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答题技巧

要快啊。。。。快高考 了
有没有只是议论文、说明文、新闻啊这类的实用类文本的答题技巧哇……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2-17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大致有六个大类:
一、含义与含意类:
一般说来,含义题是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含意题是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如此说来,无论是含义题,还是含意题,考查的都是理解,或者说,其实质都是理解。既然是考查理解,那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领会意思并简单解释。就答题思路而言,主要有三点:其一是确定对象。仔细阅读题目,确定是理解概念含义,还是理解句子含意。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解题的方向,找到答题的钥匙。其二是寻找区域。无论是理解概念含义,还是理解句子含意,都要寻出概念或句子的位置,找出与它们相关的区域。也就是说,要寻出理解的具体对象,找出答题的大致范围。力求劳而有功,事半功倍。其三是圈出重点。找准位置和区域后,要反复阅读相关内容,圈出重点词语;跟着稍加提取与连接,便形成对概念或句子的理解。比如:2009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第20题第1小题: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看看题目,就知道是考查对概念“乡愁”的理解。阅读访谈,细细寻找,“余光中所说的乡愁”应该在第二节前半部。具体一点,就是从“因为乡愁”到“有所寄托”。仔细阅读,可以圈出重点:“地理某一点”“历史与文化”“民族感情的寄托”。稍加整理,就可形成答案:乡愁是地理某一点的超出,是历史与文化的表现,是全民族感情的寄托。或根据原文,稍作提升: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也是历史与文化的,而且是民族的。
就答题规范而言,关键的有三要:一要点出对象。开始答题时,是概念就要点出概念,是句子就要点出句子。明确你要回答什么问题,阐述对什么的理解。二要分点解释。要分点进行回答,以促进思考的深入,显示出解释的条理性;并用标出来,以确保答题的全面,显现答题的序列性。三要分层排列。通常是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层深入。从而,呈现解释的层次性,表现答题的层递性。仍以上例为例,其提供的答案是:余光中所说的乡愁超出了地理的某一点,融入了历史的、文化的内容,升华或者普遍化为了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对照要求,无疑是合符规范,答得不错。开头点出了对象“余光中所说的乡愁”,随后解释了乡愁的三点含义,只是没有用标出;稍加品味,三点含义也是按照意思递进排列的。但是,不够妥当是,“升华或者普遍化为了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一句有歧义:可以把“为了”看作表目的,也可以把“为了”看作“成了”。依据原句意思,应理解为后者。为了避免歧义,可以按照原句,删除“了”,或者将“为了”改为“成”,或者干脆说成“是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再者,“不完全寄托”“不仅仅”与“超出”有些距离,因为讲“超出”就越出本位,没有“地理”了;“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与“融入”也有些差距,因为讲“融入”就是外来加进去的,与“本来就是”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二、筛选与整合类:
就实质而言,筛选就是分析信息,整合就是综合信息。所以,无论是筛选,还是整合,其对象都是重要信息。只是答题时,一般是先筛选信息,后整合信息;或者说先提取信息,后重组信息。二者是紧密相连的,一以贯之的;只有二者连贯一体,才能回答全面,解答准确。答题思路上,通常分三步走:第一步,浏览筛选。要根据题目要求,浏览全文,搜索相关信息;要依据题干核心,感知全文,筛选重要信息。第二步,比较辨别。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要进行比较辨别。要比出有关与无关,较出事实与结论;要分出主要和次要,辨出表象与本质。通过比较辨别,选取出重要信息,提取出关键信息。第三步,调整组合。对提取的重要信息,要进行调整组合。要依据题干要求,将重要信息进行分类,调整顺序;要按照题目规定,用准确语言进行加工,重新组合。进而,总结上升,形成答案。譬如,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第18题: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读读题目,不难发现,其切入点是“重要影响”,关键点是“哪几件事”。说得白一点,就是要筛选并整合出影响学术生涯的几件事。通读传记,稍稍感知,依据“重要影响”,可筛选出相关事情。然后,将相关事情进行比较辨别,根据“开始”“开端”“拓展”“转折点”“从此”等升华性的词语,剔除与“重要影响”无关的事。