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镜先生的角度来看。依据历史记载,水镜先生本名司马徽,本身才华横溢,是当时魏蜀吴三国都纷纷要想拉拢的对象。但在《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流,刘玄德三顾茅庐中,提及刘玄德碰到水镜先生,询问元直(徐庶)所举荐的诸葛孔明,而水镜先生却说: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去呕精力也。
由于水镜先生对孔明拥有极高的点评:"相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水镜先生对诸葛亮报有如此之强的点评,自然也不会期待诸葛亮深陷世俗的沼泽。而水镜先生的智慧也准确的推测了诸葛孔明的未来。
诸葛亮出山后虽竭尽全力的辅佐蜀国的先主与后主,可是如此的尽心竭力却最终也未能拯救蜀国的衰落运势。最终诸葛孔明更是在北伐中身死。而水镜先生不单单是诸葛孔明的老师也是其的朋友,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让水镜先生无法阻拦诸葛亮出山,却也更加诸葛亮出山以后所处的局势感到惋惜。
现在有些朋友会说《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吹的太神了,跟史书的记载差别很大,说赤壁之战、取西川都没诸葛亮啥事儿,他只搞了个七擒孟获,及其六出祁山,而且还是徒劳无益,因此便说诸葛亮战斗不好。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虽然他战斗没有演义中描绘的那样奇妙,但实力还是有的。
当初诸葛亮一下山就遇到了曹操大军南下,刘备第一个。博望坡之战到底是不是诸葛亮指引的,历史记载不准确,但刘备大撤退肯定是有参谋的。当时彼此军力差距,情况相当凶险,但刘备的此次撤退就没有像此前那样狼狈,而是显得很有技巧。
《三国志》对此记载,当时是由张飞承担断后,赵云保卫刘备及其家属,诸葛亮随刘备行动。在这种自保的情形下,她们居然还派关羽率了一支人优先东去。这一战略布局是很有眼光的,一来可以向吴国看齐,二来可以同时去接手驻扎在江夏的刘表余部,又为刘备到来时渡江南撤提前做准备。是否会战斗,不仅需看攻击,撤退一样很重要,一旦溃不成军应急撤退通常更能体现出指引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