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唯实,致敬陈云

如题所述

陈云是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对新中国经济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此前我对他的了解十分有限,对相关的书籍也很少主动涉猎,最近读了叶永烈撰写的《他影响了中国——陈云传记》后,对他的了解稍微增加了一些。

简要回顾下读完此书后对陈云一生经历:1905年出生于江苏省青浦县练塘镇,自幼父母病亡,先后随外祖母、舅舅长大成人,生活贫困且体弱多病。在舅舅的照顾下读完小学,后在小学校长的帮助下前往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做工。在做工期间接触了共产主义思想并组织了印书馆工人的罢工,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国民党反革命政变后被迫离开上海前往江西瑞金苏区参加革命,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随队参加长征。遵义会议以后,奉毛泽东之命前往上海,通过上海的党组织向共产国际报告遵义会议情况。因上海党组织受到破坏后未恢复,直接取道上海奔赴莫斯科完成了任务,取得了共产国际对遵义会议结果的认可,此后留在苏联系统学习一年。1937年辗转回国,抵达新疆,并搭乘王明回国的专机返回延安。在延安担任中央组织部长约7年,做了大量的共产党干部工作。1944年左右先做了短时间的财经领导工作,后受命赴东北开始革命根据地,为后续解放战争时期与国民党的决战打下了基础,在此期间为共产党接收并管理城市打下了沈阳城的样板。建国以后回到中央工作,主要负责抓财经领导工作,任弼时去世后,名列毛刘周朱之后,为中共五大书记之一。至1962年前一只负责财经领导工作,此后因经济建设思路与毛泽东不一致被“靠边站”,实际上不负责工作。WG期间,于1969至1971年疏散至江西生活三年,后回京。1978年恢复工作,中间实际上16年未曾参与重要工作,但政治待遇仍保留,并未被打倒。改革开放以后,先后任中央纪委书记、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1992年彻底退休。1995年病逝于北京。

本书与叶永烈的其他文革纪实书籍相比,线条较粗,故事细节不那么详细,只是把陈云在各个时期的重要经历串联起来。如果把这种感觉与陈云其人的为人特点串联起来,可以得到很合理的解释。

陈云为人低调谦和,不喜欢宣扬自己,从不搞特殊。这一点书中可以验证。在他生命晚期,很多方面创作的关于他的书籍作品、影视剧,都得到了他的“干扰”而未能公之于众,使大众对他的了解十分有限,以致他的90年生涯中曾出现大段空白,连基本的影像资料都十分有限。

如果把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也就怪不得作者的“惜墨如金”,因为这源于陈云本人的“惜墨如金”,但这也正是陈云本人人格及性格的真实写照。

本文开头所列的15个字,是陈云一生的座右铭和高度概括。在他的人生经历中,逐渐形成了以上思想并贯穿始终,在书中作者也详细描述并解释了这15个字的真实含义。直至今天,对我们当前的工作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纵观陈云的一生,虽经艰苦的革命岁月,但并未受到残酷的牢狱之灾,而且出身贫寒并拥有工人身份,这也是一种幸运。

在这一生中,他表现出了坚韧平和的意志品格,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品质,给后人以深刻的示范意义。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包括革命先烈也是如此,毛泽东磅礴大气、周恩来坚毅沉稳、邓小平低调坚定、彭德怀性刚如火,陈云则是坚韧平和。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几乎很难改变。对于外人而言,不同的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性格特质谋划自己的人生方向。看完此书,我感觉我的性格更加趋同于陈云的性格,习惯于以沉稳、低调、踏实来开展工作,因此,有必要对陈云多家研究和学习,借以寻找下一步的方向。

人的一生总是要体现自己的价值,才能不枉漫长又短暂的时光。如何体现自己的价值呢?有人喜欢轰轰烈烈大肆宣扬,有人喜欢低调沉默隐而不稳,但不管哪种方式,你的价值得到提现才是最为根本的。你做的好,怎么宣扬都不为过,你什么都没做,再怎么宣扬也没用,群众和历史眼睛里最不能揉沙子。刘少奇生命终点时所讲的那句话非常好——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这是一种不事张扬的宽广胸怀,历史和人民终究还给了他公道。

读完此书,是为最大的收获。

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个细节。

一是,陈云曾在上海主持中央特科工作时,去鲁迅家中接应时任党的总书记瞿秋白,与鲁迅也有一面之缘,可惜后续再未见面。

二是,WG结束后,在关于是否杀JiangQing的问题上,陈云坚决反对杀,他说:与si人帮的斗争,终究是一场党内斗争,党内斗争不能开杀戒,否则后代不好办。在争执不下之时,他甚至提出,如果一定要杀,请在会议记录里写下,陈云同志不同意。后来,他的意见得到了肯定,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奠定了此后几十年党的正常生活秩序规矩。

