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为啥说越国是“打不死的小强”呢?

如题所述

东周的两段分期——春秋与战国,在政治上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各诸侯国内部还是各大氏族合作的准共和体制,到后期,有的强宗豪族甚至发展到“政由宁氏祭则寡人”的地步,而后者则体现为以国君专权,官僚或封君办事为主,出现了后来帝国时代的王朝政治萌芽。虽然在战国初年,还是出现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类严重的下克上事件,而且有许多小国的下克上事件还要比晋、齐两个大国晚一些发生。

在国际背景上,春秋时代还是以大国联合小国对对碰争霸为主。在第二次弭兵大会以后,争霸成了昨日黄花,王子朝之乱以后,各大诸侯国也开始对周围不听话的小国或吞并或强征物资,开始成长为地区性强权了。但是,春秋时代还是有一大批中小诸侯国遗存到了长平之战前后才走向灭亡。善于“装孙子”的卫国,更是一路贬贬贬,让自己从诸侯变成了封君,一直苟到了秦朝。

这些小国的生存之道的根本有哪些呢?可以概括为四点:求强援、自强(或作死)、自贬、据险远自守。

首先说求强援,求强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求近援,可以参考春秋时代小国依附大国的种种行为,总之就是大国要啥我就给啥,让我延续祖宗祭祀就行;或者是满足大国的礼制需要,不过这种情况在战国不多见了,譬如鲁国留着颛臾以奉祀东蒙山;或者是陪着周边大国去殴打其他邦国,“泗上十二诸侯”普遍恐齐亲魏,一方面是延续了春秋时代和晋国的友好态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保。

还有一种求远援,可以参考范雎为秦昭襄王制定的“远交近攻”战略,给远方的强国当打手,欺负邻近的国家,南退以后的越国,以及康王时代的宋国,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求得远方援助以抗近处强敌,这是蜀国、义渠的生存之道。

自强则需要自己进行一定的法家化集权改革,或用其他方式统一人心,这有可能摆脱从前的阴霾(譬如鲁穆公时代的鲁国),也有可能走上树敌过多的作死之路(譬如宋康王时代的宋国)。

自贬则是专属于卫国的特殊策略了,卫国从一个独立诸侯,先自贬为魏国之侯,又自贬为魏国之封君,后又投秦,一直活到秦二世元年,的确反映了一种“不出头”的智慧。不过这种生存策略也确实难看得要命,也难怪卫国能够连续出卫鞅、吕不韦这类人物。

据险远自守则只适合于一些半华夏或夷狄化的邦国,譬如庄跷之乱以后局势复振的越国,以及更为险远的巴、蜀、滇、义渠、箕子朝鲜这类根本就是蛮夷的邦国。

这些小诸侯或偏远邦国,往往也同时采用几种策略以图自保,下面就举几个例子以说明具体情况。

战国初期越国的强悍

在文化方面,越国虽然一直很不华夏化。不过,在战国初年,主要是在越王句践三十年(前468年)到越王翳三十三年(前378年)这段越国建都于琅琊的时期,一直是诸侯争霸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墨子甚至说:“今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四分天下而有之”,可见越国在句践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强悍程度确实非同小可。

虽说越国在这段时间里极为强悍,但它所起到的作用,也主要是在东线策应晋国(以及后来的魏氏与魏国),保护泗上地区各路小国,北面打击齐国,南面和西面防备楚国。而且,按照《清华简·系年》的记载,早在灭吴以后,越国就开始了“越王句践克吴,越人因袭吴之与晋为好”的战略,这可能也是一干吴国遗臣促成的政治交易,譬如大名鼎鼎的太宰嚭(伯嚭),他曾反对越太子适郢(即后来的越王鹿郢,一名与夷,又名于赐)将其女嫁给鲁哀公。

因为越国灭吴,实际上是在策应楚国的东方战略兼为楚昭王复仇(当年老色胚阖闾基本上都把楚昭王的后宫给全家捅了),而灭吴以后,越国在土地分配问题方面又与楚国产生了矛盾,所以越国就得又延续吴国的战略了。

越王勾践开启了越国的一波雄起

楚国在吴国破灭以后,就开始对东方淮泗地区重视起来,前447年楚惠王灭了亲赋予晋越联盟的蔡国以后,根据《清华简·楚居》的记载,楚惠王就自己跑到蔡国故地州来(也称下蔡,今安徽凤台县,此地系前493年吴国帮助蔡国营建的新都),而让太子坐镇武王时期的故都疆郢(今湖北钟祥),足见楚国对于东方的重视。

