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不住的心第一自然段e丛书施朱读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如题所述

实现读写结合,将学生理解的道理反馈外化。 四、拓展练习 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五、总结。 我们人类自称是万物之长,其实真正的万物之长是大自然,不遵守大自然的规律做事,必将 使我们受到惩罚。作为人类,该如何才能真正创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值得我们 每一个人思考。 《锁不住的心》 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锁不住的心》 是一首现代儿童诗, 诗歌以儿童和妈妈说心里话的方式表达孩子热切的渴望: 世界也是一本书, 大自然是广阔的课堂, 请不要锁住屋门, 放我到大自然中去拥抱蓝天白云, 亲近小鸟青蛙,在那里,我同样可以获取知识,获得营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理解诗歌中孩子 的感情,并尝试着和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 情感目标:透过语言文字,体会孩子渴望到大自然中去自由自在玩耍、体验、获取知识的迫 切心情。 教学重难点 透过语言文字,体会孩子渴望到大自然中去自由自在玩耍、体验、获取知识的迫切心情。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理解诗歌中孩子的感情,并尝试着和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引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 平时你有没有自由自在玩耍的时间?在玩耍与学习的 问题上你的父母和你有没有不同意见?你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的? 在这个问题上, 大多数学生可能都曾和父母有过碰撞和摩擦, 带着感情读书有助于学生尽快 进入教材,理解诗歌中孩子的苦恼。 二、感情朗读,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理解诗歌的关键,通篇是用小孩子的口吻写的,孩子因为什么事情、

在什么情况下和妈妈说的这番话? 诗歌表达的主要内容是:诗歌中的小孩子可能因为贪玩(妈妈认为的)被妈妈锁在家里,并 被要求好好读书,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和妈妈说了这番话。 2.精读课文。 (1)精读诗歌的前三个小节。 三个小节在表达上有相似之处, 引导学生抓住重复性的关键语句, 把握诗中孩子的形象特点。 例如,三个小节在开头重复说“妈妈,您以为锁住屋门/就锁住了我的心,/”——表露孩子 对妈妈行为的“反抗”和不满。诗中的妈妈虽然没有直接出场,但“以为”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妈 妈的主观武断和孩子的独立意识。“老老实实地捧起课本”一句反复三次,由此可以推断妈妈 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和用意——希望我“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好好学习书本知识。 引导学生体会的是诗中孩子的做法和想象: 不能真正到池塘看青蛙鸣叫, 不能到树上看小鸟 飞翔,不能亲自到大山里和牛羊对话,但是,绿纸片、脸盆、衣架、枕巾、桌椅……身边的 一切东西都可以成为孩子的“玩具”, 都能因他们的想象而变得生动起来, 只有感悟到这一点, 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以及他们对大自然的渴望。 (2)精读诗歌的最后一小节。 诗歌的最后一小节,既有孩子对妈妈的请求与保证,也有对妈妈的诱导与规劝:您放心:我 会把书读得很好,同时请您也不要过分限制我的自由,因为,大自然是更加广阔的课堂,请 放开我的身心…… 三、由课内阅读向生活拓展,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结合,深化理解,指导生活实际。 1.“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意在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引导 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自己的看法:懂事的、活泼的、顽皮的、无奈的……学生只要言之成 理即可。 2.理解诗句“世界也是一本书”。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旁征博引,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也可以引用名家名言或名人事例加以说明。 例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对课内外结合的绝好说明。 我们以前学过的《大自然的语言》《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走进大自然》等文章,都可以 作为向大自然学习的范例。 毛泽东、高尔基、竺可桢等伟人或名人的人生经历也很好地证明了向生活学习、自然学习的 必要。

3.给父母写封信,说明自己的想法。题目可以是《锁不住的心》《爸爸妈妈,我想说……》 《我渴望》等。当然也可以仿照课文写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感受。 《小溪流的歌》 教学设计(一) 教材说明 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的童话《小溪流的歌》用拟人的方法,歌颂了勇往直前、永不停留、奋 斗不息的精神。文章按照隔行分段的方法,文章的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都很明晰。 教学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小组合作,通过品读充满了想象和幻想的童话故事的方式,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 中感知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感知童话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进而悟出本文的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诵读中了解小溪流成长的过程。体会“小溪流”、“枯 树桩”、“乌鸦”、“泥沙”的各自特点以及他们的象征意义。 情感目标:学习小溪流奋斗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热爱一切美好的事 物。 教学重难点 1.在反复的诵读中了解小溪流成长的过程。体会“小溪流”、“枯树桩”、“乌鸦”、“泥沙”的各 自特点以及他们的象征意义。 2.学习小溪流奋斗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教学时间 2~3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一首歌曲叫《泉水叮咚》。歌中唱道:“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泉水 啊泉水你到哪里去?”它要流到小溪里去,要流到大海里去。当代著名作家严文进笔下的小 溪流也“唱着歌儿,弹着琴弦,流向远方”,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这首——《小溪流的歌》。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先由学生自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 小溪流是怎样一步步成长壮大奔向大海的。 课文篇幅较长, 教师要明确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 1.小组合作或自己查字典解决预习时遇到的难懂的字词。 2.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的特征的词语,再看看各有哪些词语体 现了这一特征,在下面画上横线。

