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习

各位哥哥姐姐们,帮我学学语文好不好呀,阅读作文我都很差哟,马上就要中考了,好着急呀,就怕语文拉后腿呀。能不能说得清楚点呢?谢谢
能不能快点呀,我好着急哟,觉都睡不好耶,辛苦了呀

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 理解重要词语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具体语境(主要是上下文)。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1)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2)依据上下句述说的内容],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 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作者的感情脉络、说明逻辑等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理解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从整体阅读理解,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比喻义(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3.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文中重要信息,进而揭示概念特征的有关信息,弄清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大体上有同一、种属、交叉、矛盾、反对等关系)然后组织答案。
4.准确把握指示代词的含义
代词指代意的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入。
5.对于使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词语的理解,则需要弄清手法上的特点,进而借助上下文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
2、表达段(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
3、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4、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5、需要辨别微妙区别的词语
6、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
7、需要概括含义要点的词语
8、联系某段文字,谈谈对某个词的理解
9、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
10、运用了修辞的词语
11、体现文章线索的词语
12、与其他句子相呼应的词语
13、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14、在文中的作用:
①赏析某词的使用特点(包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及效果; ②使用某词的原因(好在哪里)
③某词在文中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④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⑤可否用另外的词替换,为什么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 关键性语句常有这样几种:
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
能帮助考生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
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1围绕修辞句设题 围绕比喻句 1、区分本体和喻体。当比喻句比较复杂时,其本体常在比喻词之前的一句或几句内容中,须我们提取。
2、分析喻体的深意。紧扣喻体中的关键词一一对应的相关内容,而后进行引申。若本体较为复杂,亦须分析其寓意。
3、语言定向还原。根据本体,用概括性的语言将喻体的要义加以解说,使之还原成比喻之前的内容。
围绕比拟句 1、分清比拟类型。拟人?拟物?区分各自表达的侧重点,进而准确理解其含义。
2、分析拟体内涵。拟体——若赋予物以人的思想行为,“人”则为拟体;若将人当做物来写,“物”为拟体。分析拟体,重点在于其拟体部分——将句子划分为主谓两部分,谓语部分可视为拟体部分的程度副词、动词,即分析该程度副词、动词的属性表明了什么。
3、联系全句把握。着眼整个句子,透过修辞层面的含义,深究句子层面的含义:这到底说明了什么。
2围绕主旨句设题 1、锁定有效阅读区间。若主旨句在开头,其后内容皆有可能为其有效阅读区间;在文末,其前的内容有可能为其有效阅读区间。若主旨句是过渡句,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内容。若主旨句所在的段落有对其的主要阐释,可结合该段理解。
2、分析关键词句。任何一个主旨句,都有其核心内容,而这些核心内容总要通过一些阐释、描述、陈述性的关键词句体现出来。透过这些关键词句分析其环境、态度、情感等,也就抓住了主旨句的实质。
3、回到主体解说。但凡文章,其主旨皆有一个“落脚点”——人或者物,故而,欲正确理解主旨句的含义,须回到其主体(落脚点)上,结合对关键词句,解说其终极目的、价值等。
3围绕描写句设题 1、圈定相关语境。找到该描写句所在的段落(相关语境),此为理解描写句的含义必不可少的步骤。若非如此,易使理解南辕北辙。
2、了解语境内容。了解语境大致内容,勾画出相关的主要背景、情感等,有助于全面理解语境中描写句的含义。
3、分析关键词句。紧扣描写句中有关情态的动词、形容词、具有象征意义的名词、相关短语等关键词句,结合语境中的主要背景、情感等,分析其描写的目的。若句中涉及修辞方法,按照“围绕修辞句设题”中的相关方法处理即可。
4围绕指代句 1、确定指代区间。指代句指代的内容,一般在其前的语段中。由指代句所在段落向前搜索,确定与主要指代内容相关的有效指代区间。
2、锁定具体指代。在有效区间内,找到与指代句中关键词密切相关的语句,而后筛选出具体指代内容。
3、联系阐述分辨。如具指内容中的信息链较多,而备选项对其皆有涉及,这就需要联系指代句后的相关阐述句分析。一般而言,指代句后的阐释句仅对其信息链中主要的一条进行阐释。
5围绕支撑句设题 1、划定支撑范围。支撑句常在文中某段(几段)之前,或在文中某段(几段)之后。若在其前,其后的内容则为其支撑范围,反之,其前的内容则为其支撑范围。
2、概括支撑内容。概括该句支撑范围内的主要内容时,若其支撑范围为几段内容,而各段内容相对独立,可分段概述。若为记叙类散文,则须概括相关背景和有关环境中人、物的生命状态;若为议论性散文,则须概括其论据、分论点。
3、回归本位分析。回归“本位”,即回到支撑句上。结合支撑范围内的主要内容分析支撑句的含义,要注意联系相关背景、有关环境中的生命状态或论据进行,探究其深层缘由。
6围绕复杂句设题 1、抽出句子的主干。可先将单句划分为主谓宾三部分,然后压缩掉枝叶成分,即可抽出句子的主干。若是两层以上的复句,则须先抓住第一层的要点,接着逐步分析各个层次的意思,然后归纳出整个复句的大意。
2、提取枝叶要点。抽出句子的主干,有助于更快更准地明白要求理解的句子的意思,而概括出句子枝叶成分的要点,乃是因为备选中常常要设置与之有关的内容。
3、比较选项与要点。将题支中的备选项与提取的枝叶成分的要点一一对照、比较,分析哪些与要点相符,哪些与要点不符。
