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岁孩子逆反怎么教育?

如题所述

合理的要求还是要尽量满足她。不合理的要注意方法来拒绝她,两岁是人生第一个反抗期的开始(第二个是青春叛逆期,还有六岁左右有个中间反抗期),使用合理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孩子顺利地渡过这个难缠期。两岁反抗期{指一岁多到三岁多的孩子}尽管是正常的,但是如何对待却不可忽。这个阶段,如果发展得好,孩子可以逐渐成长为一个既自主又懂得遵守规则的幼儿,如果发展得不好,则可能变得娇纵任性,或者过分顺从、退缩,没有主见。好象还是昨天,你的孩子还是那个襁褓中的乖宝宝,除了吃吃睡睡还什么都不会,转眼之间,他不仅会挣脱你的手去做你不让他做的事,甚至会开始用他极其有限的词汇开始和你顶嘴!甚至他在公开场合的“坐地炮”,更是父母记忆中的噩梦!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孩子的“造反”其实是孩子成长的表现。婴儿期的孩子还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不能区分自己和外界,对他来说,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而到了两岁左右,孩子明确意识到“我”的存在,也意识到“我”是有着自己的想法、愿望,和他人不同。因此,他就需要通过行动体验自己的独立,也证明自己的独立。所以,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反抗是正常的发展阶段,并不是你的孩子特别淘气,也不是你教育孩子的方式特别有问题。一般来说,几乎没有哪个孩子在三岁以前没有闹过,两岁多的孩子每周发脾气一到两次是正常的。而且,越是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自我意识强的孩子“造反”的程度越强。应对两岁反抗期的实用策略:兵来将挡典型场景1:游戏场上拖不走分明已经在游戏场上玩了一个多小时,已经到了吃饭时间了,“咱们该走了吧?”“不!”又过了5分钟再问:“现在必须回家了,走!”“不!就不!”最后,演变成一场生拉硬拽和号啕大哭。解析:孩子为什么那么固执孩子有时显得非常固执,很难让他们遵守成人设定的活动安排。这其实和他们的认知水平有关。这个年龄的孩子没有什么时间观念,不能预期未来,他们是典型的“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的状态。因此,当他们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中时,让他们转换活动往往会遇到强烈的抵抗。应对:转换活动技巧要让活动的转换能够顺畅,家长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比如,让他们对即将发生的事有预期,你告知他随后的事情:“我们要回家吃饭了,妈妈让你帮忙拌沙拉好不好?”另一个技巧就是提前警告。比如,每次转换活动前,都在10分钟、5分钟、1分钟的时候给予警告:“再过分钟我们就要回家了。”虽然他开始可能不明白几分钟的含义,但如果你每次都这样做,他就会逐渐习惯,并且逐渐有了时间观念。当然,一旦到了所说的时间,你要能够果断地带孩子走,不拖泥带水。一开始你也许会遭到抵抗,但当孩子习惯后,就会很简单,不会每次离开游戏场都像打仗一样。相反,如果你无法坚持,那么什么技巧都没有用!关键词:常规有没有想过幼儿园老师为什么能够看那么多孩子吗?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幼儿园的每日活动都有相对严格的常规和时间安排,但是在家里,我们往往过分随意,向孩子过多让步,孩子就会觉得没有什么是必须遵守的。如果在家也能比较规律地生活,那么在日常活动上,孩子发脾气的可能就会比较少啦!典型场景2:专门挑公开场合给大人难看在商场,本来是买别的东西,但路过玩具区时,孩子突然看见了一组积木非买不可,而类似的积木你已经买给他了,你说不行,他就开始大哭。周围人投来异样的目光,你没办法,狠狠心,买了这套价格不菲的积木。解析:孩子为什么会在公开场合大闹孩子可能在家里发脾气,也可能在公共场合发脾气。也许我们在家里还可以理智处理,但是在别人的目光之下,还要保持理智、维持原则,就有点困难了。一旦孩子发现父母在公共场合很容易让步,他就会学会在公共场合大闹来控制父母。应对:脸皮要厚,态度要坚决孩子当众大闹,绝对考验你的心理承受力:他人的目光有幸灾乐祸的,有怀疑你虐待孩子的,有认为孩子粗鲁一定是家长粗鲁的……对待这种目光,最好就是假装没看见。