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小时候的故事有哪些

如题所述

1、匡衡凿壁偷光

匡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很苦恼。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办法。因为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灯光果然从小孔里透过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从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

过了不久,又发生了另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早已被读得滚瓜烂熟,却一直没有钱买新的,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钉子,他又开始苦恼起来。当地有个叫“文不识”的富豪,家里藏书很多。匡衡便请人介绍,去文家当长工。到了文家,他干活既卖力又不要一文工钱。“文不识”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道:“你为什么自愿做工,而不要工钱呢?”

“我给您做工,不为别的,只希望您把书借给我,让我好好阅读。”“文不识”答应了他的请求。匡衡一得到丰富的图书,就像几天没有吃饭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样,贪婪地、津津有味地读啊读啊,读完一册又读另一册。这样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着名的大学者。

2、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3、曹冲称象

曹冲年龄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属下这件事,但他们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4、“刺股悬梁”

战国时的苏秦,小时候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汉代的孙敬,小时候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瞌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5、司马光砸缸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8

1、曹冲称象 

东汉末年,东吴孙权用船运来一头大象,送给魏国公曹操。曹操看到大象身形庞大,突发奇想,命大臣想办法称称大象的重量。大臣们都发愁了:那么大的称砣怎么找呢?

曹操的六岁儿子曹冲却说:“我有办法!只要把大象留在船上,然后在船的边缘上画一条线,记下船身入水的深度就可以了。”

接着,曹冲把大象牵到岸上,再往船上装石块,一直装到船侧的标志线贴着水面为止。最后,他把船上的石块搬下来过称,很快得出大象的重量。众人赞叹不已!

2、项橐智答孔子 

孔子听说年仅七岁的项橐绝顶聪明,便出题考他:“什么山上没石头 ? 什么水里没鱼虾 ? 什么门没门扇 ? 什么车没车轮? 什么牛不生小牛 ? 什么马不生小马? 什么刀没刀环 ? 什么火没烟 ? 什么人没妻子 ? 什么女子没丈夫 ? 什么季节白天短 ? 什么季节白天长? 什么树没树叶 ? 什么城没官员 ? 什么人没名字 ?”

面对这一连串的怪问题,项橐不慌不忙答道:“土山没石头,井水没鱼虾,空门没门扇,风车没车轮,泥牛不生小牛,木马不生小马,砍柴刀没刀环,萤火虫的火没烟,神仙没妻子,仙女没丈夫,冬季白天短,夏季白天长,枯树没树叶,空城没官员,初生婴儿没名字。”小项橐对答如流,令孔子大为惊叹。

3、韩信分油

两个商人想把大缸里的十斤油平均分开,但他们只有一个能装三斤油的葫芦,一个能装七斤油的油罐,很难把油平均分开。韩信知道后,说:“这有何难!首先用葫芦装三次油倒进油罐里,因为油罐只能装七斤油,所以第三次实际上只把一斤油倒进油罐,葫芦里还留着两斤。接着,将油罐里的七斤油全部倒回缸内,再把葫芦里的两斤油倒入油罐内,最后用葫芦在大缸里灌满三斤油倒入油罐子里。

这样,大缸和油罐子里不就都是五斤油了吗?”韩信长大以后,成为了西汉初年一位智勇双全的杰出将领。

4、文彦博灌水取球 

文彦博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他自小聪明过人。有一次,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去。小朋友尝试伸手进树洞取球,可是树洞太深,怎么也摸不到底。怎么办呢?同伴们你一言我一语的,都想不出办法来。

文彦博看着那黑漆漆的树洞想了一会儿,说:“我有个办法,可以试试!”他叫小朋友帮忙提来几桶水,把水一桶一桶往树洞里灌,不一会,水就把树洞给灌满了。真灵,皮球也忽悠悠地浮上来了!孩子们都高兴得拍起手来。

5、司马光破缸救友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在他六、七岁的时候,有一天他跟一班小朋友在后花园玩耍。有个小男孩爬高时,不小心掉进装满水的大水缸里。

小男孩在缸内不断挣扎,眼看就要淹死了。伙伴们见状急得乱成一团,只有司马光十分镇定。他想了想,就搬起一块大石头,用力砸向水缸。“当”的一声,水缸破了。水流光后,小男孩得救了!

等到大人们闻声赶来,司马光已经帮助小男孩从水缸里爬出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6-03
1.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2.组逖闻鸡起舞
当匈奴贵族横行北方、西晋王朝面临崩溃的时候,晋朝有一些有志气的将领还坚持在北
方战斗。刘琨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
刘琨年青的时候,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叫祖逖。在西晋初期,他们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
洛阳东北)做主簿,晚上,两人睡在一张床上,谈论起国家大事来,常常谈到深更半夜。
一天夜里,他们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叫的声音,把祖逖惊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
天边挂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
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脚踢踢刘琨。刘琨醒来揉揉眼睛,问是怎么回事。祖逖说:“你听
听,这可不是坏声音呀。它在催我们起床了。”
两个人高高兴兴地起来,拿下壁上挂的剑,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
就这样,他们一起天天苦练武艺,研究兵法,终于都成为有名的将军。
3.囊荧映雪
车胤捉来萤火虫当读书用的灯,孙康就着雪地的反光读书学习,俩人都是刻苦读书的典范。

4.头悬梁,锥刺股。头悬梁:晋代名士孙敬,昼夜苦读,唯恐困倦,就用绳系发悬在房梁上,瞌睡时把自己拽醒,继续学习。锥刺股:战国时有位名为苏秦的好学者,昼夜勤读,困倦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清醒后继续学习。形容刻苦学习,永不懈怠。

5.程门立雪好像和刻苦读书无关。。
程门立雪的故事,是人人都知道的:宋代杨时,一次去见老师程颐,程颐刚好在打瞌睡,杨时与他的同窗游酢皆侍立不去。程颐醒来时,门外积雪已深一尺。《宋史》记载这个故事,无疑是为了表彰杨、游两人的“尊师重道”
第3个回答  2017-06-02
我国古人小时候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凿壁偷光,囊萤映雪、 曹冲称象、骆宾王做《咏鹅》诗、王羲之写字、李白看铁杵磨成针、张衡数星星、王冕学画、花木兰从军、匡衡凿壁偷光、祖逖闻鸡起舞
第4个回答  2017-06-02
我国古人小时候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