4、根据要求选择。若题干要求选择复杂句理解正确的一项,与要点相符者则为被选项;若题干要求选择对复杂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与要点不符者则为被选项。
7在文中的作用 1、在内容上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
2、表达上深化文章内涵
3、使用某句话的意图
4、体现文章脉络层次
5、寄托思想情感
信息筛选整合类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这“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解决本类题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因为此类题的答案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分散的,或像蜜一样蕴涵在花蕊里,或像珍珠一样蕴藏在蚌壳里。在做这一类题时,一定要抓牢题目的具体要求,根据要求要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一点一点的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再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归纳内容要点类 文章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文章的内容要点,可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局部的。
解决这类试题,应该建立在对文章内容理解准确的基础上,在具体的操作中,先要找出相关的答题区间,然后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或者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来进行具体的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往往是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 1、概括人物身世 2、概括人物性格 3、概括人物言行或心理
4、概括人物语言特色 5、概括人物观点 6、概括人物思想 7、概括人物形象
8、概括景物形象(或景物、事物特征)
9、概括不同特点(或共同之处)
10、概括所写景物
11、概括描写画面
12、概括环境描写的作用
13、概括文章内容(或内容要点)
14、概括文章线索
15、概括文章思路
16、概括艺术特点(写法特点)
17、概括段落大意
18、概括原因
归纳主旨类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即文章的意旨。
解答这类试题,应该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然后再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首先应该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然后由表及里,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作者的真正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具体的表述分两步走:首先概述文章内容,通过叙述(描写、塑造等)……;然后表明写作意图,表达(表现、寄托等)了……,抒发了……情感(愿望)。 1写景抒情类散文 要抓住景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并适当联系人生和社会生活。概述时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文章通过描写……(某种景物的某些特征),抒发了……的情感,体现(表达)了作者……心志(观点、观念等)。
第一步,根据文章题目和内容确定解题的指向。第二步,从文中找出景物的特征。第三步,联系人生或社会现象,由物及人(世)。第四步,将景物的特点及其与人生或社会现象的共通点(寓意),概括地表述出来。
2叙事类散文 第一步,根据文章题目和内容确定解题的指向。概括文章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第二步,从文中所叙事件抓住形与神的结合点,更好地体味散文的感情,领悟散文蕴含的哲理。第三步,联系人生或社会现象,由事及情(理)。第四步,将事件的内容与从中透露出的对人生或社会的思考,概括地表述出来。
3、小说 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第二步,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描写,概括括人物形象或概括故事情节。第三步,根据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联系创作意图概括主旨。
理清思路类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
分析结构、把握思路,都不是阅读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效率。为此,分析结构和把握思路,不能满足于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的走向,还要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
推断和想象类 根据文中的材料推出新的结论,实际上是运用原文所提供的材料,在原文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推出原文没有直接表述的观点,得出原文所没有必要直接得出的结论,或者提出新的看法。根据文中的观点推出作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这类题目中的推断和想象要合乎逻辑,就是符合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指符合推理的规则。如果用因果推理法,就要看事物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如果用类比推理,就要看事物之间是否有可比性,如此等等。这称为推断要有“理”。
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广义地说,是指作品运用的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从狭义的方面说,是指灵活运用一般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方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涉及的表达技巧,归纳起来说,有下列三方面:
1.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2.文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以及人称的变化等。
3.布局谋篇的技巧:如线索设置、过渡、以及前呼后应等。
这样的试题往往兼具理解、分析和综合这样几个能级,属于中难度的试题,因此较多出现。答这样的试题主要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二是对表达对文章主旨的作用。
提问方式 答 题 模 式

