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世纪广场的广场规划

如题所述

世纪广场的中心,矗立着温州的“城市之雕”———世纪之光,是世纪广场的标志性建筑。它主要由1200平米的地下展厅和60米高的圆形玻璃壁观光塔组成。搭乘电梯,可直通地下,那里是一个圆形的休闲馆,馆内有人文展览,从底下往上看,可见玻璃地面水光潋滟。
温州市中心区的标志性大型公共建筑,市重点工程。智能化系统非常高,有电视监控系统、喷泉系统、音响系统、照明控制系统。 每次经过世纪广场时都会疑惑,虽然晚上来此的市民很多,但为何白天人少?为何广场南面的两座象征性建筑门可罗雀?与市政府大楼相比,白天里这个广场显得过于安静了。为何设计的停车场无人问津,马路反而车满为患?为何晚上来此的老人孩子相对较少,多是成群的年轻人,而且从他们的衣着打扮来看,多是外地人?这个市政广场的将来会是如何?
世纪广场是目前市政府投资最大的广场。作为市政府办公大楼的一部分,这个大型广场旨在向世人显示温州的财富与胸怀。该广场不缺少任何必需的元素:首先,除了市政府建筑群外,其他两个目前温州最重要的公共建筑科技馆和博物馆也对称地分布在广场中轴线两侧。其次,绣山公园给广场和市政府大楼提供了一个安逸的背景。更为难得的是,一条治理得清亮的小河从西向东蜿蜒而过,无形中给这个多少过于严肃的场所引入了柔和的元素。横穿广场的市政府大道也为交通提供了方便。市政府也不惜代价沿河边和市政府大道种植了大量的植物。总之,对比一下时下在中国流行的欧洲市镇广场风格,这个广场不缺任何设计常用元素。 初始设计
广场规划设计总是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中世纪欧洲城镇广场,历史性地延续着其传统的作为集市和聚会的功能。怡人的尺度,有效的空间界定,不规范的形状反而更增添一些情趣。人们在此社交,集会,交换信息。市政厅和教堂建在广场周围,但此时的广场从建筑意义方面来讲并没有和重要的公共建筑融为一个整体。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部分城市渐渐成为王室的居住地而变得越来越重要起来。对广场的概念也因此而改变。人们所体验到的广场必须是一个融合的不可分隔的整体。对广场以及周围所有元素的任何一个小小的更改都可能导致整体失调。主场周围的建筑立面要和整体互相呼应,广场的尺度和形状,和周围建筑围合而成的空间之间的关系都得到严格的规定。如罗马米开朗基罗的Campidoglio广场了。其形状、地面铺设,广场中心雕塑、周围建筑,都融合成恰到好处的整体。
后期改造
到了19世纪,广场的设计有了很大改变。规划师们开始将广场的传统功能和交通汇合点的关系结合起来考虑。此时广场往往可分为两类。一类仍是传统的作为集市的小型广场。这类广场建筑设计占了主要地位。另一类则是作为交通枢纽的大型广场。它们一般呈圆型,或半圆型,多条大道由此辐射出去。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同时,这类广场独特的位置也使其成为特有的景点,站在广场中央沿着一条条街道放眼望去,可欣赏每条街道来来往往的车水马龙,像一场特有的城市戏剧正在上演。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要算奥斯曼的巴黎的PlaceCharlesdeGaulle(Placedel’Etoile)了。在拿破仑三世的支持下,奥斯曼史无前例地将八条街道对称地引入了这个已经有四条大街从此延伸而出的广场,由此他建立了一条横贯东西,从罗浮宫到l’Etoile的轴线。从严格意义上失掉了广场传统的历史性意义。疏散交通已成其主导功能。
改造作用
新型广场解决了很多交通需求,但少有新城扩张很好地解决了新区和旧城之间的交通关系。以前欧洲大多数旧城改造都以宏伟计划开始,却草草收场?没有最高一级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有限的权力和资金,地形的限制,历史古城的保护问题,土地私有制等种种限制,不难想象在图纸上跳跃的思想和灵气,不可能顺利地得以实施。再看看温州市政广场和市府大道的现况。首先说市府大道。随着房价的一路飙升和车价的节节下降,越来越多的人们会选择居住在房价稍低些的郊区。而随着温州目前市民的工作场所大多还局限在旧城。车辆拥有率的迅速上升和出入旧城的交通需求的上升势必造成大量的车流在早班高峰往市区里赶,晚班时离开市区的局面。因此出入旧城的交通要道的吞吐量尤其显得重要。而市府大道已经成为一条交通要道,因其平整,宽阔,畅通而吸引驾驶者选择这条通道。然而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当所有的人都来选择这条路而放弃原来拥挤或路况不好的路线时,这条道路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发生堵车的现象。如果没有将工作场所分流一部分到新城,让住在新城的居民就近工作,不久的将来,在市府大道上堵车也不是怪事。远景则还须考虑人口的增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