接着,再去除修饰,留下主干;分类整理,重新组合:听谭大勋讲学,临摹《舆地图》。赴京会试,结识名流学人。搜访典籍,校勘珍本。④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要想答题规范,重要的有三步:最初是据题总提。要根据题目,总提一下。既是紧扣题目,总体进行回答;又是开启后文,提示具体回答。再者是概括重组。答题时,不可脱离原文,更不可凭空臆造。但是,千万不能直接照搬原句,必须进行相应的概括;万万不可直接照抄原文,必须进行一定的重组。末了是讲求简洁。一定要挤去所有的修饰,留下简洁的主干;千万不能直接用关键句来回答,用核心句来解答。力求语言精练,数语中的。再以上例为例,请看提供的答案: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④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很显然,开头缺少一个总提,如果想补上总提,可补写为:产生重要影响的,有四件事情。总提之后,确实从事了概括,进行了重组。但是,第1点概括得不准,因为就事情而言,应是“听谭大勋讲学”;而“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不是事情,只是听谭讲学产生的“重要影响”。第点重组得不好。因为“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基本上是直接采用关键句,使用核心句。如果想重组到位,宜于重组为:赴京会试,结识名流学人。第、④点精炼得也不够,因为“在日本”“第七次会试失败后”,都可以删除。如此之后,答题才算得上合符规范。
三、结构与思路类:
结构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由结构表现的;结构是思路的外在表现,思路是结构的内在联系。所以,要想把握文章思路,就必须分析文本结构。而实用类文本,除新闻多用“倒金字塔”结构外,一般是按照时空顺序或事情发展或性格逻辑来安排的。从答题思路来说,不外乎三点:首先是总览全篇。带着题目,通读全文,进行整体把握。力图基本把握文章结构,大体了解文本思路。其次是归纳段意。回味总览情况,准确划分段落;然后归纳每段段意,排列核心词语,形成文本框架,呈现文章思路。末次是明确关系。找出关键句和关键词,把握前后之间的关系。而关键句主要是指起始句、过渡句、照应句和收束句等,关键词主要是指表转折的“相反”、表总结的“总之”、表递进的“而且”和表强调的“尤其”等。例如,2010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第21题第2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浏览全文,略加回顾,获得初步感知:全文共用了四个段落,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可再生能源。深入一步,划分段落,归纳每段段意:第一段说明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现状,第二段从两方面分析了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原因;第三段引用事例说明新能源亟需世人理解和社会支持,第四段从立法高度提出用一部专门法律来解决问题的措施。显然,从“原来”“原因”“推广”和“保护”可知,全文是从现状谈到原因,从推广谈到措施;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整个科技文章是按照递进思路,采用了层进结构。
答题规范上,应该有三点:其一是总体回答。紧扣题目的提问,整体回答一下,以便总领后面的分述,启发下面的分说。其二是强化提问。回答时,要围绕题目,把提问部分作为表述重点,突出提问的内容,以形成有力回答;要紧扣题目,把提问内容作为强调重点,放在强化的地位,以获得最佳效果。其三是讲究承接。无论是思路题,还是结构题,回答时都必须使用承接词语:前者用以表现思路的流程,体现思路的连贯性;后者用以展现结构的发展,呈现结构的缜密性。还以上例为例,请读提供的答案:作者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说明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现状,接着从人类认识有限和观念固执守旧两方面分析了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原因,然后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事例说明新能源亟需世人理解和社会支持,最后从立法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即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细读答案,不难发现:开头的确是总体回答,合符规范。接着紧扣题目,从四个方面来回答;只是未能突出提问,强化“哪几方面”。如果要强化“哪几方面”,宜于回答为:“现状上说明了什么,原因上分析了什么,推广上表明了什么,措施上提出了什么。”在答题中,先后使用了“首先”“接着”“然后”和“最后”等,当然是讲究了承接。但“首先”与“其次”相对,是偏于议论的承接词语。如果想突出思路流程和表述更为简洁,宜于使用“先”“后”“再”等承接词语。
四、要点与中心类:
打个比方说,要点像叶片的筋脉,中心像叶片的柄梗。正因为这样,上升要点可成为中心,分解中心可形成要点;或者说,归结要点便成为中心,发散中心便形成要点。而归纳是一种归拢,概括是一种归结;所以说,无论是归纳,还是概括,都是一种升华。说起答题思路,重要的有三点:一是把握大意。要认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做到成竹在胸,了如指掌。二是找出关键。要根据题目意图,寻出关键语段;要依据题目要求,找出重要语句;要依照提问重点,勾出核心词语。三是提取重点。可以摘录关键词语,按要求进行拼接;可以提取段意层意,按题意进行相加;可以抓住核心语句,按意图进行提炼。比如说,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第16题: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浏览传记,可以整体把握:黄永厚经历丰富,热爱绘画;画风独特,冰炭同炉。根据题目要求,可以寻找出关键语段。稍加推敲,应是在文章第3节的前半部。也就是从“多难”到“绘画风格”,因为这一部分讲到了“卓异的绘画风格”。对照题目,深入体会,可以提取出以下几点:多难的人生;独特的生活态度;涉猎广泛;④关注社会人生。虽然与答案相比,还有些差距,但主要之点都归纳出来了,也算是比较完整的。对照答案,如果补出“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那答案也就进入完美了。
由答题规范来谈,无非有三点:第一是依题总说。要根据题目要求,先总说一下,领起后面的答题,启发下面的分说。第二是形成分说。归纳要点,肯定会形成分说,因为要点大多是三点,至少也该有两点。而概括中心,也可形成分说,因为中心往往不止一点,两点的居多。第三是讲究一致。要紧扣题目,讲究提问与回答的一致性,形成前后的解释关系;要扣住提问,讲求各点之间的一贯性,形成前后的和谐关系。不妨以上例为例,看看提供的答案:①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②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③涉猎广泛的阅读,④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⑤独特的生活态度。依据规范,明显缺少一个总说。如果想要添补,可添补为“形成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有五点”。接着列举五点,形成对要点的分说。只是第①点需要从全文归纳,第②至⑤点可以直接从第3节前半部找到。就一致性而言,应当说还是不错的,所列五点都是偏正结构,整体上看是前后一致的;但修饰语和中心语的结构很不一样,局部上说是很不一致的。其实,也可不用偏正结构,而采用短句形式:追求绘画艺术;人生经历多难;③涉猎非常广泛;④关注社会人生;⑤生活态度独特。再一点,题目是要求回答“主要因素”,而讲起主要因素,总觉得表述应该比较短,可第④点表述都比较长。另外,“涉猎广泛的阅读”的说法也欠妥当,因为“涉猎”是粗略阅读之意,与“广泛的阅读”语意重复。因而,只能说涉猎广泛,或者说广泛的阅读,不能说“涉猎广泛的阅读”。
五、观点与态度类:
在实用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有的是直接表述的,有的是间接表达的;有的是集中表述的,有的是分散表达的。而作者的态度有的是明朗呈现的,有的是含蓄表露的;有的无疑是一致的,有的似乎是矛盾的。正因为这样,就需要分析与概括。在答题思路上,关键的有三点:第一是审题。要认真审读题目,圈出关键词语;理清题目主干,弄清题目含义;明确答题要求,把握解题核心。第二是梳理。要抓住题目关键,认真进行梳理;由表及里,去芜存菁。力图梳出有关观点的语句,理出有关态度的段落。第三是辨析。对梳理出的材料,要仔细辨别,辨出语句的关键,分出段落的重点;而后认真分析,把握其主要观点,掌握其基本态度。譬如讲,《大一轮复习讲义•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针对练第3题:对“读书的人反而越来越少”并“还会继续减少”的现象,作者先说“令人忧虑”,后来又说问题“也许就没有那么严重”,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审读题目,明确答题要求:要判定前后说法是否矛盾,并阐述其判定的理由。梳理调查报告,就容易发现:前说的关键语句在第2节,后说的关键语句在第3节末尾。比较前后语句,分辨前后两说;可以作出准确的判定,概括出充足的理由:前后说法并不矛盾。因为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是被“读图”的人分流了;而“读图”也应该归入现代义的“读书”范围之内。这样看来,所谓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也许就没有那么严重。
