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怎样看待呢?

如题所述

洪武三年十一月(1370年),认为天下已定的朱元璋大封功臣,跟随他南征北战的文臣武将们都受到了封赏。

统计下来,一共封了六位公爵、二十八位侯爵、十一位伯爵,这些爵位并非过路爵,全都可以传给子孙们,要是哪一代断了子嗣,还可以兄终弟及或过继同族的子弟,反正这爵位由相应的人家承包了。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还对众功臣说“今日所定,如爵不称德,赏不酬劳,卿等宜廷论之,无有后言。”意思是,今天定的这些爵位、官职、封赏,如果有人觉得太低,配不上自己的功劳,那么请当堂提出,过后不许有什么异议。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朱元璋慷慨大方,真心想要大家都有个好结果。后来大肆诛杀功臣,也不是他的初心,只能说世事难料、人心多变,为了维护皇权,稳定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大明江山,朱元璋不得不铲除有可能存在的隐患。

站在朱元璋的立场,那样做并不为过,秦、隋都是前车之鉴。

说回大封功臣,让人奇怪的是,在人们印象中神乎其神的刘伯温,却只被封为诚意伯,授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食禄二百四十石。

通常各朝的外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明朝后来革除了子、男,只留前三等,这样一来,刘伯温就吊了车尾,再往后掉一级,他就不是贵族了。

另一件怪事是被朱元璋视为开国第一功臣的徐达,虽被封为魏国公,参军国重事,实权职位却是中书右丞相。古代以左为尊,在徐达之上,还有位左丞相,正是被封为韩国公的李善长。

为何如此呢?咱们先说刘伯温。

刘伯温并不是最初跟随朱元璋的那批人,他是在1360年才投入朱元璋麾下的。那时朱元璋已经攻下南京,有了一定的基业,听说刘伯温的名声后,邀请他来做自己的谋臣。

换言之,刘伯温不是像李善长那样主动投奔朱元璋,朱元璋不可能像对待李善长那样对待他。打个比方,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招聘来的员工,和创业初期主动前来投效的元老,待遇能是一样吗?

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实际价值上,刘伯温都无法和李善长、徐达等最先追随朱元璋的人相比。

另一方面,刘伯温属于被后世过度神化的人物,传说中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以和诸葛亮比肩,民间称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可对于朱元璋来说,他的作用似乎并没有那么大。

论文,朱元璋早有李善长,论武,刘伯温是个文人,无法像徐达、常遇春等人指挥大军攻城掠地。

当然,并不是说刘伯温不聪明或者能力不行,他绝对是个高智商人士,可惜遇上朱元璋的时间太晚,能够施展的余地不多,没能突破朱元璋的心防成为他最看重的人。

而且刘伯温还不是朱元璋的老乡,这是他不能被封公、侯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也许是因为创业时跟在身边的都是老乡,例如淮西二十四将,他登基后很重老乡情,安徽人比其它地方的人升迁容易得多,公、侯也大多出自安徽。

刘伯温是浙江青田人,天然的受到安徽人的排斥,没能进入大明核心圈子,只被封为伯爵很正常。

再来说徐达。

先明确一点,徐达虽然只是右丞相,居于左丞相李善长之下,但他的爵位高于李善长,李善长食禄四千石,徐达食禄五千石,是所有大臣中最高的,这也说明他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无人可比。

其实在1364年的时候,徐达被封为左相国,为众臣之首,原因很可能是他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为朱元璋扫除一大障碍。那后来为什么调整为右丞相呢?

可以说这是一种基本的操作。打天下的时候,帝王最为倚重的必然是武将,但天下已定之后,肯定重文抑武。武将打天下,文官治理天下,这才是合理的。

况且,文官造反比武将造反难得多,否则也不会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句话,而武将造反,拉起手下的兵就能行动了,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朱元璋就算信任徐达,也不得不防。事实上,不放纵徐达有可能存在的野心,正说明了朱元璋不想对付这位老朋友。多少君臣反目,都是因为君王没能节制臣子,臣子没能控制自己的野望。

将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往后的相处限制在一定的框架内,这样才能保得君臣情谊长长久久。

所以,朱元璋只封刘伯温为伯爵,是因为刘伯温在大明政权中没有大家想像中那么重要。任命徐达为右丞相,是想和他善始善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9
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原因,因为其他将领对刘伯温有很大的意见,朱元璋没有办法,只能刻意的打压一下刘伯温。
第2个回答  2020-10-29
我认为明朝这样安排非常有道理,因为刘伯温并没有在战场上打过仗,功劳并没有那么大,所以六公爵没有他是应该的。
第3个回答  2020-10-29
刘伯温虽然智计过人,但总的来说是个参谋的身份。冲锋陷阵的将领立功更直观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