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的时间演化和空间分布规律

如题所述

银矿床的形成时代从太古宙到新生代都有,但不同时代在强度上有差异,不同地区在疏密上有区别。最早形成的银矿床,有新太古代海相火山沉积变质型红透山大型含银铜锌矿床、中条山石门峪含银铜矿,他们分别产于华北地台东部和南部古老沉降区。元古宙银矿的产出明显增多,如中条山地区的斑岩型含银铜矿,赋存于绛县群中,矿床的成矿时间为2000~1600 Ma。辽东古元古代辽河群大石桥组中,赋存有层控型青城子式矿床群及北瓦沟喷气 沉积型层状铅锌矿床。冀北古元古代的红旗营子群赋存有蔡家营式矿床数处。两套岩石的银丰度高,矿石铅同位素年龄有与地层年龄相近的数值,说明他们既是重要的赋矿层,也是重要的矿源层。有充分的地质依据及同位素年龄佐证的中元古代含银矿床有:华北地台北缘的炭窑口、霍各乞、高板河等矿床,康滇地区的拉拉厂铜矿和东川式沉积变质型铜矿。在华北地台南缘形成了沉积变质型破山大型独立银矿。与之对应,在扬子地台北缘,形成了海相火山 沉积型银洞沟、许家坡、东沟坝等独立和共生的大中型银矿床。在扬子地台南缘有层控型丹寨、新华含银铅锌矿床,闽北建瓯群中有沉积变质水吉式伴生银铅锌矿床。华北地台中元古代的高于庄组、雾迷山组碳酸盐地层中,赋存有许多印支—燕山期形成的夕卡岩型和热液型银铅锌矿床,如八家子、关门山、大湾、银冶岭、梁家沟等,后者具有明显的层控性。地层银丰度比克拉克值高出许多倍(表9-11),是华北地区最主要的赋矿层位和矿源层。震旦纪时期在扬子地台东南部,形成了一系列沉积型银矿床,有共伴生银钒矿床,如白果园、向家岭、张家仑等,有含银铅锌矿床,如湖南董家河、贵州半溪和杜家桥、江西彭泽县共生银砂岩铜矿以及沉积变质型铁砂街伴生银铜铅锌矿床。上述资料表明,从新太古代到震旦纪,中国银矿床的分布集中在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边缘及个别小型古地块中,矿床类型以海相喷气 沉积和海相火山 沉积为主(有的经区域变质而成沉积变质型),仅有部分层控热液型和个别陆相碎屑岩砂岩铜矿。成矿最好的地区是武当和桐柏地区(表9-9)。

加里东期银矿床 有地质依据及同位素年龄佐证的加里东期矿床,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一是小兴安岭地区的翠宏山、小西林和二股西山的夕卡岩型Ag-Pb-Zn矿床,赋矿围岩属寒武系,侵入体是加里东期,同位素年龄为407~451Ma(韩振新等,1995);二是祁连加里东期造山带的白银厂、小铁山、锡铁山等海相火山岩型Cu-Pb-Zn-Ag矿床;三是雪峰古陆区产于寒武系中的沉积型含银铅锌矿床,如渔塘、牛塘界等。在右江地区赋存于寒武系中各类银矿床有九个,其中大型白牛厂Ag-Sn-Pb-Zn矿床,呈似层状沿层展布数公里,李纯杰(1993)认为其属海相喷气-沉积矿床,叶庆同等认为属夕卡岩热液型矿床。该区寒武系银丰度高,至少是个重要的矿源层(表9-11)。

海西期银矿床 海西期银矿床主要分布在塔里木-华北地台以北的海西期造山带内,自西向东有阿舍勒、喀拉通克、黄山、玉西、公婆泉、南金山、老硐沟、多宝山、民主屯、放牛沟等矿床;西秦岭地区的什多龙、德尔尼,中秦岭地区的西成、凤太、山柞矿田;三江地区的丹巴杨柳坪和澜沧老厂矿床。他们多产于造山带,矿床类型以海相火山-沉积和喷气-沉积为主,其次是岩浆型和夕卡岩型。在扬子地台区雪峰隆起东南侧泥盆系碳酸盐岩地层中,有若干沉积特征明显的含银铅锌矿床,如北山、泗顶、后江桥等,当属海西期成矿。在长江中下游及浙江等地石炭系—二叠系中,有一些层状、透镜状硫化物矿体,以往多认为是夕卡岩型和岩浆热液型矿床,现在许多人认为属受了后期变质改造的海相喷气-沉积型矿床。

表9-9 一些主要银矿床的同位素年龄 单位:Ma

续表

续表

续表

印支期银矿床 三江地区是印支期银矿床主要分布区,由北而南有赵卡隆、嘎衣穷、胜莫隆、呷村等海相火山沉积型银多金属矿床。在鄂拉山地区有赛什塘、铜峪沟、索拉沟、老藏沟等层夕卡岩矿床,其他地区受印支期岩浆作用影响的矿床有辽东青城子,兴安盟孟恩套力盖、苏州迂里、吴宅、浦北新华等热液型、夕卡岩型银矿床,占统计数的5%。

燕山期银矿床 此时期的银矿床最多,占统计总数的64%,比其他各期之和还多,有人称之是成矿大爆炸期。燕山成矿期的矿床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北区如额仁陶勒盖、白音诺、大井、山门、八家子、蔡家营、支家地、皇城山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如铜录山、城门山、许桥、鸡冠石、新桥、凤凰山、栖霞山等;赣东北区如银山、冷水坑、铜厂;南岭地区如柳木坑、焦里、大厂、个旧等;东南沿海如后岸、大岭口、银坑山、下溪底、厚婆坳、嵩溪等;康滇黔地区如天宝山、茂租、麒麟厂、乐马厂、大铜厂、六苴等。矿床类型以热液型、夕卡岩型、陆相火山次火山岩型为主。

喜马拉雅期银矿床 三江地区以含银斑岩铜矿(玉龙等)和兰坪盆地杂色砂砾岩中的热液型(金顶、白秧坪)为主。还有新生代形成的散布各地的铁锰帽型银矿。云南姚安老街斑岩型金银矿床、粤中富湾矿床(王登红,1999)和新疆玉西矿床(周济元等,1999),也有部分同位素资料属喜马拉雅期。

中国各个时期的矿床数(图9-8),呈交替上升趋势。太古宙、加里东期、印支期、喜马拉雅期,矿床数较少,由老到新呈平缓上升趋势。元古宙、海西期、燕山期,矿床数较多,呈急速上升趋势,以燕山期最多。

主要银矿床的同位素年龄资料见表9-9。我国银矿床的主要成矿时代不同于美洲大陆以新生代为主,也不同于独联体境内以古生代为主。我国银矿床时空分布的总轮廓是西北地区以古生代海相火山-沉积和喷气-沉积型矿床为主,三江地区以印支期海相火山岩型和喜马拉雅期斑岩型、红盆热液型矿床为特色,东部地区虽各成矿期的各种类型的矿床都有,但以广布于各地的燕山期陆相火山岩型与次火山岩型、热液型和夕卡岩型最为突出。

图9-8 中国各构造成矿期银矿产出百分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