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唐到晚清,国防的基本历程是由什么到什么

如题所述

从中唐到晚清,国防的基本历程是由鼎盛阶段到逐步下落阶段。

中国古代国防,是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其间大约经历了4000年的历史。

1、逐步上升阶段:春秋至汉代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国防观念迅速得到强化。形成了诸如“富国国民”、“寓兵于农”等国防建设思想。

汉代时期,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兵役制度和国防策略,筑建了许多坚固的国防工程,如城池、万里长城、京杭运河等。

2、唐朝时期的鼎盛阶段

到了唐代,兵役制度更加完善,国防思想进一步成熟,统治者重视国防和军队建设,使得当时中国疆域扩大,周边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迎来中国历史上国防的鼎盛时期。

武装力量体制:中央军:地方军,边防军。

3、逐步下落阶段:从宋代到明清的晚期

宋朝积贫积弱,国家的国防开始走下坡路。晚清时期,中国的国防进一步下滑。

纵观中国古代国防史,当统治阶级处于上升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时,国防就强盛,国内混乱的时候,国防就削弱,就崩溃。

扩展资料

国防历史带给人们的启示

1、强大的国防,是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2、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建设强大国防的重要前提;

3、科学技术是建设强大国防的根本动力;

4、人民群众是建设强大国防的力量源泉;

5、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6、政治开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7、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防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国防概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09
古代国防
我国古代的国防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共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的锤炼,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培育出了自强不息、前仆后继、不畏强暴、卫国御敌的尚武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疆域国家。
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大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古代社会开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出现了国家。从此,作为抵御外来侵犯和征伐别国的武备——国防的雏形便函产生了。随后的几千年征战中,为保家卫国,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候国之间连年征战,使国防观念迅速得到强化,虽然当时的诸子百家在政治和哲学主张方面各放异彩,但在国防方面却甚至一致。形成了诸如“义战却不非战”、“非攻兼爱却不非诛”“足食足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富国强兵”“文武相济”、“尚战、善战、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对武备和国防的重视,而且国防思想已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全面奠定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成熟。主要表现体现在:军事学术极为活跃。现存最早、影响最深的奠基之作《孙子兵法》,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作。其他影响较大的还有《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十多部。在几千年的军事历史中一直被视为兵学经典的7部著作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的大量的军事论述,共同形成了我国军事学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为我国国防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也形成较为完整的战争观,并提出了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如孙子的“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示战先算”、“伐谋伐交,不战而胜”、“以智使力”等指导原则。这些指导原则概括精辟,到现在仍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出一整套治军方法,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军队编制结构;重视改善武器装备,研制出种类繁多的兵器装备,明确提出把军队的教育训练当作治军的首要任务,以此来提高部队的素质。
历史进入秦、汉、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国防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