按答题规范要求,主要有三点:首要的是观点鲜明。开始答题时,绝不能含含糊糊,摸棱两可。必须毫不含糊,作出选择,亮出观点;必须旗帜鲜明,作出判断,表明态度。再者的是理由充足。无论是支持观点,还是反对观点,都必须力求理由充分;无论是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都必须讲出充分理由。最末的是自圆其说。必须寻找充分材料,证明自己的选择,使之没有破绽;必须选择有力论据,论证自己的判断,使之天衣无缝。何妨以上例为例,读读提供的答案:不矛盾。因为“读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按狭义的理解,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令人忧虑;按广义的理解,“读书”包括“读图”,读书的人未必越来越少,问题没那么严重。很明显,一开始就态度鲜明,亮出了“不矛盾”。接着,选择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理由,来论证“不矛盾”。回味论证,理由还算充分,论证还算有力。可以称得上自圆其说,无懈可击。但是,按照全文论述,“读书”不宜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类,而应分为传统义与现代义两类。因为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类,就意味着从古至今都有,混淆古今含义的区别。其实,狭义的读书是指传统的读书,广义的读书既指传统的读书,又指当代的“读图”。如此说来,宜于这样表述:不矛盾。因为“读书”有传统义和现代义之分:按传统义的理解,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令人忧虑;按现代义的理解,“读书”包括“读图”,读书的人未必越来越少,问题没那么严重。
六、探索与研究类:
探索与研究类,就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揭示其蕴含。通过探究,力图有所认识,有所见解;经过研究,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解答此类题目,既要深入文本,读出自己的体会;又要联系社会生活,拓展自己的积累。既不可无“内”,也不可无“外”;要内外结合,融为一体。具体地说,最先要明确要求。要揣摩题目,弄清题意:明确要探讨什么问题,要研究什么蕴含;明白要联系什么来探索,要结合什么来研究。然后要发散思维。要扣住某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探索,从不同侧面去研究;要围绕揭示蕴含,从不同层面去探索,从不同层次去研究。最后要揭示本质。要由表象到实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由表层到深层,入木三分见深刻。千万不能就事论事,浮于表面;万万不可浅尝辄止,留在表层。例如说,2010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第22题: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推敲题目,就会发现:要结合新闻文本,探索社会价值;要联系新闻背景,研究蕴含意义。品味全文,发散思维:从援救的对象来看,可探索对生命的尊重;从援救的行动来谈,可研究对人性的呼唤;从援救的成功来说,可探究对大爱的弘扬。通过探索研究,可揭示出社会价值:弘扬了“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歌颂了友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增强了当时美国人民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
从答题规范来说,不外乎三点:首先是总体提示。依据题目要求,要总体提示一下,摆出要探究的问题,作为答题的总纲;以引起下面的答题,规定解答的方向。其次是分层列面。要围绕题目核心,从几个角度来研究,分几个方面来解答;要紧扣题目要求,从几个层次来探索,分几个层面来回答。末次是言之成理。无论是分角度,还是分层次,都必须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无论是分侧面,还是分层面,都必须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就以上例为例,其提供的答案如下:对生命的尊重。世间有大爱。在战争的年代对人性、爱的关注与渴盼。粗粗一看,就会发现,缺少总体提示。如果补上总体提示,可补写为:就社会价值而言,主要有三点。应该说,是从三个方面来探究的,从三个层面来揭示的。但是,遗憾的是,三个句子的句式并不一致,前者是单纯的偏正式,中者是短句类的主谓式,后者是复杂的偏正式。不光如此,句子长短悬殊,像第句与第句就相差太大;语意上还有重复,如第点中的“爱的关注”与第点中的“大爱”就是如此。此外,根据文后注释提供的社会背景,还宜于补上一点:增强了赢得战争的信心。依据以上分析,可作如下修改:对生命的尊重。对大爱的关注。对人性的渴盼。④对战争的信心。或者归结为:尊重生命。关注大爱。渴盼人性。④增强信心。这样一来,前者皆为偏正式,后者都是动宾式,而且都简明扼要,数语中的。
实用类文本涉面广泛,写法多种多样,但它们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立足于事实,浓墨叙写事实;而且诸多事实背后,隐含着“深层意蕴”“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正因为这样,可以考查对事实的理解,测试对写法的分析,考察对意义的综合。由此而来,其命题就有题型,其答题就有思路,其解答就有规范。这样看来,研究命题题型,掌握答题思路,娴熟解答规范,就一定能准确进行答题,提高实用类阅读的得分,提升高考语文的成绩。
第2个回答  2010-06-18
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要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

