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与《明朝那些事儿》,哪个更真实客观?

如题所述

万历十五年更真实客观一些,作者黄仁宇,作品内容是比较严肃认真的.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而这些平淡的叙述自有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对历史学不感兴趣的读者,也心有戚戚焉。

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用网络语言写作的,它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所以说真实客观性就要欠缺一些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24

我觉得肯定是《万历十五年》更客观真实,因为它是历史性著作。《明朝那些事》是网络小说,语言文字和你趋向于幽默,调侃和娱乐。所以我觉得《万历十五年》更接近历史事实吧。

第2个回答  2020-04-24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代表作,根据史料编撰的,比较客观和真实理性。

《明朝那些事儿》是当年明月20006年写的,大多数资料也是取材于历史,但是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个人推断,以及人生感悟。特别适合现代人阅读,戏说的内容特别多,史料价值不高。

第3个回答  2020-04-24
第一、仅就真实客观而论,黄仁宇是明史权威,《万历十五年》是有很多权威的史料做支撑的。当年明月虽然只是历史爱好者,但他写书前也查了大量史料,书的真实性也得到了国内明史学界的认可。因此,尽管两本书都有错,但是,连陈寅恪先生、钱穆先生、吕思勉先生这样的史学巨擘,他们的代表作也都能找出错来,不能因为几个小错误就否定整本书的真实性,这两本书的真实性总体都靠得住。

第二、两本书的同与异:
同:黄仁宇和当年明月都将自己的受众设定为普通读者而不是(至少远不仅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因此都试图以引人入胜、可读性强的语言去书写历史、普及历史,并且都成功了。值得注意的是,当年明月对黄仁宇也很推崇,据他自己说,正是《万》使他第一次认识到,原来历史可以写得这样引人入胜,后来才渐渐萌发了写《明》的想法。
由于两本书都是写给普通人看的,叙事也要考虑文学性,不会采用论文式的语言来叙述,因此肯定会加入个人感情,跟专业论文比当然都不算客观。但是他们在抒情的时候,是先把靠得住的史实摆出来再抒情的,议论也是有依据的;换言之,他们的个人看法不会妨碍读者接受史实,从这个角度上说,就都算客观。
异:黄仁宇试图告诉你“为什么”(甚至“怎么样”),当年明月试图告诉你“是什么”。《万》是科普读物,《明》是历史小说。这决定了《明》相比于《万》,感情又炽烈多了。
黄仁宇指出:“纵使事实之衍化对我们个人不能如意,或者在短时看来为荒谬不合理,可是把这些情事前后连贯,又从超过人身经验的角度看去,则它们有其意义;最低限度,这些事迹使我们知道我们生命旅途之原委。”尤其对于学习历史的人来说,重要的并不是历史应当或不应当如何展开,因为它一经展开就具有客观性和不可逆转性,无须人们从主观上加以想象或构造,人们应当思考的问题是历史何以如是展开。要以“天地不为尧舜而存,也不因桀纣而亡”的客观态度,放宽历史的视界,探寻事件的前因后果。黄仁宇说:“大历史着重大众的集体智慧、勇敢和道德,目的是勾画一个历史的大纲,着重东西的汇合。”
如果说明史是一条河流,当年明月就是游船上的导游,带着你顺流而下,给你介绍沿途风景;而黄仁宇就是乘着热气球航拍这条河流的某几处的摄影师,通过向你展示他航拍的照片,来介绍这条河流。我是桂林人,在桂林游漓江的时候,也可以选这两种方式。游船是更大众化的方式,看到的两岸的景(比如各种奇山怪石之类)更多,你看冠岩也确实像皇冠、你到黄布滩也确实能看到20元人民币背后之景,你到九马画山也确实能数出九匹“马”(当然,三分形似,七分神似)。到阳朔码头下了船,第一感觉是被漓江的美景所感染。热气球上呢,则冠岩、黄布滩、九马画山也只是连绵群山中的一点,你没法轻易看出,但你可以看到形成漓江景色的喀斯特地貌本身,你的第一感觉是为壮美的喀斯特地貌所震撼。

第三、两本书的价值
首先,黄仁宇先生的学术水平还是很高的。《万》是他的代表作,却不是代表他学术水平的作品,《16世纪明代的财政与税收》才是。黄仁宇先生与费正清先生、李约瑟先生这些国外汉学界泰斗都有合作。
其次,国内史学界对《万》(包括黄仁宇的另一本代表作《中国大历史》)的态度是这样,就是说不把它当作学术著作,但不等于否定它的价值。这两本书是历史系的学生入门必读。另外,很多研究明清史的教授推荐非历史专业的学生读《万》和《明》。
对《万》和《明》哪个更偏爱一些,对于非历史专业的读者,端看自己兴趣,我偏爱前者。读《万》你可以一瞥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这个我认为是很有价值的一个东西。有了大历史观,你看历史会有一个更高的高度,也推荐大家由《万》和《中国大历史》为起点,看看黄仁宇先生的更多著作。从这个角度说就是《万》更有价值。
像黄仁宇先生、金观涛先生这样的历史研究者,他们给普通读者启发最大的并不是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而是给大家一种崭新的看历史的观念。比如黄先生的大历史观,比如金先生把控制论方法引入历史研究。他们都是半路出家,黄先生是我的校友,在南开念的是电机工程,后来经历了许多波折,在美国念了历史。金先生是北大化学系毕业,后来除了研究历史,也还研究哲学、三论(金先生的《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至今是这方面的经典科普著作)甚至美学等,也不算专门的历史研究者。像黄先生的《万》《中国大历史》,金先生的《兴盛与危机》《开放中的变迁》严格来说都不算学术著作,但其引人入胜的描述却为历史知识的推广做了很大贡献,而其提供的方法论更让读者(包括历史专业的读者)受益匪浅。
还有就是大家从《万》的叙事当中其实可以发掘很多东西,从张居正和申时行的故事中你能发掘到文官制度的很多东西,从戚继光的故事中你能一瞥明朝的军事制度,从李贽的故事中你能看到儒学的变迁等等。
第4个回答  2020-04-24
《明朝那些事儿》当然是一部小说,他是有明显的褒贬倾向的,是有主次之分的,读完之后都觉得明朝是历届封建王朝中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汉族统治的朝代,迎合了大多数人对一个封建王朝的所有想象,当然还是基于相当的史实,他是一个皇帝视角的明朝。《万历十五年》则是关注皇帝的合作统治阶层,更多是从政府运行的角度,在一个时间节点上从各个方面的代表人物的浮沉来描写,传达出作者的观点。说到客观,说到底就是争论明朝到底是好是坏,两本书的目标人群是不一样的,偶然的因素将两者放到了一起进行对比,把《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时间架空,说不定也是一部优秀的小说,就像是《甄嬛传》,小说改编到电视剧,加上具体的朝代限制,依然妙趣横生。你看了《明朝那些事儿》可能有兴趣去看《万历十五年》。如果直接读《万历十五年》,你可能根本读不下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