又过了两年,楚国又长途奔袭,消灭了今山东潍坊坊子一带的杞国,干掉了越国的北大门门卫。

尔后楚国又引进了一位工程人才,就是来自鲁国的公输般(鲁班),他发明了一种水战兵器“钩镶”,就是把一种类似于船锚形的金属钩子坠在绳索之上,这种兵器很有用处,它对败退的敌船能钩住,对进攻的敌船能抗拒往前推。

因为楚国在长江、淮河的上游,而越国处于下游,一旦水上交战不利,越国水军可以借着水流迅速撤退,另外如果越军占了上风,楚军船只来不及撤退,只能顺水流而下,也会让越国水军就与陆军配合围歼楚国水军。但是,自从楚国有了公输般发明的秘密武器,就再也不怕水军的重大损失了。

同时,越国打击齐国却是很卖力气的,譬如,《系年》记载,晋敬公(哀公)十一年(前441年),晋国的赵桓子(赵襄子无恤之子)在巩(今河南巩义,时属周王室)与各诸侯国大夫会盟,还会见了越国之令尹宋,约定两国一起讨伐齐国,把齐国人打怕了。害得齐国人不得不沿着济水修筑长城,从泰山西麓一直修到海滨。

战后楚惠王就害怕老巢被晋国人袭击,就回到了别都鄢郢。但是西线虽有威胁,他仍然对东线动了心,对晋国自文公时代起的老朋友宋国动了念头。这就引发了后面墨子在楚国宫廷和公输般打沙盘对决的故事。

又过了九年(前432年),东周一代长寿明星楚惠王离开了人世,楚简王中即位。新王一上来,就干掉了越国的老朋友兼西大门看守莒国(时在楚简王元年(前431年))。

莒国灭亡后的第二年,越国也没跨过五莲山给莒国报仇,而是跟着晋国继续敲打齐国,想要西损而北补,就跟着晋国方面派来的赵狗(此人即是赵襄子时代大败狄人的“新稚穆子”,大概他后来别立了新稚一氏)一起打击齐国。晋军向东跨过齐国新筑的长城,宋、越两国又与晋国联手,击败齐军于襄平(此地不详,但应在沂蒙山以南)。可见,越国人对齐国,看来是威胁不小。

再往后,魏文侯渐渐成了三晋中的霸主,还在前425年正式建号称侯,越国也转向于与魏国合作。越国在武功业绩上又出现了新的辉煌。

邗沟对越国很重要

矛盾的表现就是接连不断的弑君潮。

其实,早在越国还在定都琅琊的时代,就发生过朱句杀不寿(句践之孙)的事件,事件发生前一年朱句还派人去秦国为不寿聘了一门亲事。到了南迁以后,越国内部矛盾愈演愈烈,发生了王弟豫(越王翳之弟)连杀三位王子,促使王子诸咎兴师将其逐走又弑父自立的事件(前375年七月)。三个月后,诸咎又为越人所弑(可能是王弟豫的余党所为),这帮人还顺便杀了“越滑”(可能是诸咎之子或其死党)。

于是越国走向了君位空虚的危机之中,王族子弟想要立错枝(或作孚错枝,当是其人名之越语译音,此人在《吕氏春秋》《庄子》中被称为王子搜,可能是越王翳的另一位兄弟)为君,不料这位王子却逃到了一处产有丹砂的山洞(丹穴)中。最后,外面的人焚烧艾草,用烟熏洞口,他被逼了出来。这位想当逍遥派的王子,被人强行拉上马车,只好向天高呼:“老天啊,能不能让我别当国君啊!”

然而,错枝虽然想当逍遥派又被强行拉上君位,却只坐了两年宝座,就又被人干掉了,大概还是因为不能控制好南归派与留守派之间的平衡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7
因为越国一直活跃与春秋和战国事情,面对强大的国家,越国纵横交互,一直没有被彻底消灭。
第2个回答  2020-12-27
因为越国的军事实力虽然不是很顽强,但是你打败了他,他最终还是可以复兴。
第3个回答  2020-12-27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国统治者的政治手腕强硬,还有就是他们的士兵对自己的将领非常的忠心所导致的结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