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中国各地风俗知多少

如题所述

冬至是一个民俗内容丰富的节日。从冬至开始白昼渐长,民间以中午门前的日影为测标,说“过了冬,一天长一葱”。所以又称这天为“长至”。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气,有关的谚语也不少。如“吃冬节,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指冬至节过后,气温继续下降,农活也很少,成了农闲季节,称‘上冬天”。而到了清明节,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生产上多忙于春耕春种,是农民最劳累阶段,所以谓之cc入苦坑”。
但农闲不能忘农忙,谚语又及时提醒农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冬至过后106天就是清明,应该及早准备农耕之事。此外,还有“干冬节,湿年兜”。“冬至在月头,严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严寒正二月”。“冬至前,米价长,贫儿受长养;冬至前,米价落,贫儿转萧索”,等等。
汉唐以来,宫女冬至后的女红,每天要多用一根线。这也就是民间说的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从冬至开始就‘入九”了,人们往往在这天画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个瓣,名为“九九消寒图”,每天用红色涂一瓣,涂尽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称“数九”。
冬至为何受到历代重视?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冬至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机。从汉代以来都举行庆贺仪式,到了宋代,达到顶峰。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叫做长至或大冬。冬至后一天叫至后。节日三天,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三日歇市,学生放假。
古代山东济南等地,官府庆贺如同春节,读书人也相互赠送贺片。有的地区士大夫阶层举行酒会,叫做“消寒会”,画“消寒图”。有的地区则画九九图,同时亲朋之间互相赠送御寒用具,农家儿童则做“拿寨”、“打瓦”的游戏,少年开始学武术,叫做“看冬”,但是没有拜贺的习惯。
据说孟子死于冬至日,乡人非常悲痛,于是废除庆贺冬至的仪式。很多地区在冬至普遍有学生拜老师和晚辈拜长辈的习俗,农家有祭祖的习俗。
民间认为,冬至是为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户户用火纸剪制衣服,焚于墓前,尔后添土。有的地区则祀祖于祠堂,仪式十分隆重。有的地区冬至分两天过节,第一夭叫“鬼冬”,摆供祭祖,吃水饺;第二天叫 ‘人冬”,吃包子。
在古代冬至日,妇女习惯回娘家,这天开始筑地窖、织席、纺线和窖菜,妇女开始做针线。日照民间传说冬至日如果云迎日出,云迎日落,则来年大吉。还根据冬至日期在当月的月初、中旬或下旬来预测当年冬天的寒暖,民谣说:“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冻死鬼。”
而南方的冬至风俗十分有趣,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
民俗中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渴祖。
冬至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又举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福建民俗过年,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
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祠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