语言修辞类题型 描绘类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修辞类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布局谋篇类题型 (1)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章这样写(材料安排、层次安排、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效果?
这类题目答案包括表达和内容两方面:
①使用的方法+②结合文本内容+③效果(或作用)如:
07江苏卷:16、“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步骤:1、明确段落位置;2、把段落放在全篇中,结合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3、然后阐述其具体作用。如“承上启下”,要分析如何“承上”(承接上文的什么),如何“启下”(启示下文的什么)
答: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2)谋篇布局的技巧 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 画龙点睛 过渡照应 以小见大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欲扬先抑 虚实结合 巧设伏笔
设置悬念 起承转合 先总后分 详略得当 层层深入
情节起伏
表现手法类题型 象征: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
抑扬:突出重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引人入胜。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类比:以浅寓深,以近比远,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
渲染: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铺垫:给下文情节产生的必然作暗示

在抒写主体出现前先写次要的东西,往往有铺垫、渲染、衬托、引起下文的作用
人称类 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归纳内容要点类题 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分三步走,
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
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
第三步整合答案。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
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注意两点: 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
2.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鉴赏人物形象类题型 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或:
1、概括人物身世
2、概括人物性格
3、概括人物言行或心理
4、概括人物语言特色
5、概括人物观点
6、概括人物思想
7、概括人物形象 1、明确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和内涵。包括代表、身份、地位;思想性格特征;人物形象意义
2、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正面描写:语言、行动、肖像、细节、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其他人物形象的衬托等方法。
3、文学作品的主旨。包括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对作品主旨的作用及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概括该人物特征,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分析时,要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等描写或他人(包括作者)的评价来界定
鉴赏景物形象类 概括景物形象(或景物、事物特征);
概括描写画面 1、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
2、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形象的外显方式(表达技法)包括象征、联想和想像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审美鉴赏性试题思路

审美鉴赏性试题,属于文学评论中的一种,是读者在选定的评论角度对作品作出的观点和看法,阅读者的看法也就是短文赏析的中心论点。这类题型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进而进行富有个性的鉴赏。一般来说题目只会要求从某个方面(或主题、或构思、或艺术特点等)来进行赏析。写作时只能紧扣一个方面,从某一角度赏析,选准角度,不求面面俱到。 具体鉴赏角度如下: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如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有了上面的解题思路和技巧,我们还需要注意把握解题的规范:
1、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对准文中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整合出答案。
2、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
3、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04
小妹儿还是小弟啊 ?? 别着急哈 睡不好觉! 怎么有平静的心态充实度过每一天呢?? 中高考没你想象的那样难 心态是取胜的至宝
姐姐考过这么多次试了 作为过来人
认为 语文考试 1 你的书写很关键 2 阅读要尽量用原文出现的词汇或语句回答 3 尽量写满 这能体现你的态度
4 作文 如果你平日里没有足够积累 唯一突击的方法就是 背些 人物事例 或不同主题的排比段 到时候根据需要调用
ps: 作文的首尾段要很出彩 使用排比 或引用记住的名言雅句
结构要突出
审卷时 就看你的书写 首尾 和结构

祝你中考成功 !!
第2个回答  2010-06-04
看清题目,会回答的就直接回答,不会回答的就朦胧的回答,但要紧扣问题。
语文上除了选择题,都没有太绝对的答案,只要沾边都会给分的,放心吧,祝你好运!
第3个回答  2010-06-05
鉴赏人物形象类题型 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或:
1、概括人物身世
2、概括人物性格
3、概括人物言行或心理
4、概括人物语言特色
5、概括人物观点
6、概括人物思想
7、概括人物形象 1、明确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和内涵。包括代表、身份、地位;思想性格特征;人物形象意义
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 理解重要词语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具体语境(主要是上下文)。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1)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2)依据上下句述说的内容],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 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作者的感情脉络、说明逻辑等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理解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从整体阅读理解,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比喻义(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第4个回答  2010-06-05
你去好的作文多看看,把那些写得好的语句背一背,拿来运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