1、要对人物事迹进行概括;

2、分析人物精神形成的原因;

3、自己受人物怎样的启迪;

4、对人生的看法的个性化解读;

5、人物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关系等。

(七)方法点拨:

1、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2、赏析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性格、精神、思想;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手段;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阐述从文学形象中得到的启迪。

四、人物访谈

(一)文体特征:“访谈”主要指的是对个人或某一事件或者某个问题,进行专题性访问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可以是对新闻人物或时尚人物的报道,可以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也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种社会问题的访谈。而在这几种类型中,最常见、报道得最多的是人物专访。

其基本特征:(1) 针对性。由于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景中提问的,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2) 专题性。对要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能求大求全,否则会影响问题的深入,体现不了新闻的价值。专访的问题多半是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了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3) 典型性。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当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必需具有代表性。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起点或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而进行的专访。

(二)考点解读:

1. 了解访谈基本特征和主要提问方式。

2. 考查个性化的阅读思维方式。

3. 通过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来分析访谈中的思想内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三)考查角度:

1、从访谈中的基本形式和基本特征方面质疑。

2、从文本中的某个典型细节质疑。

3、从文本主题思想质疑。

4、从文本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质疑。

(四)方法点拨:

阅读访谈关键是迅速把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访谈的收效。

1、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访谈的主要进程和内容。

(1)迅速通读一遍全文,把握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

(2)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访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主要问题;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其阐述分析。

(3)重点精读一些提问者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读解分析方法一样。

2、解题窍门

(1)注意文本题目,能利用文本内容和题名挖掘文本的主题思想。

(2)注意采访者提问方式的变化,提问方式的变化往往是采访内容变化的标志。

(3)关注访谈文本的针对性,了解典型细节和基本事实的关系。

(4)关注文本中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并对此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有观点、有事实依据、语言通顺。

(5)如何对访谈进行鉴赏评价

“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包括访谈者的观点和访谈对象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高考考察一般会以正面的为主。访谈的题材通常都是名人、大事,与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阅读时要将视野扩大,将该访谈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

“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文章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

(6)如何对访谈进行探究。

“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时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到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文等。“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提问者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后者)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

“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是考查考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章或借助工具书试图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要注意的是,高考考查一般访谈对象应该是该领域的专家,必有其独到之处,对其观点不要轻易完全否定。

(五)提问方式:

(1)一般提问方法:

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可以细分为:

①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②直问: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③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④旁问:有意岔开,先谈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2)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谈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过程。使访谈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

①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②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③对比:有时侯,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疑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六)答题小窍门

之一:注意文本题目,能利用文本内容和题名挖掘文本的主题思想。

之二:注意采访者提问方式的变化,提问方式的变化往往是采访内容变化的标志。使用的不同的提问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n1.直切主题,直接发问。

n2.紧接上文,用提示性的话语引导采访对象进入新话题。

n3.用推测的方法,引导采访对象说出真相。

n4.用请教的方法,引入一个重要的新话题。

n5.欲擒故纵。

n6.适时地应和,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自然延续话题。

之三:关注访谈文本的针对性,了解典型细节和基本事实的关系。

之四:关注文本中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并对此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有观点、有事实依据、语言通顺。

实用类文本中的访谈阅读我们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访谈的基本特征:针对性、专题性、典型性。

2. 了解访谈的提问方式及其效果。

3. 关注典型细节和基本事实的关系。

4. 探究文本的主题思想和文本中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访谈阅读的方法:

