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人才济济,为何秦赵长平之战还会战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10-06
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 赵国实力空前壮大 军事实力足以和秦国抗衡 赵武灵王曾计划绕过函谷关从秦国的北部攻入秦国本土 灭掉秦国 (赵武灵王死于宫廷政变 此计划流产) 可见赵国实力之强 赵惠文王时期 马服君赵奢率赵军在阏於大败秦军 名动天下 从此秦国视赵国为第一劲敌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最主要原因就是赵国国策失误君主昏庸 战国时期的主流是灭国而不是春秋时期的争霸 赵国国君只把长平之战看作是一次秦赵征伐之战 没有认识到其严重性 而秦国却恰恰相反 秦昭王把长平之战看作是秦国生死存亡的战争 倾全国之力而战 再看赵国的国君 从赵武灵王到赵孝成王 一代不如一代 赵武灵王可谓一代雄主 使赵国成为战国首屈一指的强国 算是创业之主 赵惠文王虽无其父的雄才大略 但有识人之明 能够任用忠臣将领 而赵孝成王没能力不说 连识人之明也没有 不听劝阻任用赵括 罢免廉颇 临阵换将 兵家大忌 并妄想与秦国讲和 不能全心全意的与秦军一战
第2个回答  2019-10-06
从国家角度来说:1,从国君来说,用人而疑心,用人不当。原守将廉颇善用兵,避秦国大军锋芒而坚守,待秦国粮尽而图谋。但秦国使用反间计,使得赵王中计,强迫廉颇出战,遭拒后罢免廉颇,任用了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
2,从军事指挥来说,犯了孤军深入,贪功冒进的兵家大忌。赵括接任后,立刻下令出击迎战。此时赵军是很强大的,秦军反避其锋芒,白起诱赵括离开据点而深入林地,使得赵括的大军失去后援可能,成了孤军,之后加以围困,使其断粮而乱。
3,除了赵国自身犯下的两个致命的错误外,秦军的善战以及白起,范雎的谋略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白起善战,善于察觉敌手弱点,而范雎善谋,鬼谋不断。廉颇经验丰富,白起占不到便宜,打仗的谋略难以发挥,于是范雎就用离间计,离间赵王和廉颇,同时鼓吹赵奢之子赵括,结果赵王中计,换了
第3个回答  2019-10-06
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赵惠文王识人不当,赵奢死之前说赵括浮夸不务实,但赵王丝毫不在意,一意孤行的将赵括换下廉颇为上将军,委国之兵权。其次是赵括本身自己的问题,赵括自小熟读兵书,与人辩论常常使别人哑口无言,但其见识太过理想化,走的浮夸风,丝毫不务实,不如老廉颇稳健。再而言之,赵国从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全身轻装上阵,强调速度,但是秦国的军事为重装甲型的,个人认为赵国被秦国克制。还有,秦国自商君变法,制度与诸侯六国决然相异,补给充足,秦国有一个充足的大后方,而赵国就不行了,
第4个回答  2019-10-06
长平之战双方兵力:白起带50万秦军,赵括带45万赵军。根据史书记载,白起用3万秦军切断赵军首尾,围困赵军。这个时候1:赵军被围无法补给,秦军战线较长补给困难。2:兵法上说倍则围之,双方兵力此时相差无几,秦军围困力度薄弱。3:双方士兵均久经沙场,战力应该相差不大。这个时候胜负还是五五之数,双方将领均选择求援,秦国举全国之力援助白起,赵国这个时候选择了沉默,最终导致赵军被围40多天后突围失败投降被坑杀。根据白起传记载,长平之战后秦军阵亡过半,可见赵军战斗力之强。个人认为赵国失败的原因有,1:国力不如秦国,3年防御战已拖垮赵国。2:赵王魄力不如秦王,秦国支援的时候可是15岁以上的男子均要出战。3:主帅差距明显,白起久经沙场,百战百胜;赵括初出茅庐经验不足,但是能以45万拼掉至少20万秦军,如果不是赵括突围被射死,赵军投降的话,秦军伤亡将更大,所以也不能说赵括只是纸上谈兵。以上均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