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说说,你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有多大?

每年都是“最难毕业季”,今年尤其难。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再加上“延迟就业”的往届毕业生,竞争可想而知。由于海外疫情的不确定性,高校留学率总体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国内深造,除了考研热,“考博热”也正在兴起,升学已经成为毕业生推迟就业的一种选择。

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很多公司为了减少开支,相应的就减少了工作岗位,还有些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经营不下去了,从老板变成了求职者,所以目前来说,是一种”僧多粥少“的局面。

求职的多了,那么竞争力也就大了,要想从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你要么有学历优势,要么有经验优势,可是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几乎都是初出校园的职场小白,哪有什么工作经验可谈,那么应届毕业生们就只能从学历优势入手了,可是大学内卷也很严重,在那些研究生们的面前,我们这种普本毕业的根本就不堪一击,人事叫我们回家等消息,基本上就是没有后续了,毕竟择优录取嘛,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我们退而求次的打算找份不是那么对口的工作时,父母又开始反对了,说”你可是大学生毕业诶,而且你大学学的也不是这个专业啊,你得找对口的工作,不然亲戚问我们也太没面子了“。所以应届毕业生找工作不光有学历压力,社会压力,还有来自家庭的压力。

希望以后的学弟学妹们,在校时要尽量提升自己的学历,然后暑假可以去找和自己专业对口的暑假工,这样,等以后找工作时你们能比别人多一些优势,减少一些就业压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5-15

因为上半年长期的封闭在家生活,每个人的生活压力都在变大。而对于今年即将毕业的同学来说,原本就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大家就更容易变得焦虑。而这种情绪除了让同学们休息不好,以及对生活产生悲观态度之外没有任何的好处。因此,同学们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要学会调整情绪。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因此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选择,但大体上而言,同学们会对未来找工作感到压力,无非是三个方面。

首先是来自父母方面的压力,因为很多同学在拥有大学生的身份时,在父母的心中就意味着有很好的工作,而如果自己毕业后却不能立刻找到工作长期待在家中,这样会让同学们感觉到自己之前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回报。并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同学们也逐渐发现想要过好生活并不是那么的容易,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时会感到一定的挫折感。针对这方面的压力,同学们要清楚好工作并不是立刻都能找来的,很多好的东西永远都是在后面才会出现的。而不少同学因为家庭的原因是不能够支持他们慢慢地去寻找工作的,再加上刚出入社会,很多高薪工作的老板可能并不会聘请大学生。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同学们要再慢慢地提升自己,为自己积攒了很多实习经历后,才能够去找一个更好的工作。

其次就是对不少同学来说,需要承受被拒绝的那种压力。因为很多同学在一开始是对找工作这件事情是充满了信心的,但随着自己投出的简历没有人回复,或者是在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之后,自己对自身能力的质疑也会不断地加深。而这种质疑的情绪会很容易让同学们感到崩溃。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同学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从一些小事上重新树立起对自身的信心,因为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挫折,而信心是能够帮助你从这些挫折中走出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只要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那么大困难的事情,也不会毫无头绪。

第三方面就是在于自己对未来的一种迷茫。因为有一部分同学不能够找到非常好的高薪工作,而随着现在生活成本的不断增高,工资的合理利用和安排就成了一个非常让人头痛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同学们想要去换一个更好的工作也非常的难。针对这种情况,同学们可以考虑在稳定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去做一些其他的工作,而这些工作就可以用同学们工作之外的时间来做,一方面能够提升相应的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够补贴自己的生活。

总体而言,大学生找工作一直是一项让很多学生都感到非常心累的事情,但这些看似困难的事情并不是没有解决的方法,同学们要始终让自己保持一个积极的状态才能够向自己理想中的工作迈进!积极的态度是找工作的加速器,而想要找到工作必不可少的东西是能力。如果你没有能力,哪个职位敢要你。应届生大部分都没有很多工作经验,如果你连基础能力都比不过别人,你怎么能找到工作呢?虽然今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是如果你的能力真的很出众,还怕找不到工作吗?

第2个回答  2022-05-15

现在社会很多人都面临各种压力,社会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很多人都存在潜在焦虑甚至焦虑症。再加上当今互联网日益发达,信息更为发达,网络上各种所谓的成功学铺天盖地,或者所谓的朋友圈各种微商晒今天又提了一辆保时捷、宝妈如何一月赚到20万等等……诸如此类,这些让很多人开始变得很浮躁,因为大家其实都是普通人,很多人就会想,他们怎么可以做到,我也一样能做到。

然后,越来越觉得不甘眼下平淡无味的生活和受够了的工作,便开始出现了辞职甚至创业的人比比皆是。
以前,父辈那个年代基本都是分配制,很少有不开心了就辞职,基本都是有一家老小要养,在一个单位里一做就是几十年都不夸张。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几乎没有人离开工作就会饿死一说,跳槽成本很低,总觉得不行那就重新再找,总有更好的。
可是,当今时代变了,原来认为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反而能够给你提供一种中产的,有车有房的生活,只要熬年头就好的,这种在以前会让很多人觉得平庸甚至可怕的生活,现如今反而是一种奢侈或者特别有安全感的生活。