1. 快速阅读文本,梳理文本结构,基本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

2. 再次阅读文本,通过访谈的基本特征和新闻价值提出自己的问题。

3. 通过筛选文本信息、整合文本信息来解答问题。

五、调查报告

(一)文体特点

1.调查报告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按调查报告的性质和内容,一般可以划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和专案调查报告三类。

2.一般来讲,调查报告的结构,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开头:就调查的一些情况作简要的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方法和结果等。这样做,有利于作者展开和读者理解整个调查报告的内容。还可以在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写一个类似于消息的导语一样的文字,提示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先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以便迅速把握全文的中心。

主体:调查报告中关于事的叙述和议论主要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地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在内容安排上,主要是采取纵式、横式和对比三种结构形式。

①纵式结构。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来写。这种纵式结构比较简单,适合表达线索单一、内容集中的报告内容。它的特点是内容连接贯通,结构条理清楚。

②横式结构。可以按调查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这种结构比较常见,它的特点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回答问题,论述比较全面、透彻,适合表述问题比较复杂,内容层次多的报告内容。写作时要注意安排好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清并列、从属、主次关系。

③对比结构。即把两个不同对象加以对比写。从自始至终的对比中让人们认识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做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结构安排上的对比是为了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对比,使读者在对比中肯定所是,否定所非。

主体部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结构,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以更好地表现主题。

结尾。可以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也可以是展望未来,提出希望;可是归纳主题,强调意义;也可以没有明显的结尾,全文由总到分,说完了事。结尾要简短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不可草率从事,也不可画蛇添足。

3.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1).材料真实。报告中所运用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确凿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能虚构,数字必须准确,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这是调查报告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

(2).对象典型。调查报告反映的对象多种多样:正确的、反面的、现实的、历史的、个人的、单位的等事实都可以作为被调查对象,写进调查报告。但不管从哪方面取材,都必须注意典型性。只有被反映的对象具有典型意义,调查报告才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3).叙议结合。调查报告以介绍事实材料为主,运用叙述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交待清楚,但它不是运用文学具体描绘和形象刻画,是让读者具体了解经验成功之处或错误失误之处,所以要运用材料叙述来说明问题。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表明作者的主观见解,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往往要进行一些议论。但这种议论只能是“画龙点睛”的,要恰到好处、点到即止。

(4).针对性强。调查报告反映典型,具有面上的指导作用,因此它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它必须有针对性进行调查研究,对经验或教训作认真细致的分析总结,指导群众去弄清他们都关心的事情或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方法点拨:

1.快速准确地把握调查报告的内容。

(1)迅速准确阅读文章第一段(开头部分),把握调查的对象、内容。

(2)阅读全文,了解清楚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注意事件的细节。

(3)重点精读一些调查者总结收集的数据,调查者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读解分析方法一样。

2.注意调查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调查报告是在叙述中把观点表达出来的,即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因此,我们要注意在阅读中把握好文章中的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问题。

(1)运用一个或几个典型材料说明观点。我们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同时也要注意材料内部的相互逻辑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说明观点。

(2)运用对比的材料来突出观点。这种对比,可以今昔、新旧、正反和成败等的对比。通过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突出事物特点,更好地划清是非界线,突出观点。对比还可以是具体的事实,也可以是统计数字、百分比。

(3)用精确的数字来直接说明观点。基本统计数字、百分比,都可以反映事物的面貌和实质,可以增强说服力。在运用统计数字说明观点时,要注意它的精确性,要实事求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运用时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力戒盲目堆砌数字,淹没观点。

调查报告可以先摆材料后提观点,也可以先提观点再用材料加以说明。有时虽不明显地提出观点,但可以从阐述中看出观点。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一定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高度统一,以便更好地表现主题。

3.调查报告的鉴赏评价。

“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主要是调查者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尤其是对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高考考察一般会以正面的为主。调查报告的题材通常都是针对性极强的,与民生、社情、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阅读时要将视野扩大,将文章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同“访谈阅读”)

4.如何对调查报告进行探究。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同“访谈阅读”)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调查对象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如果是事件调查,则更多应从时代精神的角度进行探究。

“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同“访谈阅读”)要注意的是,调查报告本身是一种极具科学性的文体,它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得出观点,调查的结果本身就极具科学性,一般不能轻易否定。

