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疫性有害生物非疫区有什么特性?

如题所述

非疫区(pestfreearea)即有科学证据证明未发现某种有害生物,并由官方维持的地区。由于疫区的范围有时很大,可以是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在疫区内,在这个大的疫区内可能还有局部的无某一特定有害生物分布,在经过主管部门核准以后,可以称为“非疫产地”和“非疫生产点”。非疫产地是指科学证据表明特定有害生物没有发生,并且官方能适当保持此状况达到规定时间的地区。非疫生产点(区)则指科学证据表明特定有害生物未发生,并且官方能保持此状况达到规定时间的产地内作为一个单独单位以非疫产地相同方式加以管理的限定部分。为建立非疫区、非疫产地或非疫生产点,需要划定缓冲区。缓冲区指特定有害生物未发生或处于低度流行区,并加以官方控制的、为防止有害生物扩散而采取植物检疫措施的地区。它可包围或者毗邻侵染地区、侵染产地,或非疫区、非疫产地与非疫生产点。

非疫区、非疫产地与非疫生产点概念与SPS“区域性原则”相适应。一旦建立非疫区,在满足某些要求后,无需执行额外的植物检疫措施,就可以将非疫区产品出口到关注此特定有害生物的国家,并且根据一个非疫区状况可以作为签发植物检疫证书的依据。同时,建立非疫区,也可以成为进口国为保护受威胁地区而提出采取植物检疫措施的理由之一。非疫区的定界与所关注的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相关。原则上非疫区的定界应与有害生物的发生状况紧密联系。但实际上一般按照认为符合有害生物生态范围的更容易识别的边界来界定。因此,非疫区的界定可以是行政的边界,也可以是河流、海洋、山脉或海拔高度等地理特征的边界。在建立和维护非疫区时,应着重考虑确定建立无有害生物的体系、保持无有害生物状态下植物检疫措施及核查无有害生物状况的方法三方面因素。

非疫产地、非疫生产点与非疫区虽有共同的目标,但在实现方式上不同。一个非疫区比一个非疫产地大得多。它包括许多个产地,也可能包括整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一个部分。一个非疫区可能被一个天然屏障或通常被一个相当大的缓冲区所隔离。但一个非疫产地可能位于一个有关有害生物普遍发生、但被隔离的区域内。一般在其毗邻的地方建立一个缓冲区。非疫区一般可毫不间断地保持许多年,而非疫产地的状况可能仅保持一个或几个生长季节。作为一个整体,非疫区常由输出国国家植物保护组织来管理,而非疫产地则是在国家植物保护组织监管和负责下由生产者独立经营管理。若在非疫区内发现有害生物,整个区域都会被认为有问题;若在非疫产地内发现有害生物,该产地丧失其非疫状况,但这同一区域内实施同一体系的其他产地则不受直接影响。非疫产地与非疫区的区别同样适用于非疫生产点。当然,这些区别在特定情形下并非适用。

选择作为一个非疫区或非疫产地(生产点)的管理方案,主要取决于输出。国有关有害生物的实际分布和有害生物特性以及行政方面的考虑。这两种体系都能提供足够的植物检疫安全,非疫区的安全主要取决于区域内多个产地的共同采用措施,而非疫产地与非疫生产点对安全主要取决于具体地、深入细致地应用管理程序、调查和检查手段。

非疫区的建立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学、有效、持续的监测体系,确保无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要有科学、有效的控制、除害处理、歼灭措施或手段,确保一旦发现立即歼灭,继续保持非疫状态,而且这一切都应是官方行为。这些概念在国内植物检疫中也广泛使用。例如,一个省或直辖市范围内发现水稻条斑病或棉花枯黄萎病在局部地点发生,并非全区都有,就发生疫情的地区划为“疫区”,未发生的地方就是“保护区”或“非疫产地”;对来自“保护区”或“非疫产地”的种子或苗木,通过对产地预检以后,一般都准予调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