3.揣摩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及各个劝阻者的形象特点,把握各角色的语气语调,为 分角色朗读做准备。 三、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1.小溪流唱着歌儿流进小河,流进大江,流进大海,那么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各有 什么特点?请用课文中一个词语来描述,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快活的”“不知疲倦的”“十分强壮”“无边无际”……等词语理解课文。 2.四个劝阻者都有什么特点? 与小溪流的奔流不息相对照,抓住“发牢骚”“叹气”“懒懒地跟着”“恐吓”……等词语理解。 3.小溪流唱着歌儿向前奔流,我们仿佛能听到小溪流悦耳的歌声,那么小溪流的歌声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除了它的歌声发生变化标志着它在长大, 还有哪 些变化可以表示它在成长? 五、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感悟艺术形象。 1.指定学生分角色朗读。 2.指导学生评价朗读,提出评改意见。 六、深入探究,领悟文章主题。 1.课文为什么以“小溪流的歌”为题,而不以“小河的歌”“大江的歌”“大海的歌”为题? 小河、大江、大海分别是小溪流成长中的各个阶段,小溪流是起点,小溪流的歌是整个水的 生命之歌。他们都乐观向上、倔强、坚定、勇往直前,都为人类造福,都唱着同一首歌。以 其他几个为题不足以涵盖水之歌的全部。 2.课文中“枯树桩”、“乌鸦”和“泥沙”各有什么特点?分别可比喻社会生活中什么样的人?他 们与“小溪流”有什么样的关系? 课文中的“枯树桩”,属于社会生活中衰朽没落的事物,他们即将走完生命的历程,对于未来 没有信心,只有牢骚。“乌鸦”属于社会生活中没有上进心,不思进取了人,他们考虑的只是 有没有“好玩意”。“泥沙”是跟时代或潮流前进了一段后,认为“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半途停 顿起来,甘愿掉队的人。他们反面表现了小溪流坚持前进,坚持成长的可贵。 3.“小溪流的歌”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小溪流的歌”是一首快乐的歌,勇往直前的歌,积极进取的歌,永不懈怠的歌…… 《成长》 教学设计(一)

教材简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的生活和经历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所以,社会、家庭都 非常重视孩子的成长。 那么一个人的童年应该怎样度过?一直在父母的溺爱下饭来张口, 衣 来伸手,还是自立自强,从小练就一身生存的本领?读一读成长这篇课文,或许能对我们有 所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小约翰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仍然自食其力的事情,对西方 国家的教育背景有所了解。 情感目标: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习小约翰自食其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习小约翰自食其力的精神。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联想,引起感悟。 《锁不住的心》让我们了解到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中国孩子成长中的烦恼,《女孩儿乌塔》 让我们了解和外国孩子丰富的成长经历,我们今天学习的《成长》,再一次让我们了解国外 家长与我们不同的教育理念,国外儿童不同于我们的成长故事。 二、自读自悟,交流体会。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加以梳理引导,在理解的基础上雀 斑交流讨论。 例如,围绕“约翰是个怎样的孩子?”画出相关的语句,也可以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想。 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盯着香肠,用手取了一根,自言自语地嘀咕:“不购买两根。”这句话, 他几乎天天重复着, 好像她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上两块钱。 ——小男孩重复的行为使大家顿生 疑窦,引起了读者好奇,是因为妈妈给他的钱很少吗?是他家的经济条件差吗? 当“我”要送他两根香肠时,他“用手推让”,“话说得不卑不亢”。——一个自尊、要强得孩子, 令我们对他顿生好感。 “是我的妈妈。”她不等我说完,笑着回答,“雪太大了,妈妈不放心,一定要陪伴我送 报……”——疑窦初解。 “你每月送报纸,可以拿到多少报酬?” 他告诉我:“八十元。圣诞节时报纸多,可以拿一百元以上。”——原来他的衣兜里不是没有 钱,他自己挣的钱足可以购买两根香肠了。他的克制与节俭,是对自己劳动所得的珍惜啊。 还可以就“文章为什么不像《女孩儿乌塔》一样,用《小约翰》命题,而以《成长》为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