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桥的潮州万里桥

如题所述


在潮州,不但有被称为“千古一桥”的广济桥,还有被称为“潮汕第一桥”的万里桥。万里桥是海(阳)揭(阳)之交的重要交通要道,是一座5墩6孔的石桥,长约13丈(约40.43米),宽不过1丈(约3.11米),而与广济桥闻名遐迩不同的是,万里桥知之者寡!日前,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这座位于潮安县凤塘镇东龙村的古桥不但默默无闻,而且时代的重压已让它苍老的身躯不堪重负,潜伏着的交通安全隐患令人不安。
据了解,万里桥原名李浦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比广济桥还要早30余年。北宋以前,此处没有架桥,过渡非常拥挤,交通极不方便。到了南宋绍兴年间,渡口附近有一个叫翁元的乡贤,捐资建造了一座桥梁,只有两墩三孔,取南岸海阳县(即今潮安县)李畔和北岸揭阳县凤浦两村村名个一个字,定名为“李浦桥”。明朝年间,因洪水冲崩江岸,江面变宽了。揭阳县登岗圩凤浦村一个名叫林万里的员外郎捐资扩建,变为如今看到的四墩五孔的样貌,人们为了纪念其功绩,便把其名作为桥名,定名万里桥。光绪六年(1880年)再度重建,上世纪50年代虽铺上水泥桥面,并设置了铁栏杆,但整座桥的结构仍然维持原貌,现已列为潮安县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小石桥,在当时却是连接潮揭的交通要津,更是周边不少地区上京必经的“官路”。
随着时代的变迁,万里桥早已失去“官路”的功能,几座桥墩也在水流的日夜冲刷中严重变形,但它依然承担着潮揭两地重要的交通任务,附近群众往来潮揭之间,仍然习惯从这里通行。采访过程中,记者虽然只在桥上逗留了短短的10余分钟,却碰到了五六辆汽车经过,牌照都是“粤U”和“粤V”。由于桥面狭窄,汽车通过时两侧留下的空间不出50公分,一辆面包车小心翼翼地驶到桥中间时,险些撞到铁栏杆,在过路村民的指挥下,才勉强驶过对岸。 官路由来:应当说是先有万里桥后有官路,而官路由经过万里桥,所以万里桥总是与官路联系在一起。明朝嘉靖年间潮汕有一个 姓陈的国舅爷。一次省亲回家,因当时潮汕还是一遍“蛮夷之地”,道路崎岖,省一趟亲十分劳累。嘉靖皇帝不忍国舅如此辛苦,遂命人修了一条石路,直通国舅爷家门,即“官路”。途径万里桥,而万里桥又是连接海阳(潮安)和揭阳的重要通道,因而“官路”对当时的潮汕居民来说相当重要,一直到近代道路的修建。后来因近现代道路的修建,“官路”的功能被削弱,慢慢荒废了,很多之前的石路变成土路或者水泥路。在今登岗镇老市区,还留有一小段小小石路,估计是剩下的最后一小段了,然而依然未能引起当地政府的保护,石路虽在,但却被来往车辆弄得凹凸不平了。
“灯光照万里”:明朝末年,在潮州府揭阳县登岗圩官路旁,有一位姓谢的老汉开了一间甜丸铺,一年四季日夜不停地在贩卖甜糯米丸。谢老汉有点文化基础,常爱舞文弄墨。为使其营业做得更好,他便撰写了一对看似在作广告宣传、推销生意,实又有一定深度寓意的对联贴于店门两侧,其联为:  丸味溢三阳,日日为冬节;  灯光通万里,夜夜是元宵。  这联贴出后备受喝彩,人人对其称赞有加。  从上联首句“丸味溢三阳”看,就足以证明他所贩卖的甜糯米丸的香甜气味溢至海阳(后改潮安)、揭阳、潮阳三县的范围了;也就是说,他的产品远近闻名,名噪三县。上联末句“日日为冬节”说的是,人们只有到了每年的冬节才有办理甜糯米丸拜祖宗后供自己享用,而他这里却天天都有此佳品,就说明“日日是冬节”了。  下联就更巧妙了。首句“灯光通万里”既与上联“丸味溢三阳”形成绝对,又有其独特的内涵,很耐人寻味;末句“夜夜是元宵”也很形象,天下只是每年一度元宵佳节,而这里却夜夜都是元宵佳节,就因其夜夜有“通万里”的“灯光”,且“灯光”谐登岗。此对联闻名遐迩,尤其是“灯光通万里”句更为吸引人,一时间传为佳话。
皇姑游赏万里桥:据传当时告老回原籍潮州的礼部尚书黄锦带来了一位迷恋潮州好山好水好风光的皇姑。这位皇姑原只想到潮州领略一下风景风情之后回京去,奈何不久京城陷落清兵手中,她有家归不得,便在潮州定居下来。黄尚书在潮州城北门为她建造了一座名“望京楼”的楼宇,让她在这里时刻昂首北望京城。  皇姑在潮州住久了,也学懂了一些潮州方言。一日,她听到潮州府辖属揭阳县境内有“灯光通万里,夜夜是元宵”的佳境,便命差役用八抬大轿抬着她于午后出发,至晚间到达这胜地所在。她到达目的地后所见到的不外是一些商店点亮灯笼在做夜市生意,还有一些大户人家的门口也点着灯笼照明,更有一些路灯,毕竟是“灯光”,但哪能照万里路远的呢?于是她大失所望,扫兴地大叱:打道回府城去!  其实,这是皇姑误会了。“灯光通万里”有双层意思:其一,“灯光”是“登岗”的潮州话谐音(“光”与“岗”潮音都读为“缸”),“通万里”是通到万里桥,整句是说“从登岗圩可通到万里桥”;其二,登岗圩的灯光也依稀能够照通不远处的万里桥,而不是可照通万里远或有万里灯光。
据说王姑不欢而归之后,更加闷闷不乐,特向黄锦提出她要削发为尼的要求。黄尚书便在潮州北门望京楼附近为她建造一个尼庵,这就是后来的皇姑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