人工智能的发展,机械化,甚至春节期间的疫情,让很多人将面临残酷地失业,你或许只知道未来不安全,其实,现在就已经很不安全,你永远不知道你还需要什么技能去应付后面未知的世界,你要么非常非常地努力,要么非常非常地聪明,你才能勉强维持一种平庸的生活,社会要淘汰你,可不会给你提前打招呼,突然性才是最可怕的恶梦。

面对现如今这种形势,我们如何让自己走出困境,缓解当下就业压力呢?以下的观点仅供参考,纯属个人意见
改变认知和观念
首先,要从思想和认知上开始改变,多关注和学习放下社会形式,不要总是用过去习惯性地思维去思考问题,要更客观正确认识到就业问题
顺势而为
其次,就是顺应时代发展,比如,这次疫情造成很多行业损失惨重,唯独互联网营销、新媒体、短视频……这些依然不受影响,未来几年可能是发展趋势,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学到更多东西,让自己顺应时代发展去丰富自己的技能,很多人都可以做斜杠青年
学会做优秀的普通人
意思就是,再普通的人能在职场中做到做人靠谱,做事周全,注重细节,一样可以脱颖而出,变得优秀。

第3个回答  2022-05-15

每年到了应届毕生毕业的时候面临的就业问题就是大家所迫切关心的,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将来有孩子肯定也得上大学,上了大学能不能获得一个好的就业机会。如果说上了大学连找工作都费劲的话,那大家肯定会重新评估这个行为的意义了,从每年的3月份开始就是各个学校陆续开展校园招聘的时候了。因为到6月中旬基本上学生就毕业了,在此之前工作肯定会先搞定。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
  1.一些长线专业就业比较难。我国的高校目前的一些长线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讯工程、汽车工程、金融学、国际贸易、法律和临床医学等专业毕业生数量较大,而社会对这些专业的需求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加,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

  2.一般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比较难。目前,在我国出现了一种用人的怪圈,各个用人单位普遍把眼光盯在985或211大学的毕业生身上,造成一些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
 

 3.高学历毕业生比专科和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就业难。目前,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迫切需要一些动手能力比较强的毕业生,所以就造成了博士生和硕士生就业比本科生难、本科生比专科生难的现象,而我国的高校却都热衷于升本、创硕、招博,直接造成了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的局面。

  4.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目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弊病很多,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是靠能力而是靠“关系”几乎是人所共知的现象,谁的关系过硬谁就在就业中可以化解种种不利因素,而那些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就业就比较困难了。

 

 5.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就业比较难。长期以来,社会上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存在,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女大学生就业比较难,有些用人单位排斥录用女大学生。

第4个回答  2022-05-15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原因分析
  1、大学生就业市场供与求的矛盾
  供:一方面,国家为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实行高等教育改革,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使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相应地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有些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不高,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社会劳动大军的变化,四股劳动大军纷纷涌向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是由于大学扩大招生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二是农民进城打工大军蜂拥而至很多农民放弃农田进城打工;三是下岗工人数量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急剧增加。四是“海归”人数增加。如此多的就业人员一同涌向一个狭小的就业市场这客观上增加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高校专业设置结构性矛盾突出
  大学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高校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导致专业及课程设置存在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供给结构严重失衡。有些学校的专业划分过细或专业设置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过于陈旧,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毕业生的能力水平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3、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创新意识
  就业能力偏低,不能充分适应社会需求,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但高等教育的改革却滞后于社会的需要。专业划分过细、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由于没有建立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新机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就得不到培养和发挥。这样,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满意程度必然降低,就业成功率自然不高。另一方面,社会需求变化迅速,而高等教育本身却具有周期长的特点,使得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难以吻合,这些都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4、大学生职业期望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差距
  大学教育是脱离了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是为社会所认可的培养较高层次人才的平台,在享受这个层次的教育时,学生个人必须支付相对较高的费用。这样一种情况下,大学生容易过高地估计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为自己的职业岗位做出脱离现实的层次定位,很容易产生急于获得与其高等教育费用成绝对正比或是更高比例的物质回报。这样两种心态的交合就必然导致大学毕业生从心理上产生较高的、脱离实际的个人职业期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对策
  1、自我分析,合理定位,明确就业目标
  毕业生应该对自己有个明确的认识,大学生毕业就业时要客观地分析、评估自身综合条件,应该遵循人才市场规律,人才要同人才市场的需求相适应,应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寻求一个适合的职业,在就业之后再选择职业,现在的就业环境并不乐观,毕业生不应一味地对职业挑剔,而应更加务实。薪资的高低是由市场和竞争力决定的,所以毕业生对市场的职业发展情景应该实时分析,对当今的市场需求准确把握的同时,也要预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以自身情况为依据将全新的职业竞争力积累起来,只有自己站在主动地位,才能够应对突发情况,发现新的职业增长点,保证自身价值的持久性、增长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