不为他人目光所影响,不因孩子的哭闹和处在公共场合而对你的决定有所变更。如果孩子闹得离谱,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采取“冷处理”,带孩子离开“事发现场”,把孩子带到一个相对安静和私密的环境,等他闹够了再出来。其实,家长控制孩子行为的手段很多,对于比较严重的发脾气,可以给予适当的惩罚,比如不给他看动画片等,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关键词:原则原则之所以称之为原则,就是因为它应该具有一定的恒常性。坚持原则的好处是:如果你不轻易因为外在的变化而变化,孩子也不会因为换了环境就换一个人。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多个照看者的配合,保证原则可以一以贯之。有备无患如何预防孩子发脾气1. 让孩子的能量找到适当途径发泄。孩子活跃好动,长时间闷在室内会烦躁,只要天气许可,每天要进行至少一个小时的户外运动,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能力发展都有益。2. 充分照顾孩子的生理需求。孩子饿了、累了、困了,就容易发脾气。尤其是节假日,生活节律会打乱。因此在安排上需要考虑孩子的需要。3. 少让孩子当“小大人”。尽量多带孩子去适合孩子的场合,如果必须去成人的场合,要事先为他准备打发时间的物品,如体积不大的玩具,喜欢的书,蜡笔和纸张等,否则,如果他感觉很无聊,就容易通过闹事获得注意。4. 提前告诉孩子规矩。如果带他去陌生的场合,最好提前告诉他规则。比如去超市没付钱不能吃购买的食品,去博物馆不能摸展品。这样到了现场,你就比较容易管他,即使他不能遵守也容易纠正,因为事先有约,他自知有错。5. 教给孩子表达自己的语言。如果孩子会说“我不高兴”,他就会少一些用跺脚、尖叫和打人来表达自己的不高兴。如果他会说“这是我的,请你给我。”他就会少一些直接去抢东西。你需要教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需要、情绪的语言。6. 明确主次,抓大放小。什么该管,什么可不管,要有重点。一般来说,凡涉及孩子和他人的人身安全、健康的事,要坚持原则。但对于没有大碍的事,不妨先放一马。多数时候宽松,但在该严格的地方能够保证“不就是不”,你的教育就可算是成功了。反之,什么都想管,反而会什么都管不住。7. 身教重于言教,自己保持冷静。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如果你自己也大发脾气,怎么能让孩子学会冷静面对挫折呢?对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冷处理”。对自己,你也需要给自己着急上火的头脑做一点“冷处理”。8. 尊重孩子的合理要求。有时,孩子的所谓“不听话”,不过是正常的要求自主的行为,比如要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也许他做得太慢,而你正在赶时间,那你需要的是以后想办法调整时间让他可以尝试练习,而不是打击他自己做事的积极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27
一旦宝宝出现哭闹行为的情绪,爸爸妈妈应该采取冷处理。不要宝宝一哭就上前哄,这样只会让宝宝更加得寸进尺,不懂得收敛自己的情绪。等到宝宝哭完了之后,爸爸妈妈再上去谈情绪。宝宝哭的时候要时刻留意时间,如果比上一次闹情绪哭的时间少了,说明宝宝已经有进步了。当宝宝不哭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满足宝宝的要求,但是宝宝一哭,爸爸妈妈千万不可以让步。
爸爸妈妈可以借平时宝宝喜欢看的故事,还有周围宝宝的事例来教育宝宝,让宝宝学会用合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不要通过逆反来表达。宝宝两岁的时候不要满足他的全部愿望,应该让宝宝尝试一下失望的感觉,这样宝宝以后才会更珍惜提要求的权利。
第2个回答  2021-12-22
两岁孩子逆反。只能说这时的小孩比较闹。他并没有自己的自主意识,他只会模仿学习,所以大人多做一些有益于孩子学习模仿的东西,让孩子学习好的优点。有耐心的引导。,这样的孩子就会变好。
第3个回答  2021-11-27
“孩子到叛逆期了,没办法,只能慢慢熬”,这个观点大是非常错误的。“叛逆”是成人看到的表现,对孩子来说,这是他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同其他阶段相比没有任何不同,反而因为其重要性而应当特别重视。

