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注射跟皮下注射有什么不同?

如题所述

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的主要区别表现在注射的部位以及方式,注射的药品类型与剂量,以及药物的吸收效果上。具体见下:

    注射部位不同

皮下注射是指将药液注入皮下组织。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及大腿外侧方。

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三角肌。

2.吸收效果不同

肌内注射(肌肉注射;肌注)由于肌肉内血管丰富,所以吸收比皮下更迅速。

3.药物用量不同

因为肌内神经末梢分布较皮下少,因此,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较差。所以肌肉注射可注射油剂、乳剂及水剂药物,一般限5毫升以内。

皮下注射一般只适用于小量药物(2毫升以内),最好是无刺激性药物的水溶液的注射。

4.药品适用类型不同

有些针剂如阿托品或肾上腺素针,既可供皮下注对又可供肌内注射。生物制品中的疫苗、菌苗则需特别注意,有的只能供皮内注射,如结核活菌苗只能供皮内注射,误注到皮下、肌肉中都会发生局部脓肿。如炭疽活菌苗、冻干布氏菌活菌苗,都是专供皮上划痕用的,绝对不能用于注射。有的则皮下或肌内注射均可以,如尿路感染菌苗。狂犬病疫苗则只能注射在腹部或两肩脚下缘皮下,而严禁注射到肌内或血管内。

5.注射方式不同

肌肉注射需垂直注射,皮下注射针尖应倾斜四十五左右度注射。

拓展资料:

1.肌肉注射药物传播途径:

药品溶于组织液后,进入毛细血管网再汇入静脉或者直接进入小静脉或者进入淋巴液再汇入大静脉,随静脉血入右房,再入右室,经肺循环后回到左房,再左室,进入体循环,到达肝脏,代谢出活性成分,再随血流达到全身或病灶。若不需代谢即有活性,就不需进入肝脏就能直接到全身。

2.注射器发明与使用:

早在15世纪,意大利人卡蒂内尔就提出注射器的原理。但直到1657年英国人博伊尔和雷恩才进行了第一次人体试验。法国国王路易十六(1774-1792 年在位)军队的外科医生阿贝尔也曾设想出一种活塞式注射器。但是一般认为法国的普拉沃兹是注射器的发明者。他于1853年监制的注射器是用白银制作的,容量只有1毫升,并有一根带有螺纹的活塞棒。

英国人弗格森第一个使用玻璃注射器。玻璃透明度好,可以看到注射药物的情况。此后有玻璃管金属并用制成的注射器,可用煮沸法消毒,针头也可以磨尖再用和消毒。现在用的注射器用塑料制造,用一次即扔掉,大大减少了注射时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为了保证卫生,防止交叉感染,当代的注射器多采用塑料质地。

注射时无菌技术十分重要。

参考资料:

百度拇指医生

皮下注射_百度百科

肌肉注射_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6

部位不同 。

皮下注射,是把药液注射到皮下组织内,像预防接种就是皮下注射。 

肌肉注射,除了以上皮试,接种,一般的药物,除须要求吸收很快的,或者,我们要求这个药物不能很快吸收的,因为很快吸收会产生不良影响的,一般都肌肉注射。 

人的组织,依次从外往里说是,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肌肉。 皮内注射是把药液打入表皮和真皮之间,像青霉素皮试,是皮内针,这样吸收比较慢,就算过敏也会及时发现。

拓展资料:

皮下注射是指药物经皮下注入人体,吸收较快(比皮内注射吸收快),一般只适用于小量药物(2毫升以内),最好是无刺激性药物的水溶液的注射。

而肌内注射(肌肉注射;肌注)由于肌肉内血管丰富,所以吸收比皮下更迅速。

肌内神经末梢分布较皮下少,因此,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较差。可注射油剂、乳剂及水剂药物,一般限5毫升以内。

有些针剂如阿托品或肾上腺素针,既可供皮下注对又可供肌内注射。生物制品中的疫苗、菌苗则需特别注意,有的只能供皮内注射,如结核活菌苗只能供皮内注射,误注到皮下、肌肉中都会发生局部脓肿。如炭疽活菌苗、冻干布氏菌活菌苗,都是专供皮上划痕用的,绝对不能用于注射。

有的则皮下或肌内注射均可以,如尿路感染菌苗。狂犬病疫苗则只能注射在腹部或两肩脚下缘皮下,而严禁注射到肌内或血管内。

参考资料:

肌肉注射_百度百科 皮下注射(医学术语)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9

区别如下:

1.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达到治病的目的。不是什么情况下都能进行肌肉注射的,如在注射部位有硬结、感染时就不宜做肌肉注射治疗。肌肉注射主要适用于:不宜或不能做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时,以及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时。 在进行肌内注射之前要做相关的准备工作。包括注射部分的定位和相关药品、器材的准备。

2.皮下注射(读音pí xià zhù shè)是指将药液注入皮下组织。常用注射部位为上臂及股外侧。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扩展内容:

1.肌肉注射操作程序:用2%碘酒和70%乙醇或单独用3%络合碘消毒皮肤,待干。排抽取药物之注射器内空气。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开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和注射部位程mp,快速刺入肌肉内,一般进针约2.5~3cm(针头的2/3,消瘦者及病儿酌减)。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注入药物。注射毕,以干棉签按压进针处,同时快速拔针。

2.皮下注射操作方法:选择注射部位,用2%碘酊和70%酒精进行皮肤消毒,待干。将药液吸入注射器,排尽空气,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30度到40度角,过瘦者可捏起注射部位,迅速刺入针头的三分之二,放开左手固定针栓,抽吸无回血,即可推注药液。注射完毕,用消毒棉签轻按针刺处,快速拔针,清理用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8

两种注射方法是不同的,注射的深度不同,吸收的快慢也不同。

一、皮内注射是把药液打入表皮和真皮之间,像青霉素皮试,是皮内针,这样吸收比较慢,就算过敏也会及时发现。 皮下注射,是把药液注射到皮下组织内,像预防接种就是皮下注射。 

二、肌肉注射,除了以上皮试,接种,一般的药物,除须要求吸收很快的,或者,我们要求这个药物不能很快吸收的,因为很快吸收会产生不良影响的,一般都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肌肉注射部位有臀大肌,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屁股针,有臀中肌,臀小肌,(一般小孩打这个地方,因为他的臀大肌还没有发育完善,以防损伤坐骨神经),还有股外侧肌注射,上臂三角肌注射。 每一种都起有特定选取部位,而不是说,是屁股针,就是屁股任何地方都可以打,它的定位是以避开大血管和神经为原则。 

拓展资料:

一、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达到治病的目的。

肌肉注射主要适用于:不宜或不能做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时,以及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时。

药品溶于组织液后,进入毛细血管网再汇入静脉或者直接进入小静脉或者进入淋巴液再汇入大静脉,随静脉血入右房,再入右室,经肺循环后回到左房,再左室,进入体循环,到达肝脏,代谢出活性成分,再随血流达到全身或病灶。若不需代谢即有活性,就不需进入肝脏就能直接到全身。

二、皮下注射(读音pí xià zhù shè)是指将药液注入皮下组织。常用注射部位为上臂及股外侧。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皮下注射--百度百科

肌肉注射--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6-11-11
部位不同
注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打吊针,是把药液注射到静脉血管中,这种方法吸收比较快,达到药效速度也快。
再说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
人的组织,依次从外往里说是,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肌肉。
皮内注射是把药液打入表皮和真皮之间,像青霉素皮试,是皮内针,这样吸收比较慢,就算过敏也会及时发现。
皮下注射,是把药液注射到皮下组织内,像预防接种就是皮下注射。
肌肉注射,除了以上皮试,接种,一般的药物,除须要求吸收很快的,或者,我们要求这个药物不能很快吸收的,因为很快吸收会产生不良影响的,一般都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肌肉注射部位有臀大肌,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屁股针,有臀中肌,臀小肌,(一般小孩打这个地方,因为他的臀大肌还没有发育完善,以防损伤坐骨神经),还有股外侧肌注射,上臂三角肌注射。
每一种都起有特定选取部位,而不是说,是屁股针,就是屁股任何地方都可以打,它的定位是以避开大血管和神经为原则。
这几种注射方法都有其不同的目的,和注射手法。
皮内注射,是注射角度最小的,肌肉注射,一般是垂直进针。
通常我们依据不同的吸收速度而给药。
而这几种注射方法也叫给药方法,还有其他的给药方法,比如,静脉(即打吊针),舌下含化,口服,直肠给药,还有外敷。
这几种吸收速度(即达到药效)由快而慢的顺序为:
静脉、舌下含化、吸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直肠给药、口服、外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