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肯定不是“有勇无谋”,因为项羽一生中,曾多次运用谋略,取得大胜。之所以有人说项羽“有勇无谋”,应该是说项羽傲慢自大、缺乏政治远见,并由此导致了项羽的霸业功亏一篑。
项羽力能扛鼎,勇猛异常
项羽的勇猛是有目共睹的。项羽身高八尺余,力能扛鼎,年少时已经打遍吴中无敌手了。在起义之初,项羽就斩杀了会稽太守殷通及其部下近百人,帮项梁夺得了会稽郡。作战时,项羽也是身先士卒,亲自率军上阵冲杀,斩首无数。
项羽除了勇猛异常之外,其谋略也远超众多将领。《史记》中所记录的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都展示了项羽对于谋略的运用自如。
巨鹿之战,大破秦军四十万
巨鹿之战时,诸侯军由于出战秦军不利,皆采取结营固守的策略,谁都不肯轻易再与章邯、王离的四十万秦军交锋。项羽对此颇为不满,就对当时的诸侯联军统帅宋义说,“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项羽的谋略很清晰,楚军突袭,跟赵军“里应外合”,击败秦军。
可是,宋义听了项羽的谏言之后并不理睬。项羽于是杀了宋义,夺取了指挥权,并且对将士说,“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项羽无谋?这分明就是三十六中的“无中生有”呀。同时,项羽还让人追杀了宋义的儿子,直接“斩草除根”。
当时的巨鹿附近,驻扎了四十万秦军。但是诸侯联军的军队数量并不比这个少,楚军至少五万,赵军有将近十万,而其他诸侯的援军有数十万,也就是说双方兵力相差无几,甚至是诸侯军占优。项羽只要能调动起诸侯军的积极性,完全可以击败秦军。
于是,项羽先派了两万楚军渡河,配合陈馀的赵军,对秦军进行试探。“战少利”,项羽发现可以打,这才“破釜沉舟”,率楚军主力渡河全力攻击秦军。项羽并不是无脑的直接“破釜沉舟”跟秦军硬拼。
项羽渡河后,也并不是跟全部四十万秦军作战,而是先击退了章邯的二十万秦军,然后集中所有诸侯军全力攻击王离的二十万秦军。《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中记载,“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项羽这招,颇有“抛转引玉”的效果,自己先做示范,帮诸侯树立信心,再联合诸侯大军一起歼灭二十万秦军。
项羽全歼王离大军之后,又招降了章邯的二十万秦军,并且全部坑杀。这颇有点“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意味。
项羽可能并没有总结这么多策略名词,但项羽的打法都暗合了作战的各种策略。而且很明显,项羽还非常擅长使用这些策略,所以说,项羽必须“有谋”呀。
彭城之战,三万大胜五十六万
如果说巨鹿之战,还是双方实力相当,甚至是诸侯军总兵力占优,但是彭城之战,项羽就是凭借谋略打了一次漂亮的“以少胜多”的大胜仗。
彭城之战,刘邦并五路诸侯军,共计五十六万进攻楚地。
项羽当时正率楚军主力平定齐国,如果楚军全体回师,一是无法平定齐国内乱,二来必然会遭到刘邦和齐国军队的夹击。这种状况下,楚军即使能驱逐了彭城的刘邦大军,自己也可能会损失惨重。
项羽听到消息之后,很淡定,“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袭击已经进入彭城的刘备大军。项羽看得很清楚,刘备的五十六万诸侯军,分散驻扎在多处,而且都是乌合之众,纪律涣散,战斗力极差。项羽料到只要“攻其不备”、“擒贼擒王”,必能大破汉军。
刘邦的大军,的确不出项羽所料,主力当时正在彭城内“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尽情享受胜利的成果呢。
项羽率三万精骑,连夜进兵,趁黎明时刻对彭城发起突袭。毫无防备的汉军一时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御,军队大乱,开始逃跑。项羽趁势追击,斩杀汉军无数,而汉军的一大部分都在谷水、泗水、雎水中淹死了,还有一部分因为互相践踏而亡。刘邦本人也只带了数十人逃跑,刘邦的妻子、老爹等家人全都被项羽俘获。
项羽彭城之战,能创造了三万破五十六万的奇迹,完全是策略得当。如果让项羽带三万骑兵,大白天的站在城外跟刘邦叫阵,刘邦可以轻松的召集四周的汉军集合,五十六万围殴三万,再差的战斗力,只要军队不乱,也都可以很轻松的搞定。
由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可以看出,项羽并非“有勇无谋”,而是“有勇有谋”。
项羽之所以被说成“有勇无谋”,纯粹是因为他的政治经验不够成熟,战略眼光不够。加上项羽是常胜将军,有点傲慢自大,听不得属下的建议,导致了楚汉争霸中的最终失败。
项羽骄傲自大、缺乏政治远见也可以从两件事情看出,就是鸿门宴和沐猴而冠。
鸿门宴
鸿门宴时,项羽有四十万大军,刘邦只有十万。这种情况下,项羽觉得自己已经天下第一了。再加上刘备的谦卑,项羽觉得放了刘备应该也没什么大不了。
从项羽杀宋义和义帝熊心(楚怀王),可以看出,项羽如果真的觉察到威胁和障碍了,他一定会毫不手软的清除掉威胁和障碍。只说明此时的项羽真的没预料到刘邦是他最大的威胁。这也说明项羽的政治眼光,明显差于范增。