“叛逆期”是孩子在成长、学习的表现,绝对不能用“熬”的心态,消极被动的等待时间自然过去,反而应当积极参与,帮助和引导孩子,使孩子在这一阶段能够学到更多,成长更快。比如易怒、情绪低落都是孩子不可避免出现的一种状态,但孩子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就属于不正常的现象了。因此,当发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确发生问题时,最好的方法是及时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士的帮助,千万不能听之任之。

1、理解孩子的感受。我不再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对立面,而是学着站在孩子的立场用心去体会他的感受。

2、找出抗拒的心理原因。理解不等于不立规矩,不过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对于那些他始终很抗拒的规定,我不再不由分说地“强制执行”,而是找出孩子产生抗拒心理的原因,再想办法解决。

3、给情绪找个宣泄口。教育专家认为,很多时候,孩子有意做出一些大人不允许的事情,是为了宣泄不良情绪或不安感。鉴于此,果果再发脾气的时候我不再责骂或体罚他。

4、寻找孩子的良好表现。表扬能间接地让孩子明白是非,所以我更留心果果的一些良好表现,及时地提出表扬。

5、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既然孩子处于逆反期,有些事我就不再做硬性规定,而是有条件地让果果享受民主权利。

6、不处处约束。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你的标准来处处约束他,对他的行为最好“有所管有所不管”。
第4个回答  2021-11-27
家长都会发现,原来乖巧懂事的孩子上了初中后特别叛逆,说啥啥不听,急了就直接跑屋里把自己关在里面。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从教育心理学上怎么解释呢?
教育心理学中,中小学生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中小学生可以按照不同年龄可以划分为童年期(小学),少年期(初中),青年初期(高中)。
少年期是童年期向青年期过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多数孩子生理上出现各种变化,男孩子开始出现喉结,嗓音变粗,女孩子乳腺开始生长,其他成人特征也逐渐显现。
身体状态的剧变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孩子的心理体验出现如下特征:第一,成人感;第二,自尊感增强;第三,出现自卑感。
少年期的孩子特别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希望别人不再把自己当做小孩子。但是因为还在求学期,物质经济上还要依赖父母,所以少年期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少年期的孩子心理各成分发展速度不同,容易出现一些过激行为。所以少年期又被称为“危险期”。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多孩子会误入歧途,或者出现心理问题。
那么,父母在这一时期应如何引导孩子呢?有三个方法可以分享给大家。
第一,理解。
面对孩子焦躁的情绪时,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和动力。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叛逆的行为,是在释放一种需要获得尊重的信号。不要上纲上线的认为孩子不懂事。
这个时期孩子不再向小时候那样对父母百般依赖,开始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也会有自己的小秘密。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很多妈妈会很不适应,怀念娃娃小时候的亲密感。其实大可不必。我们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陪伴者而已。而且,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都各有不同的风景。
第二,信任。
作为父母,要信任孩子的能力,并向成人之间的交往一样,用充满信任赞赏的语气去表达。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他能力的认可。
你要记住,你越担心什么,什么就越容易发生。你怕孩子早恋影响学习,就严格控制孩子的手机,严格控制他与人交往。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压制得越严重,态势就会严重,不过形式更加隐蔽而已。
要相信孩子有处理问题的能力,发自内心得去信任他。但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可以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交流,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处理。
给予孩子心理的自由,自然会换来孩子行为的自律。你相信他是什么样的人,他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因为父母的信任,孩子潜意识的自我认知也是一样。
他律永远不如自律,因为你不能陪他一辈子。
第三,尊重。
尊重每位孩子在家庭中的话语权。少年期的孩子已经有了半成人化的特点,他们渴望自己的声音被听到。
建议可以让这个时期的孩子参与到家庭会议中来。可以让孩子了解家庭的经济情况或者其他事务。也许孩子的发言会带有一定的幼稚性,但一定要尊重和耐心解释,不可随意讥笑。
孩子个人的事情,只要不影响大的原则,可以由孩子自己做决定。父母要经常跟孩子说:
“这件事情,你自己决定”
孩子从这句话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自然会更加慎重得做出决定。如果心中实在没有决断,他自然也会去向父母求助。
如果我们能做到尊重,理解和信任,那么孩子一定可以平稳度过叛逆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