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朱熹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 ”就说明这个道理。

作为旁观者来说,他本身是作为局外人来看待这个难题。因为眼前的难题和他无关,他没怎么产生什么负面的情绪,这时候他大脑的通道主要是思维逻辑(理性)所控制。所以旁观者能够表现出沉着淡定去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给出方案。

我们都知道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需要做的是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再去处理。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下,我们往往忽略了一点。当问题出现的同时,我们自身的负面情绪也跟着出来。当被情绪主导的时候,我们往往就成为了情绪的奴隶。

如果想破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怪象,关键就是要降低问题出现时自身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不让它成为主导,让我们的思维逻辑来主导大脑去分析判断问题。

那该如何降低或者消除那些负面情绪呢?
不知道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上面说的当遇到难题的时候,大部分人是会产生负面的情绪的。与之相对的,存在少部分人不会产生负面情绪,甚至是产生与之相反的正面积极的情绪。当同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不同,所作出的结果也就不同。大部分人面对难题所采取的通常是消极的态度,盼望着要么能回避则回避,想着该如何快速解决点它。而少部分人在面对难题时,他所采取的是正面积极的态度,把眼前的难题当成是一个挑战。这样子的一个观念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而不会像大部分人那样一直预期着“如果……那么……”的不好结果。

所以,想要摆脱当局者迷的困境,就需要把每一次所遇到的难题当成是一次挑战,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然后带着正面积极的情绪状态去应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0
确实很多人会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因为大家都会有一个思维惯性,身在局中,反而看不到大局,所以会没有旁人看得清楚。确实很多人会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因为大家都会有一个思维惯性,身在局中,反而看不到大局,所以会没有旁人看得清楚。确实很多人会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因为大家都会有一个思维惯性,身在局中,反而看不到大局,所以会没有旁人看得清楚。确实很多人会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因为大家都会有一个思维惯性,身在局中,反而看不到大局,所以会没有旁人看得清楚。确实很多人会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因为大家都会有一个思维惯性,身在局中,反而看不到大局,所以会没有旁人看得清楚。
第2个回答  2018-08-22
确实很多人会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因为大家都会有一个思维惯性,身在局中,反而看不到大局,所以会没有旁人看得清楚。
第3个回答  2018-08-23
是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拼音
dāng jú zhě mí,páng guān zhě qīng。
解释
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清:清楚,明白。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
第4个回答  2019-06-20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因为身处局中,自身的眼界会被很多东西迷住,这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在平常工作生活中,我们要有一个好的同伴来提醒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看待事物的发展问题,给出各方面的解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