项羽所封的三秦王,限制刘备出汉中,还是基于他最擅长的战术考虑。让三秦王堵住了路口,用少量兵就可以限制住你刘邦,你刘邦就凭那点兵,肯定是出不了汉中了。项羽却没想到人心的重要性,三秦王已经失去秦地的人心了。而且刘邦也可以招贤纳士,发展壮大实力呀。
沐猴而冠
这件事发生在鸿门宴之后,项羽进入了咸阳,抢掠、屠城并火烧阿旁宫之后,项羽准备东归楚地。此时,有人劝谏项羽,关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周边土地肥沃,可以定都此地,争霸天下。但项羽想的却是,锦衣华服,回归家乡,在家乡父老面前炫耀自己的功绩。结果,项羽就被进谏的人形容为“沐猴而冠”,就是一只穿着华服的猴子罢了,毫无头脑。
项羽虽然煮了骂他是猴子的人,但也再一次显示出了项羽缺乏政治远见,项羽最终只能自封为“西楚霸王”。而项羽当上西楚霸王不久,就开始有人造反了,也说明项羽根本就没有看到帝位到底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他还完全处于春秋战国时的分封思想之中,而分封制的缺点很明显,当君主国不能征伐诸侯的时候,就是君主国灭亡的时候。
项羽的最终灭亡,也正是项羽政治能力的真实反馈。不过呢,这并不能说明项羽“无谋”,只说明项羽比较适合做大将军,但并不适合做君主。
提到西楚霸王项羽这个人,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有勇无谋,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其实历史上的项羽并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否则也不会更没有能力推翻秦朝的统治。很多人只看到他跟刘邦打仗的时候,依靠匹夫之勇将刘邦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却没逃过韩信的用兵之道,最后在四面楚歌之下,落得仓皇逃窜的下场。
其实有不少人忽视了这样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无论刘邦在逆势还是优势的情况下,跟项羽打仗的时候人数都要多得多。例如在彭城之战的时候,刘邦组织讨伐项羽的诸侯军加起来号称有60万,却被项羽带着3万人马打得四散而逃。单单是这场战役就看出来,项羽并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否则也不会那么容易打败刘邦率领的个诸侯军。
很多人都觉得,项羽彭城之战能打得如此顺利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项羽的亚父范增,一个让汉王刘邦特别忌惮的人。鸿门宴的时候,刘邦差点就死在他的计谋之下。项羽能在彭城之战取得如此大的胜利,除了范增的计谋之外,自身的实力才是最重要的,虽说谋略无法跟张良、韩信、范增这样的人相比差一些,但是觉得比一般人厉害得多。不然当初也不会想到背水一战的方法。
将自己跟士兵都放入到绝境当中,最终爆发出超乎很多人想象的事情,直接击败了秦军的主力部队,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的勇猛,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局面。在这样的气势之下,1又有多少的诸侯敢在这时候给他难堪。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不是有勇无谋,而是郭玉刚复自用,独断专行,一点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最后导致不少有才华的人都离他而去,就连他最敬爱的亚父范增都被他气走了。
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这个场景表现多情善感、铁骨柔情的性格。
2、项羽“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表现出项羽英勇神武且自负的性格。
3、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增头表现项羽知耻重义和视死如归的性格。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
释义:由项羽被围于垓下这一历史典故,突显了君王的象征,后来就语言的发展演变,让垓下之围这一成语出现在一些深刻的文章当中,用来形容一种垂死挣扎的情态而又秉自内心。
扩展资料
人物分析:
1、项羽:项羽是一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刚愎自用,才会失了江山,最后落得乌江边上自刎。也有的人欣赏他的豪情,宁死不肯过江东。
2、虞姬:虞姬是项羽的唯一,也是他的挚爱。到后来,虞姬在项羽的帐内,听到四面楚歌,以为已经被刘邦的军队包围,为了不拖累项羽,自刎于帐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