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预防寄生虫?

如题所述

1肝吸虫:生鱼中的数目最多
  顺滑入口的生鱼片,是吃货一族的最爱。痛快了嘴,担心受累了肝。鱼类最容易被肝吸虫感染而传染给人,在日本、韩国、法国等27个沿海国家都曾有爆发肝吸虫病,仅日本就曾报告过3万多病例,而我国广东省是肝吸虫病的高发地。
  别想当然地认为肝吸虫就会老老实实待在肝脏里,它会神出鬼没出现在你根本想不到的地方,比如喉咙。>>>这4个吃药误区要不得 不注意会丢命
  肝吸虫虫体大小为5~10毫米,而人的肝脏约两个手掌大小,不及时排虫,肝脏就会挤满肝吸虫,多则数百条甚至上千条。他曾看过一个教学视频,肝吸虫患者的肝脏密密麻麻的都是蠕动的虫子,真是触目惊心。而且虫子在其中繁衍、死亡,死亡的虫子通过胆汁流到胆囊,会阻塞胆管,导致胆囊炎等胆道病变。而留在肝脏内的肝吸虫会影响肝脏正常工作,出现肝区不适、腹胀等症状,严重了还会变成肝硬化。
  专家建议:一般来说,淡水鱼中更易有肝吸虫卵,少吃淡水鱼的鱼生,而吃三文鱼等海鱼,也要选择切鱼时“一种鱼一个砧板”的饭店,因为可能厨师在切完淡水鱼后,刀和砧板沾上虫卵,再切三文鱼等海鱼,就把虫卵“人工移植”到海鱼上。
  2肺吸虫:随醉蟹入口,能全身游走
  《舌尖上的中国》让江浙一带的醉蟹火遍全国。随着醉蟹入口,肺吸虫也堂而皇之地进入肺里。“宁波市每年都会查出60~80例肺吸虫病,其中大部分是吃醉蟹、醉虾导致的。”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与地方病防治所所长张劼楠说。
  “和体内的其他寄生虫不同,肺吸虫在体表会游走。”6岁的小女孩背上有个比鸡蛋还大的肿块,令人吃惊的是这个肿块竟然会游走,今天在背部下面,明天就游到背中部了,送到医院确诊为肺吸虫感染,原来是小女孩前不久生吃了醉蟹惹的祸。张劼楠说,肺本身比较娇气,里面有了寄生虫,除了常见的咳嗽、胸痛、有胸腔积液等,如果任其游走到大脑,会有癫痫、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
  肺吸虫病本身不太可怕,确诊后吃杀虫药两三天就好了,但是由于肺吸虫病症状与结核病、肺炎等相近,容易误诊。有两个提示可怀疑是肺吸虫感染:一是,血常规检查后,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明显上升;另一个是否常生吃虾蟹类食物。
  3牛带绦虫:嫩牛排中个头最大
  一条牛带绦虫有4~8米!想想,肚子才多大。牛肉是最不应该生吃或嫩吃的,牛身上有许多人畜共生的寄生虫和病菌,而牛带绦虫以人为其惟一终宿主。特别是从菜场、超市买回的牛肉,自己做牛排时一定不要贪图尝鲜,完全做熟了再吃。
  吃牛排的经验是,至少要九成熟,单纯就口感来说,此时牛肉的醇香完全散发出来,又不会老得咬不动。
  专家提醒,感染了牛带绦虫的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但是这么长的虫子在肚子里,有时也会有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腹泻或体重减轻等类似蛔虫感染的症状。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因发现大便或内裤中有白色扁片虫而就诊。
  4管圆线虫:最喜欢藏在螺蛳中
  管圆线虫并不仅仅藏身在福寿螺体内!早在2006年,医学院寄生虫教研室教授就做了对东风螺的调查,结果显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比例高达27%,最多的一只携带了622条广州管圆线虫。这条虫子非常凶猛,发病迅速,一进体内就直奔人体司令部的神经系统,除了出现恶心、呕吐等,严重的会发生休克、狂躁甚至死亡。好在隐藏在螺类中的寄生虫怕热,高温煮熟就会死亡,这也是最有效防止这条线虫的途径。
  5弓形虫:和人一样爱吃涮锅
  弓形虫病最会隐藏,除了接触过猫狗,最多的原因就是涮火锅一味追求鲜嫩口感,肉片入锅蘸蘸热水就出来,真是名副其实的“涮”。不少患者查出弓形虫还以为检查结果有误,明明家里家外都不接触猫狗,气呼呼找医院理论,在感染科才了解真相。
  一般来说,羊群中弓形虫的感染率为61.4%、牛为13.2%,弓形虫的幼虫往往藏匿在这类受感染的动物肌肉细胞中,肉眼是无法看到的。人们吃火锅时,往往只把肉片稍稍一烫,这种短暂的加热并不能杀死寄生在肉片细胞内的弓形虫幼虫。
  正常人感染弓形虫绝大多数没有症状,或者症状很轻。只有少数人初次感染时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头痛、肌肉关节痛和腹痛,几天或数周后随着人体产生免疫力,症状消失。但是,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或有严重免疫缺陷的病人,弓形虫感染便会转为急性或亚急性感染,这时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有的甚至发生严重的后果。
  吃火锅时,火锅肉要切薄、煮熟。涮火锅时各类肉制品要煮熟,使食物在火锅汤料温度达到100℃时涮煮并保持一定的时间,目测鸡肉、鱼肉变成白色,猪牛羊肉变成浅褐色,虾蟹变成橙红色,加热食物的体积较大时,要延长加热时间。
  6颚口线虫:爱在皮肤下挖隧道
  白白的皮肤上,有一些弯弯曲曲的红色线条,就像虫子爬过一样。其实,这不是虫子在表皮爬过,而是寄生虫在皮肤下“挖隧道”呢。祸首不是别的,就是颚口线虫!
  和体内其他寄生虫相比,这条虫子活得比较憋屈,只能以幼虫形式存在,不能发育成成虫,所以就在体内乱窜发泄不满。“曾有个女性患者,因皮肤瘙痒、红肿,怀疑是荨麻疹,对症下药后,却总不见效,后来,皮肤看上去就像一幅‘地图’,血常规检查后发现,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明显上升,医生怀疑是感染了寄生虫,检测结果显示是颚口线虫感染。追溯源头,发现是因为吃了爆炒鳝鱼。”医生说,除皮肤上的表现外,感染此虫后,有的还会有低烧的表现。
  医生介绍,颚口线虫的成虫寄生在猫狗等身上,其幼卵随猫狗的粪便排出体外,进入水中后,最终寄生在泥鳅、黄鳝、青蛙等身上,如果人吃了未煮熟的泥鳅(一般在70℃以上高温加热4~5分钟才能杀死)等,幼虫就会进入体内。
  除了在皮肤游走外,幼虫还可能会“流窜”到内脏,到达肺部,引起咳嗽、胸痛等;如果钻入眼睛,可能会引起感染,甚至失明;最可怕的是,如果幼虫钻入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引起颅内感染、颅内高压,有生命危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27
人体寄生虫病是严重危害少年儿童健康的常见病,特别是以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病等为代表的土源性肠道线虫病,在儿童中感染率较高,以5~14岁最高,2岁以下儿童并不少见。通常说的儿童有虫多是指患有这一类寄生虫病。

