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结构化面谈学生把手机带到学校,怎么处理

如题所述

手机机问题,已经成为班主任工作绕不过去的坎儿。智能手机,好看的、好玩的应有尽有,在便利地提供巨大信息资源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极大的诱惑。仍处于发展中的学生,极易沉溺其中,影响学习、生活和个人成长。那么,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手机问题呢?知名班主任、杭州市长河高中教师杨春林主张借“机”行事。
开诚布公,借“机”立约
开学,我告诉学生:“携带手机来校,确实带来了很多便利,特别便于和家长联系。既然如此,我们没有必要在带不带的问题上兜圈子,而是应该思考如何使用的问题。我们能不能集思广益,想个万全之策,彻底解决手机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和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做了以下约定:进入校门之前,一律关机,走出校门之后再开机,中间不论什么原因开机,一律视为违规。一旦发现违规,手机没收。支持学校的任何处理,绝不会给帮助说情。如有违犯,任何评优评先,一票否决,并通知家长。
既然明令禁止携带无效,不如退让一步,争取主动权。当然,并非有了这样的约定,事情就能妥善解决。手机的诱惑实在太大,还要有后续的跟进。但开诚布公,借“机”立约,以此作为规范学生的依据,不失为良好选择。
光明磊落,借“机”树德
班级下发了手机情况登记表,收集学生使用手机情况。我明确说明填写要求,要求学生如实选填有无手机。有手机的准确填写手机号码,注明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没有手机的,也相应注明并签字。我明确告诉学生,我会定期拨打学生所提供的手机号码,可能是上课时间,可能是就寝之前,借以了解学生有无在非使用时间里开机,同时表达希望——希望同学们能经得起考验。这样做是为了加强监督,努力解决问题,而不是收集罪证。接手新班级,有些话一定要讲清楚、明白、透彻。
严格执法,借“机”立威
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个体的自控能力也是有差异的,再怎么严酷的法令都会有人因各种诱惑而触犯,更何况一个小小的班级内部公约。这就决定了围绕手机的斗争,是一场攻坚战。例如,某个周五,放学前的最后一节课,沈同学把手机拿到教室里充电,被值班领导发现并没收。他前来和我协商,希望我去学生处帮他把手机要回来,说只是因为担心放学后电量不够才在教室里充电的,并向我保证今后绝不再犯。这个要求似乎合情合理,但也说明在这个学生心目中,原则、契约都只是对自己有利时才承认的,一旦和自身利益相违背,曾经的约定、原则就要统统让路了。于是我正告他,规则不是儿戏,制定了就要遵照执行。现在需要探讨的,不是帮忙拿回手机的问题,而是如何处理违章使用手机的问题。严厉的批评和分析,使他终于转变了看问题的角度,不再盯着被没收的手机,而是去思考自己的行为有无违背约定。觉察到自己确实有违当初的约定,理亏在前,就会不再纠结怎样要回手机的问题了。很快,他送来了一份检讨书,希望我能督促他改正错误。
启迪教育,借“机”说“道”
实行手机管理约定一个多月后,学生对当初的告诫也有些淡忘了,有些人有意或无意地偷偷开机,或者在寝室里偶尔一玩,甚至偷偷摸摸带到教室里。所谓“防微杜渐”,斩断念头很难,但在事情苗头刚出来的时候及时敲打、解决,一定能更好地维护规则。我开始动用和学生明说的手机使用情况调查法——拨打他们的电话,以此了解他们使用手机的情况,真实了解他们有没有形成坚定的契约精神。
我在学生上课的时间,逐一拨打37个手机号码,除关机、停机的外,有5部电话处于连续拨打无人接听的开机状态。其中杨同学的电话,在信号接通后,立即被挂掉了。下课后,我找到开机的5位当事人。心虚的杨同学知道怎么回事,我还没开口,她率先申请发言。她当即承认自己把手机带到教室里了。其他同学都说手机没带到学校,并告诉我手机存放在家里的哪个位置。通过与家长联系,这几名同学经住了此次考验。接下来就是处理杨同学的手机问题了。我让她把手机交给我代为保管,她有些不愿意,希望先和我沟通、协商。
我不同意,并严肃地告诉她,先交手机再沟通,不交手机是错上加错,把手机带到教室有违约定,没有什么道理可说。她极不情愿地把手机交给我,希望我给她一个机会,中午找我面谈。午饭后,她如约而至。和学生接触后,我发现学生有一个思维定式,认为任何错误都可以用成绩弥补。她信誓旦旦地向我承诺,期末考试要考多少名,如果达到目标就让我把手机还给她。意思非常明显,似乎成绩好了,就可以抵消她的过错。我告诉她,玩手机与读书,是两件不同的事。同意还手机,不只是因为成绩,更重要的是犯错之后的态度和反思。
千万不要以为一俊可遮百丑,这种想法要不得。经过一番长谈,她若有所思地回去了,不再纠结于什么时候还手机的问题。学期结束之后,她找我谈心。她告诉我,这个学期下来,成绩或许不见得有多少提高,但感觉自己确确实实成长了。以前一直以为,只要成绩好就行了,其他都不是问题。有什么事,只要成绩上去了,就都不是问题了。而我给她讲的那些道理,从没有人和她讲,也从未听说过,这让她开始思考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续篇
学生带手机,“套路”有多深
后来,学校对学生手机进行集中管理,进校门后统一放进保险柜,周五放学再取回。就算这样,手机问题还是客观存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上午我从后门走过,发现你上课的时候很不专心,老实交代,你是不是在玩手机?”下课后,班主任把学生直接叫到办公室。“嗯……哦……”学生吞吞吐吐。“爽快点,把手机拿出来!”学生从口袋里掏出来一部崭新的手机。“你的手机不是上交锁进保险柜了吗?”“这部手机是我另外买的。”真相大白,一部上交,应对老师和家长,另一部用来满足娱乐的需求。
案例二:一个学生带手机来校,并在不恰当的时间玩游戏,最终被学校查处。之前,班主任和家长对接的时候,家长反馈孩子手机在家里。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为了满足娱乐的需要,孩子买了一部一模一样的模型机放在家里,真的手机带在身边。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很乖,其实一直被蒙在鼓里。
买模型机,只有学生想得出,家长居然也会上当。
对于带不带手机,从理论上来讲是可以带的,引导学生用好工具培养自律。但,又谈何容易?有朋友从德国回来,说他们是允许带手机的,而且学生在校期间不会使用手机。朋友很好奇采访了老师和学生,受访的师生很诧异,说没有为什么,就该如此啊。
未来,或许我们也会养成规则,让自律成为一种自觉。对此,我深信不疑。不过,当今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一代,伴随着网络长大,他们有两大鲜明特点,一是“独”,一是“网”。他们从小缺少玩伴,内心孤独,对网络无限依赖。若没有监管,完全放开,在当下,我以为还是不现实的。
为了孩子,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请多一份关注,工作做细做实,以免被孩子骗得团团转还不自知,那就有些遗憾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