇上的心意,形像有一点相似,再把容貌画得雍容端庄敬献给皇帝。

(皇帝)非常高兴,于是诏令照这幅画画若干幅赐给各诸侯王。原来皇上的心思(想法)早已存在,只是其他的画工不能了解。

写御容:画皇帝的画像、容貌及进览:等到呈给(皇帝)看穆穆:雍容端庄的样子诸王:各诸侯王见:被盖:原来它:别的知:了解它:其他的写:画进:呈上亦:也然:这样集:召集。御容:皇帝的画像、容貌多不称旨:大多不符合(皇帝的)心意一工探知上意:一个画工打听了解到皇上的心。

6. 朱元璋论用人的译文太祖与侍臣语及用人之道.太祖曰:“金石之有声,

洪武元年(1368)八月八日,朱元璋与侍臣论用人之道.他说:“用人之道,因材而授职.譬如良工之于木,小大曲直,各当其用,则无弃材.人也是如此.有大器而乏小能,或有小能,不足以当大事……” 元璋论忠谏谗佞 洪武元年(1368)二月,朱元璋在奉天门召见侍臣,论述忠谏谗佞.他说,凡人上疏建盲,都有忠谏、谗佞之分.忠谏之官虽然逆耳难听,但其有益如药石可以治病,谗佞之盲虽顺耳好听,但其遗患不可胜言.而谗佞小人,设机而巧,好察颜观色,乘虚而入.开始,以微小可信之事,言于人主,借以探其浅深.若人主听信,又马上进言.人主以为上次所谈之事可信,便不加思索地信以为真.若如此,谗佞小人便得以肆其志,结果,妨贤病国,无所不至.自古以来,这类事件和教训是很多的,可惜的是昏庸之君始终不知悔悟,原因在于被甜言蜜语所迷惑.惟有刚明之君,审择于是非,取信于公论,不偏听偏信,才能杜绝谗佞小人进谗的途径.。

7. 朱元璋庵中题诗的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原文:

太平府般若庵,太祖既渡江,微行于庵,欲借一宿,僧异而问其爵里姓名,乃题诗于壁曰:“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后登极,闻诗已无有,旨钥僧至京,将杀之,既曰:“予诗何去之?”僧曰:“御制后,仅有吾故师四句在焉。”问曰:“何诗?”僧诵云:“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悉;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毫光射斗牛。”上笑释之。

——《七修类稿·明·郎瑛 》

译文:

太平府有座般若庵,明太祖渡江以后,微服出行到达一处山间寺庙想要借宿一晚,和尚看到他很奇怪,就问他姓名官爵以及乡里在哪。太祖就在墙上写到:“我杀尽江南的百万雄兵,腰间佩戴的宝剑还沾着血腥,你们这些山里的和尚不认识英雄霸主,只聒噪的问我的姓名”。之后,太祖登基称帝,听说墙上的诗已经没有了,下旨把和尚抓到京城。要杀掉他时问他:“我写的诗哪去了?”和尚回答说:“您登基治理天下后,仅仅留下我已去世的师傅的四句诗还在”太祖问:“什么诗?”和尚回答道:“皇上您写下的诗我们不敢留下,留下的话怕鬼怪神灵知道;因此才用法水轻轻洗掉,就是这样还有如毫毛一样的光线射向斗牛星。”太祖高兴的笑了,释放了和尚。

满意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