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国皇家园林主要成就有那几方面

如题所述

满洲八旗的骑兵开进山海关以后,很快就把占据北京不久的李自成逼出了京城;北京,便名正言顺地成了清朝的帝都。所幸的是,李自成在撤离北京时,并没有像项羽火烧阿房宫一样在北京也放上一把大火,因而前明的宫殿和庙宇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清朝皇族完全接收了这些美轮美奂、金碧辉煌的建筑,而不必在这上面投入太多的财力。但是,这些来自东北的皇室人员,住惯了蒙古包、睡惯了火炕,而紫禁城呢?素称“红墙黄瓦黑阴沟”,夏季酷热难忍,冬天阴冷异常,这使他们简直无法适应,难以在内长期居住和生活。因而在政治局势稳定之后,经济上具备了一定的实力,清代统治者便将大量的财力投入到园林的修造中。
按理说,皇帝及其后妃们要想居住在冬暖夏凉的居室里,本不是什么难事,在紫禁城里,相信他们居住的地方也一定非常舒适、称心。但是,皇帝要处理政务、要批阅奏章,要召见大臣……,后妃们每天也有例行的繁缛的礼仪性活动,而这些活动,大多在宫殿而不是居室里进行。宫殿潮湿阴冷,虽有帘幕重重,也挡不住北京特有的夹着黄尘的北风,作为皇帝,对这样的“办公条件”,自然要想方设法的加以改善,所以园林的建造,不但是需要而且是必须建造的了。
说修造皇家园林仅仅是为了改善皇帝的居住条件和办公条件,未免以偏概全。皇帝不比寻常百姓,他有只有他才有的规矩、讲究、派头和无人可以超越的特殊享受。而皇家园林,正是这一切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历代帝王修建离宫别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派“真龙天子”威加海内、富甲天下、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改善居住和办公条件”云云,皆在其次。
较之历代帝王,清代的统治者似乎更热衷于园林的建造。清代的皇家园林,较之历代,其规模似乎也更为宏大,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也更高。在康熙、乾隆、慈禧这几个时期,他们先后修建或改建了香山、玉泉山、北海、避暑山庄、颐和园、圆明园等举世闻名的园林。这些园林,都是世界造园史上堪称典范的作品。
为什么清代的园林艺术如此发达?我看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有几千年的造园历史,帝王修建离宫别苑,有着悠久的传统,到了清朝,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并且留下了很多成功的作品可供借鉴;而康熙、乾隆,自以为并且确实开创了汉、唐以后的又一盛世,是以在园林的营造上,有意超越前人。二是,满清皇族,发源于白山黑水之间,他们精于骑射,踏遍了雪山、林海、大漠、草原,因而对自然山水有着极为特殊而深厚的感情。这一点,在其造园艺术中亦实实在在的反映了出来,他们修造的各个园林几乎都以山水为主体,便是鲜明的例证。这无疑给传统的造园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其超越前人的关键所在。
清代皇家园林一个突出特点,是将更多的人文景观引入其中。园林中往往建筑很多,不但可以解决食住,还可以配合自然景观而把整个园林的美提高一步;而建筑上雕饰的花鸟、山水、人物、楹联等,更使人在流连景致之外,领略到另一种画境诗情。大量地吸收南方园林的特色,将南北方园艺融于一体,是清代园林的绝妙之处。它频繁地运用了“借景”、“活景”、“对景”等造园技法,使园林内外的景观无论在隐与显、疏朗与稠密、幽深与旷远的配合上都能极巧妙地谐合于一处。景物多具象征意义,是清代皇家园林的又一特点。比如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内的水域曾设有九个岛屿,用以象征天下九洲;福海三岛象征蓬莱三岛;颐和园以佛香阁为主体的这一建筑群的整体构图,则是一个正三角形,显得稳定,象征着封建王朝统治的巩固。

北海是最靠近皇宫的园林,因而修造得富丽堂皇。北海在辽代始建,称“瑶玙行宫”;金代才开始建造宫苑,元、明两代均有工程兴建。至清代,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始成今日我们所见到的规模和布局。它把原来位于太液池正中的琼华鸟,移向东南,使它离四周水岸的距离各不相同,并在它的四周建造不同风格、式样的建筑物,这样,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获得不同的景致。白塔是琼华岛上最高也是最醒目的建筑,是整个北海的景物中心,它下似莲花的底座,洁白素雅,宛若在碧水中盛开的一朵硕大的莲花。站在白塔上向四面眺望,又可借景:近借琼楼玉宇的皇宫,远借薄雾冥冥的西山(当时北京城除了宫殿外皆为低层建筑,且空气未污染,能见度极好);东借景山的黛郁,南借中海、南海的烟波,使整个北海如同一处人间仙境。