对调查报告进行探究,应更多地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运用一些社会学的原理,关注民生、经济,有时可以从自身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实例分析。

六、新闻(通讯、特写)

(一)通讯的种类、特点和作用:

1.通讯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等。

(1)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 人物通讯并非仅仅 是“名人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 或典型性。在取材上可写“全人全貌”,也可截取片断着重写人物的某个侧面或阶段。此两 类一般以人物的“行”为主,而“人物专访”则以写人物的“言”为主。通过记者的专访, 记述人物的谈话,从而揭示其精神世界。

(2)事件通讯。是以具典型意义的事件为报道对象的通讯。事件通讯时效 性较强,它围绕中 心事件选材,虽不着力刻画人物,但往往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一群人或一个集体。所以它通过 较为详尽地展示事件的完整过程,挖掘其意义,揭示其本质,进而反映社会风尚,弘扬时代精神。

2.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从内容方面看,消息大多是一事一报,而且只报道新闻事件的大致情况,如果有细节也 是非常少的。而通讯报道的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涉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同时,通讯十分重视细节的刻划,在一篇通讯中往往有大量的细节,能以小见大,在细微处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形式,一般是指文章的结构、语言、表达方式。从结构上看,消息是一种程式化的文体,它的外部结构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组成,标题、导语又都有一些常用的模式。消息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着固定的模式进行操作,创造性只体现在一些局部性的地方。而通讯则不然,它的写作跟一般的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另外,消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也都有一定的程式性。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别的表 达方式用得很少。在语言上,消息运用词语的直接含义,显得简洁朴素,循规蹈矩。而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语言常有新颖独特的创造性运用,显得溢光流彩摇曳多姿。这在关于孔 繁森事迹报道的消息和通讯的比较中能够明显见出。

(3)在写作技巧 上,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这里所说的写作技巧,含义较广,包括虚实相衬、对比烘托、铺垫弄引、设置悬念、欲擒故纵、欲露先藏、欲扬先抑、曲径通幽、断续反 跌等多种表现手法,也包括比喻、对偶、排比、夸张、比拟、起兴、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这些手法,消息也是要运用的。但是,由于消息简洁朴实的文体本性所限制,消息对这些手 法是在合适的地方偶尔一用。通讯则不然,为了能够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它常常综合使用以上多种写作技巧。

(5)风格上,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手法的不同自然会造成风格的不同。消息一般没有文学性,朴素实用。通讯则有较强的文学性,生动活泼而富于文采。在一期报纸上,只有消息的凝重则不够活泼多样,只有通讯的文采则不够朴素踏实。这两种不同的风格是各有所长的,二者之间的相互映衬和相互补充,使新闻媒体的面貌臻于完美。

3、通讯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新闻细节

(2)使新闻具有感染心灵的艺术品格

(3)在消息不能有所作为的地方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平平常常的劳动者,在平平常常的一天之中度过,这其中有没有新闻呢?按过去的眼光来看,没有新闻,可是在现代记者的眼中,它很可能是有价值的新闻。中央电视台“ 东方时空”栏目中的“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那些出现在其中的普通百姓的普通生活,如果用消息的形式去报道,很可能无话可说——除了琐琐碎碎的细节之外,并没有什么能够惊动世人的“新闻事件”。可是用通讯的形式写出来,就可以是十分动人的。有一些当代的记者,把眼光盯向普通人的生活,有的还整天整天地跟随 卖豆腐的小贩、擦皮鞋的小姑娘、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传呼台的传呼小姐等,跟他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感受他们的生活艰辛和喜怒哀乐,然后写成通讯发表。这样的新闻有时更为感人。

(二)方法点拨:

1、区分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抓住中心事件,把握人与事的关系。

2、注意通讯的选材特点。点面结合,详略处理,正面侧面等。

3、表达方式的运用。记叙、议论、描写等以及相关修辞的运用。

4、组织材料的常用顺序与方式及行文的结构安排。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8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答题举例(06浦东新区模拟)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为题,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秀不失狂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回答2:同意。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选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6-12
百度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