三是,陈云晚年提到的大力使用青年干部。当时党内老同志对大力使用青年干部不放心有疑虑,陈云与邓小平力排众议、不谋而合,认为当年他们这一批人也是二三十岁担当大任的,只要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过个五年十年就能成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十分难能可贵。小平同志所提出的新老交替选择接班人这个战略问题终于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与他晚年提出的坚决清除“三种干部”,其实也是一脉相承的。

写在最后,短短的一本传记,不足以对陈云进行足够的了解,还需要开展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接下来,要仔细研读一下三卷《陈云文选》,以便了解更深入的知识。

2021年10月21日,写于青岛港。

引用书中的几段文字如下。

陈云用十二个字、四句话来概括干部政策。他说:我现在来讲干部政策,只想用十二个字,分成四个问题来解释:第一,了解人;第二,气量大;第三,用得好;第四,爱护人。

陈云的十二个字、四句话的意思是:

了解人。就是要全面地、历史地看待干部,分析其本质好坏,用其所长。陈云说,分配干部时往往能听到许多不好的话,说明我们有些同志总是看到别人坏的多、好的少;使用干部也有这种情形,今天看他表现好点就把他抬上天,明天表现得差点就一下打到地下去。对于一个人没有基本的估计,用人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用人用他的长处,使他的长处得到发挥,短处得到克服。

气量大,就是必须善于用人,有一技之长就要用。陈云说,孙中山领导革命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气量大,三教九流的人他都要。共产党是先锋队,要领导广大的后备军,要与广大群众打成一片,它周围必然是复杂的。如果怕复杂,只有几个人,不要发展才简单,但革命一定不会成功。要有大的气量,善用各种人才。

用得好,就是使干部敢说话、敢做事。陈云说,要人敢说话,就不能给人戴大帽子,不能把每个微小的错误都提到原则的最高度。要能善意地、诚恳地批评人,态度要好,还要指出犯错误的原因以及纠正错误的方法。要人敢做事就不要怕下级犯错误,要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爱护人,就是要做到:提拔干部时要全面估计他的德和才,提拔后要多方帮助;对干部一切不安心的问题都要很耐心很彻底地解决;对关系干部政治生命的问题处理起来要很郑重很谨慎;对干部要实事求是,不要“抬轿子”。

陈云的讲话,反映出他能够很辩证地看待当时组织工作中出现的复杂问题。比如,当时发展中共党员,怕发展那些“有胡子”的,以为这样的人“背景复杂”。

陈云非常推崇毛泽东的哲学论文《矛盾论》和《实践论》。薄一波曾经说:“陈云把他学哲学的体会精辟地概括为两句话:‘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

毛泽东承认:我们对于搞经济建设还是小孩子,虽然我们现在年纪不小了。

陈云说:这几年我们党内生活不正常。“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种现象是非常危险的。一个人说话有时免不了说错,一点错话都不说那是不可能的。在党内不怕有人说错话,就怕大家不说话。有些“聪明人”,见面就是“今天天气哈哈哈”,看到了缺点、错误也不提。如果这样下去,我们的革命事业就不能成功,肯定是要失败的。

“干部出风头,社员吃苦头。干部吹牛皮,社员饿肚皮。”

陈云说:

有人认为“中青年干部缺乏经验”。过去常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当然,中青年干部没有老干部那样丰富的经验,这正是一般中青年干部的必然现象。但是我们应该问一问,经验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从实际工作中锻炼出来的。把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放到实际工作的负责岗位上去,让他们挑担子,只要有三年五载,至多十年的锻炼,他们是一定能够锻炼成才的。

我们应该回顾一下,我们这些老干部还不是二三十岁就已经担负了重要工作?老干部都是经过青年时期的锻炼,才逐渐成为成熟的中年干部、老年干部。才干是锻炼出来的,并不是天生的。

1984年10月20日,陈云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做书面报告,讲了一个颇为生动的事例:

有的地方总结经验,叫做“二菜一汤”,生意跑光;“四菜一汤”,生意平常;“六菜一汤”,生意兴旺;“八菜一汤”,独霸一方。据说现在八菜一汤也不灵光了。还有的厂子,选两个二十多岁的漂亮姑娘当外勤人员,跑材料,推销产品。男外勤人员办不到的事,她们能办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