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都以高祖,太祖等为谥号,但这些有什么不同?

如题所述

高祖和太祖,通常用在开国皇帝身上,但是会略有区别。
庙号为高祖的皇帝,通常其在位时已经追封了他的某一个祖先为太祖(通常此祖先已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被认为是家族兴旺的奠基人),当他驾崩后,后人便不能再追封为太祖,改为使用高祖。
比如李渊登位后,李虎(李渊祖父)被尊为皇帝,庙号唐太祖。
庙号为太祖的皇帝,通常是没有靠祖上的基业,较近的几代祖上也没有太显赫的人物,得天下后,同常被称为太祖。
比如刘邦,庙号为太祖,就是汉太祖(刘邦也有被称为高帝的说法,但高是谥号,不是庙号,不要搞错)。另一个例子是,明太祖,朱元璋。

以下四种情况,都可以使用“祖”。
(1)开国皇帝: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
(2)开国皇帝的祖先:
例如清朝帝业的肇兴四祖
“肇祖原皇帝”(孟特穆)
“兴祖直皇帝”(福满)
“景祖翼皇帝”(觉昌安)
“显祖宣皇帝”(塔克世)
都是努尔哈赤的祖先
(3)完成从局部到全国政权转变的皇帝:
例如清世祖章皇帝(顺治)在位期间,清朝从入关到基本统一全国。
还有,明成祖朱棣,从燕王变为皇帝。
(4)盛世明君:清圣祖仁皇帝(康熙),所有朝代中,中期的皇帝能被称为祖的,只此一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太祖是帝王常用的庙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皇朝的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高祖也是一种皇帝的庙号。“高祖”最初并不是庙号,司马迁在《史记》中尊称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为“高祖”,而刘邦实际的庙号是“太祖”。后人就沿袭下来,作为庙号的一种。第一个以“高祖”作庙号的是魏文帝曹丕(后来又把庙号改为世祖)。一般而言,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高祖”,但是也有不是开国皇帝而用“高祖”作庙号的,例如北魏皇帝元宏。

    在宗庙制度里,“太祖”是有特殊含义的,所谓天子七庙,最流行的学说就是“一祖二宗四亲庙”。这个“一祖”,指的是始祖,即所谓始受封者,即第一个接受分封的人,在商为契,在周为后稷。所谓“二宗”,即指太祖和太宗,其中太祖是始受命者,即第一个接受天命的人,在周即为周文王。对汉朝而言,刘邦既是始受封者,又是始受命者,所以按照宗庙制度,被称为太祖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

    《史记》、《汉书》都记述了给刘邦确定庙号和谥号的过程:“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谥号是高皇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3-11
庙号起源于商代,但周朝没有实行,真正开始实行庙号制度,其实是从汉朝开始的。——换言之,实质上汉高祖刘邦是我们所能真正了解的第一个拥有庙号的人。

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并不多。

到了唐朝开始,原本慎重严谨的庙号制度大为放宽,除了部分亡国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因此原始的四种庙号不敷使用,

因此逐渐参考谥法订出新的庙号,不过除开国的前几代君王,其庙号大多仍使用传承自商朝的原始四个庙号。而也是自唐朝以后,庙号在前、谥号在后的连称方式,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而由于唐朝之前的皇帝并非人人有庙号,而谥号从周武曌开始,帝王的谥号字数不断增加,到明代甚至增加到十七字,称呼上有所困难;

又因为唐朝以前的皇帝有庙号者较少,所以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文帝,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皇帝有庙号者占绝大多数,所以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另外,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盖棺论定的功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