肠道线虫寄生儿童肠道,夺取营养,往往导致儿童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状,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及智力发育,甚至可因并发症而导致死亡。蛔虫幼虫移行可引起蛔蚴性肺炎和过敏症状。成虫在小肠内寄生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常有腹痛伴食欲减退、恶心、腹泻或便秘,大便出(或吐出)蛔虫,时有惊厥、夜惊、磨牙、异食癖,严重感染的常可引起儿童营养不良、反应迟钝、发育障碍,还可引起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蛔虫性阑尾炎等严重并发症;钩虫寄生于十二指肠及小肠内,吸食血液而引起儿童贫血,病初时有食欲亢进、好食易饿、喜食泥土或生米等异食癖,继而发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面色指甲苍白,表情淡漠,毛发枯干,头晕、乏力,气短、心悸等,慢性长期感染影响儿童生长发育,严重时可致贫血性心力衰竭;鞭虫寄生于儿童盲肠,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轻度感染者一般无明显症状,中度和重度感染者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血便等症状;蛲虫病以夜间肛门、阴部奇痒为主要特征,影响睡眠,可伴有食欲不振、消瘦、烦躁、夜惊等症状。有时可侵入邻近器官,引起异位并发症,如阴道炎、输卵管炎、阑尾炎等,长期反复不愈对儿童身心健康均有影响。慢性寄生虫病还可引起小儿侏儒症。因此,儿童应定期化验大便,如发现患肠道线虫病应及早进行驱虫治疗。

目前驱虫药多为广谱、高效、低毒的复方甲苯咪唑、甲苯达唑和阿苯达唑等药物,但这些药终究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婴幼儿要慎用,应遵医嘱或严格按照说明书合理选择毒、副作用较小的药物使用。一般儿童于每年春、秋季驱虫治疗1~2次为宜,同时要加强健康及卫生教育,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每日按要求洗手,保持手部清洁卫生,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肠道线虫感染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6-27
不吃生食,定期检查,饭前便后勤洗手
第3个回答  2021-01-25

对于这种常见寄生虫,日常预防很重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