承德避暑山庄与北海相比,则以朴素淡雅为其特色。山庄由湖、草原、山三部分组成,通向山中有五条山沟,如同人的五根手指,山水便由沟注入湖中。湖极富江南韵味,草原和山则完全是塞北风格。山庄四周建有不少庙宇(俗称“外八庙”),它们都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象征着各民族的大团结。这些金光闪耀的庙宇,使天然野趣的山庄更显出大家气度。山庄建筑绝少雕花饰彩,青砖灰瓦,小墙矮廊,让人感到亲切。漫步堤上,更觉丘湖相得。湖岛上的烟雨楼临水而起,开窗则湖风水色盈室,可以摹想烟雨微茫的情致。

颐和园兼容了北海和避暑山庄的风格特色,它既富丽堂皇又朴素淡雅。从昆明湖中看万寿山上的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两边建筑虽相互对称,但并不相同,-—愈往西边,建筑形式愈自由,到了岸边,一派粉墙、灰瓦,是江南水乡的清秀;往东则红柱、彩檐、碧瓦,是北方宫室的辉煌。在颐和园中,还常常可以见到南北方风格杂糅的建筑,如在粉墙灰瓦之间配以红柱、在檐上加以彩饰等等。这种特征在亭桥上表现的更为明显,桥身是粗犷的北方味,而桥上却娉然有一江南风格的小亭,足令观瞻赏玩不已。湖景是颐和园的一大特色,从万寿山俯瞰昆明湖是很开阔的,南湖岛及其它各堤将湖面分割,加深了景致,使昆明湖富于层次。颐和园特别注重水景,玉泉山、万寿山的倒影映入水中,山水交融,如同仙界。尤其是玉带桥,桥拱和水中倒景合为一环,虚实相称,奇妙无比。同山前湖色的明朗空阔对比,万寿山背后树木参天,景致深寒幽美,佛教建筑智慧海建在这里,使人感到一种出世的氛围。山的西侧林木掩映间有小径婉转,向西而行,正与玉泉山相对,沿路曲折,远景摆动,遥见玉泉山忽隐忽现,是为“对景”。
其它的,诸如圆明园,号称“万园之园”,不但一园尽收天下景,而且熔中西园林建筑风格为一炉,是举世罕见的恢宏杰作,只可惜,我们再也无法欣赏它妩媚而又磅礴的风采了。虽如此,这许多现存的清代园林,已足说明中国园林艺术在那个时代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水平。这些园林,虽然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华腐朽,但更反映了中国人民高超的艺术才华,它们的的确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应该永远保护,永远珍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15
清代中国皇家园林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主要成就:
1. 园林规模的扩大:清代皇家园林的规模比明代有了很大的扩大,不仅是指面积的扩大,还包括了园林的景观、建筑、雕塑等方面的扩大。这使得园林的景观更加丰富多彩,建筑更加宏伟壮观,雕塑更加精美绝伦。
2. 园林风格的多样化:清代皇家园林的风格比明代更加多样化,不仅包括了明代的山水园林、江南园林等传统风格,还包括了西洋园林、日本园林等外来风格。这些不同的园林风格相互融合,使得清代皇家园林的风格更加多样化,更加具有时代特色。
3. 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的引进:清代皇家园林引进了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使得园林更加曲折多变,景观更加丰富。
4. 再现江南园林主题:清代皇家园林在造园主题上借鉴了江南园林,使得园林更加具有江南情调,更能够满足皇家的需求。
5. 具体仿建明园:清代皇家园林具体仿建了明园,使得园林更加具有历史感,更能够体现出皇家的气派。
综上所述,清代中国皇家园林的主要成就可以总结为园林规模的扩大、园林风格的多样化、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的引进、再现江南园林主题、具体仿建明园以及与生活功能的结合。这些成就使得清代中国皇家园林成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1-14
1. 引进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
2. 再现江南园林主题;
3. 具体仿建明园;
4. 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
5. 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
6. 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