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贫穷而又温馨的春节 阅读答案

如题所述

1973年的春节是令人难忘的。当时家里已没有粮食。
天还没亮,父母就把我们兄弟姐妹叫醒。父亲领着我们上山挖蕨,因为担心被村民瞧见,便起得特别早。我们懵懵懂懂地走在父母后面,刚到村口,竟意外地碰到一位邻居。他问我们干啥去,父亲有点慌,想撒谎又不会,想实说又难以启齿。还是母亲说开了:“我们去挖点土,开春了,麦子还没点哩。”邻居看着我们扛着锄头,背着竹篓,有点疑惑,但没吱声就走了。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炊烟袅袅,灯火通明,小家伙们还放起了鞭炮,我们这才悄悄下山。 一到家门口,父母和我们全惊呆了:门口放着一篮鱼、肉、米和鸡蛋等食品。父母怔怔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打开门,让我们进去。父母去找早上碰到的那位邻居问:篮子里的年货是谁送的?邻居回答说不知道。父母又挨家挨户去问,可谁也不承认送了东西。
当晚,仍旧让我们吃挖回来的苦菜和蕨根。我们那时还小,怎么也想不通,边吃边流泪。父母看着我们,一言不发。
那晚,父母没有动过筷子。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早晨一起来,父亲就把家里唯一的一只正在下蛋的母鸡杀了,炖好后,用小碗分成二十份。分完,母亲要我们挨家挨户去送。我们有点不情愿,父亲说:“去吧,孩子们。送完,我们回来吃篮子里的好东西。”
父亲这么一说,我们分头去了。每人捧着一碗香喷喷的鸡汤,实在忍不住馋时,便用手指头在汤里一蘸,然后吮着指尖,感到十分香甜。
村子里除我家之外,总共二十户,我们全送到了,没有一户因为送的东西少而拒绝。回来后,我看见沉默了一整晚的父母开始说起话来。父亲在灶膛里烧火,母亲把我们前晚没有吃完的蕨和从篮子里割下的一点肉炒了一大碗,还煮了鱼头汤和米饭。我们兄弟姐妹的脸上荡漾着笑容。就在我们吃饭的时候,村民们端着碗陆续来到我家,他们夹了一点蕨后放下一大块鱼或一块肉,然后笑着,边吃边走开了。村民们全走了,一大碗蕨没有了,留下来三碗满满的鱼肉。我们欢快地吃着、叫着、跳着,可父亲不知怎的却流出了眼泪……
贫穷年代的爱,大写而质朴。
那年的春节,我至今历历在目,温馨而清晰,有如家乡的井水,滋润着我以后的日子,让我永远记住并对苦难的生活深深感恩。
问题回答:
1. 贫穷:连吃饭都成了大问题。
2. 因为怕村民看见自己的境况糟糕,为大家添麻烦。
3. 是村民给的。从“碰到一位邻居。。。。。。有点疑惑。。。就走了。”可以知道。
4. 因为父母觉得心有不安,不能白白接受别人的东西。
5. 因为村民都领会到了这片好意。
6. 人们没有富裕的家境,却时刻用行动和真挚的情感温暖着彼此的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9
从全文看,那年春节的‘温馨’表现在哪些方面?
2‘那贫穷年代的爱,大写而质朴’句中的‘大写’和‘质朴’在这里如何理解?
3邻居们已经给‘我’家送来了丰富的食品,为社么‘父母仍旧让我们吃挖回来的苦菜’呢?
4第8自然段中,‘写我们欢快的吃着,叫着,跳着,可父亲却流出了眼泪’孩子和父亲的反应决然不同,这样矛盾吗?为社么?
5作者认为‘那年的春节’‘犹如家乡的井水,滋润着以后的日子’,从全文看,作者获得了那些能影响他人的人生体验?写出3点
第2个回答  2019-09-06
1.解释文中炊烟袅袅和懂懂的含义。
(1)炊烟袅袅:表明家家户户都做做
年夜饭

(2)懂懂:因为被叫起得太早,还没有完全清醒,迷迷瞪瞪的样子
2.我们
兄弟姐妹
的脸上荡漾着
笑容
的含义
我们兄弟姐妹为能吃上炒肉、鱼头汤和米饭而高兴
3.下面两个句子中人物“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我们那时还小,怎么也想不通,边吃边流泪。
我们因为过年父母不做篮子里的鱼、肉、米和鸡蛋等食品,仍然让我们吃挖回来的苦菜和蕨根而倍觉委屈、难受而流泪
(2)我们欢快地吃着,叫着,跳着,可
父亲
却流下了眼泪......
父亲为
乡亲
们用换菜的方式给我们送来过年的鱼肉而感动得泪流,这种方式的帮助,不仅解决了我们过年食物短缺,还保护了我们一家的
尊严
和体面,温馨而体贴,
情意
浓浓,催人泪下……
4.在“贫穷年代的爱,大写而淳朴”一句中,“大写”和“淳朴”的含义各室什么?
“大写”表示这种爱博大、直白、毫不掩饰,“淳朴”表示这种爱简单、质朴,实实在在,毫不花哨。形容贫穷年代的爱的深厚而直接,更令人感动且铭心刻骨。
5.读后对你有什么启示?
物质的贫穷并不可拍,只要拥有爱,就等于拥有无穷的
财富
,足以克服任何的困难。情义无价!生活要学会爱和感恩,不要物欲横流。
第3个回答  2013-03-19
‘那贫穷年代的爱,大写而质朴’句中的‘大写’和‘质朴’在这里如何理解?
3 邻居们已经给‘我’家送来了丰富的食品,为社么‘父母仍旧让我们吃挖回来的苦菜’呢?
4 第8自然段中,‘写我们欢快的吃着,叫着,跳着,可父亲却流出了眼泪’孩子和父亲的反应决然不同,这样矛盾吗?为社么?
第4个回答  2019-08-23
最后一段在文中起点题,揭示中心的作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