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历史上有哪四次灭佛

如题所述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4~452年在位)出身于鲜卑拓跋部,继北魏道武帝、北魏明元帝之后,进兵中原,统一了黄河流域。作为明元帝拓跋嗣之子,他十六岁即位,年少气盛,“
锐志武功”。起初他对佛教也很敬重,常引高僧论法。后来,道士寇谦之(后被民间称为寇天师)来到洛阳,大力宣扬道教“清静无为,入道成仙”的道理,深得太五帝信任;加之他手下重臣崔浩也是一位道教信徒,他二人不遗余力的诋毁佛教,于是太武帝转而信奉道教。
太武帝为充实兵源,接受二人建议,于北魏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开始,北魏太武帝下诏限制佛教,指责佛教“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禁止王公
以至百姓私养沙门。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北魏太武帝出兵经过长安,在一寺院中发现兵器、造酒器具、财物和窟藏妇女,于是北魏太武帝大怒,下诏大规模灭佛,诛杀沙门,焚烧寺院经像。
后来虽由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缓宣诏书,使很多沙门僧侣闻讯远逃,一部分经像得到隐藏,
但在北魏政权所辖境内还是发生了大量僧尼被杀,寺院佛经毁灭殆尽的情况,尤其是境内的寺塔被尽毁无遗。

二、北周武帝灭佛

西魏恭帝三年(北周孝闵帝元年,公元557年),鲜卑族大将军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取代西魏称帝,
国号周,建都长安,史称北周。到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61~578年在位),他在思想上崇尚儒家,重用儒者,按照《周礼》来改革官制,并经常召集群臣研究何探讨富国强兵之道。

据史籍《魏书·释老志》记载,当时,佛教在北周辖境内急速发展,北方僧尼达二百万人,佛寺多达三万余所。由于僧尼享受免税赋徭役的待遇,寺院占有大量的土地。北周武帝要统一北方,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因此,他首先是削减僧尼和寺院,此后多次召集名儒、众僧、道士讨论三教优劣,规定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第三。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北周武帝命僧人、道十辩沧二教的优劣,不久便即下令禁断佛教与道教,展开了大规模的灭佛运动。
这次灭佛与北魏太武帝的灭佛不同:一是佛、道二教皆被禁止;二是虽毁坏寺院,焚毁经像,但并不屠杀沙门,而是迫使他们还俗为民;三是设立“通道观”,提倡“会通三教”,但强调以儒家为正统。
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周武帝率大军灭了北齐政权,又下令在原来北齐境内禁断佛、道二教。于是,约有三百万僧人被迫还俗,境内八州四万余所寺庙全部改作宅第,所有佛迹统统焚毁,财产由官府没收。不过在此期间,有很多僧人隐匿于民间暗中奉佛,或逃到南方去了。这一次,中国北方的佛教几乎灭迹。

三、唐武宗灭佛

唐武宗李炎,生于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农历6月11日,本名李瀍,临死前十几天改名李炎。在位时间从公元840~846年为期七年,终年三十三岁。唐武宗身在藩邸之时就喜好道术,即位后更是崇尚道术,他将道教太上玄元皇帝老子李耳的降诞日(农历2月25日)定为降圣节,全国休假一天;又在宫中设道场,在大明宫修筑望仙台,拜道士赵归真为师,对他们的长生不老之术和仙丹妙药十分迷信。
从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农历10月起,唐武宗下令凡违反佛教戒律的僧侣必须还俗,并没收其财产。这期间有个僧人自称能够做“剑轮”并能打败敌军,唐武宗准许他试做,结果僧人不能做成,就把他杀了。此后,唐武宗陆续下令限制佛寺的僧侣人数,不得私自剃度,限制僧侣蓄养奴婢的数量,很多寺院被拆毁,大量的僧侣被强迫还俗。唐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农历2
月,唐武宗降旨“不许供养佛牙”,同时规定:代州五台山及泗州普光寺、终南山五台寺、凤翔府法门寺等有佛指骨之处,严禁供养和瞻仰,如有一人送一钱者,背杖二十;若是僧尼
在这些地方受一钱施舍者,背杖二十。
到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又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灭佛。他下令僧侣四十岁以下者全部还俗,不久又规定为五十岁以下,很快连五十岁以上的如果没有祠部的度牒也要还俗,就连天竺和日本来的求法僧人也被强迫还俗。日本圆仁和尚在他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详细记录了这次“法难”的情况。
根据唐武宗的旨意,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农历7月裁并天下佛寺。天下各地上州留寺一所,
若是寺院破落不堪,便一律废毁;下州寺院全部拆废。长安和洛阳开始允许保留十寺,每寺僧十人。后来又规定各留两寺,每寺留僧三十人。京师左街留慈恩寺和荐福寺,右街留西明寺和庄严寺。
天下各地拆废寺院和铜像、钟磬,所得金、银、铜一律交付盐铁使铸钱,铁则交付本州铸为农器,还俗僧侣各自放归本籍充作国家的纳税户。如是外国人,送还本处收管。唐武宗的大规模灭佛举措,天下一共拆除寺庙四千六百余所,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僧尼二十六万余人还俗成为国家的两税户,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上田六千万顷,没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另外还强制大秦穆护、祆三千余人还俗。
这对以后佛教的影响很大。当时佛教典籍的湮灭散失情况也极严重,特别是《华严经》、《法华经》等的章疏大半都在此时散失,以致影响到天台、贤首等宗派日趋衰落。

四、后周世宗灭佛

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后周世宗为了贯彻以儒教为主的统治政策,以佛教寺院僧尼乃构成国家财政上的负荷为理由,下诏禁止私自出家;订立严苛的出家条件,并规定必须在国家公认的戒坛受戒,否则无效;不许创建寺院或兰若,违反的僧尼,课以严刑;未受敕额的寺院,一律废毁;民间的佛像、铜器,限五十日内交由官司铸钱,如果私藏五斤以上的,一律处死。
当时周世宗禁毁佛教的原因,主要是当时僧尼功令渐弛,以致寺僧浮滥,直接影响到国家赋税、兵役。另外汉地崇佛,大量铜用於制造佛像,致使铜钱出现短缺,这也是促使禁佛的一个重要原因。
后周世宗这次废毁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大量的佛像及钟、磬等法器被铸成通钱,世称“一宗法难”。
周世宗的灭佛和前三次有所不同,带有整顿的性质。
这四次灭佛事件,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统治者亲自发动的破坏佛教和整顿佛教
的活动。但佛教每次经历

法难

后都能在中华大地上顽强复苏。可见佛教文化已
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扎下深深的根,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