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之周恩来

如题所述

        关于青春跟热血的电视剧,我想大家可能已经看了不少。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部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也有可能有些人曾经看过,不过也无妨,再重温一遍,可能更加记忆犹新。

        我在这里就先讲讲这个电视剧的大概内容: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许多的爱国青年来到法国勤工俭学。其中就包括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邓希贤(邓小平)等等……

        由于故事里人物众多,那就先讲述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年轻的周恩来就是一个大帅哥。

        俊美的脸庞,从容不迫的神情,他的样子是那么的迷人。仿佛自带魔力光环,吸引着人们。

        少年时的周恩来就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目标。他关心劳苦大众,关注中国青年的前途,更关注中国的未来。

        周恩来对临行前赴法留学青年们写了一首诗:

        出国去,走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

        一处处浪卷涛涌,奔腾浩瀚,送你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

        随后不久,他也前往法国探索救国真理。

        刚来法国,在巴黎铁塔前,张若名(周恩来的初恋女友 )觉得中国没希望,周恩来信心满满的相信中国会崛起,拯救中国的重任在大家的肩上。只要人人奋起,中国富强早晚会实现。坚定的眼神透露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在旅欧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时,周恩来深切说出愿意为苦难的中国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自己满含热泪,用实际行动诠释自己的言行。周恩来专注的样子特别好看,像个邻家的大哥哥有没有?

        后面“里昂大学事件”失败导致大批留学生被驱逐出境(包括蔡和森、向警予、陈毅等等),周恩来为这件事痛苦不堪,让人心疼不已。

        周恩来看待生死的诗:

        壮烈的死,苟且的生。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

        生别死离,最是难堪事。

        别了,牵肠挂肚;死了,毫无轻重,何如做个感人的永别!

        没有耕耘,哪来收获?

        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

        梦想那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它,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

        坐着谈,何如起来行?

        贪生的人,也悲伤别离,也随着死生,只是他们却识不透这感人的永别,永别的感人。

        不用希望人家了,生死的路,已放在各人前边。飞向光明,尽由着你!

        举起那黑铁的锄儿,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

        种子撒在人间,血儿滴在地上。

        本是别离的,以后更会永别!

        生死参透了,努力为生,还要努力为死,便永别了,又算什么?

        周恩来不仅在事业上确定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在爱情上随后也确定了自己的另一半——邓颖超。由于张若名在组织上受到冷落,再加上她一心想专研学术。后面与周恩来和平分手。不过彼此的友谊一直都在。1955年周总理去参加万隆会议途中曾去看过张若名。

        周恩来与邓颖超相识于“五四”运动。当时,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周恩来,在天津学生界已很有名气;而在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邓颖超,是“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队长,邓颖超后来在文章中形容“彼此都有印象,是很淡的”。有趣的是,周恩来喜欢演话剧,而男生的学校没有女生,所以他就扮演女生,而邓颖超所在的学校没有男生,她穿长袍马褂、戴一顶礼帽,扮演男新闻记者,周恩来还指导她们演话剧。不过邓颖超一直相信那时的周恩来把她看成小妹妹——那一年,她只有15岁。

        一年后,周恩来作为197名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中的一员前往巴黎,邓颖超则到北京师大附小当了教员。两人书信往来,见字如面。聊革命,聊战争,聊生活,聊自由,每一封信,都是一场思想的碰撞,精神的共鸣。

        1923年,邓颖超突然收到周恩来从法国寄来的一张明信片,在这张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画像的明信片上,周恩来写道:“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

     

      1925年,两人在广州结婚。婚礼简单朴素,没有鲜花没有鞭炮,只有无尽的爱意。从此开始了长达51年分分合合生死不渝的伴侣生涯。

        每一次分离,都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重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