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是如何提出尊师重道的论题的

如题所述

《师说》开宗明义称:“古之学者必有师”。他从总结历史的经验中得出一个结论,即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人的知识学问,都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和指导是不能成为有才智的人的。他认为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因此“孰能无惑”?如“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样的人是一辈子也不能聪明起来的。在这里,他充分肯定了学习的重要性和老师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他对当时社会上轻视教师,不尊重教师,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指出: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并指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于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吾未见其明也”。还指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
总之,他认为圣人与一般人之所以有智愚之别,其根本原因在于圣人肯于从师学习,耻于从师学习是一种愚昧的表现。这种批判是很深刻的。
其次,明确了教师的任务。
《师说》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仅仅十一个字,却把教师的任务概括得很全面,至今看来仍是十分准确。一是传道,即传授封建主义的政治伦理道德;二是授业,即讲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的经典;三是解惑,即是解答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
教师这三项职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并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三者的地位摆得也很清楚,第一位的是传道,其次是授业,最后是答疑。三者中以传道为本,以授业、解惑辅佐之。他认为只有完成这三方面的任务,才配称做教师。实践证明,在任何社会里,乃至今日,做为教师的根本任务,都不外乎这三方面。只不过是由于历史时代不同,所传之道,所授之业,所解之惑,其具体内容不同而已。
他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他把“道”做为择师的标准,这是对儒家“德无常师,主善为师”思想的发挥。他认为可以师者,不在于其年龄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其懂得“道”比自己早或比自己多,师其“道”也。当时确有人以所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从而不尊师,不从师。韩愈强调“师道”正是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的批判,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师说》最后写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他以孔子为例,得出三条结论:一是“弟子不必不如师”。既然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当然学生就完全有可能,而且也应该超过老师。就是说,学生是暂时的或在某些方面不如老师,从长远来说,或在某方面一定能超过老师。因此,做学生的不能自卑,要立志发奋,敢于超过老师。这是对孔子“后生可畏”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二是“师不必贤于弟子”。既然老师不一定处处事事都比学生高明,当然做学生的对老师就不能求全责备,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学其所长。同时,做教师的也不应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更不要不懂装懂,以权威自居,也要向学生学习。在业务上要不断提高,精益求精,方能适应教学的需要。这是对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思想的继承与发挥。三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既然人们闻“道”有早晚,在学业与技能上各有所长,当然闻道在先,学有专长,就可以为师。因此,在一定条件下,老师比学生懂得的道理要早一些、多一些,在某些方面是学有专长的,做学生的向老师学习是必然的。同时,学生在老师的启发教导下,也在不断地提高,在某方面会有独到之处,甚至有所专长。因此,教师向学生学习也是必要的,是有益的。这就是说,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师生之间可以相互为师。这是对荀子以来儒家所倡导的“师道尊严”,维护教师绝对权威的思想的一种否定,其中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与民主性。这一思想是很可贵的。
总括以上三点,韩愈既肯定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向学生学习;既要求学生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又鼓励学生要敢于超过老师;既提倡乐为人师,勇为人师,又宣传不耻下问,虚心拜人为师。总之,韩愈认为师生关系应是相互学习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值得后人提倡和发扬的。

参考资料:baidu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09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士族合法地垄断着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凭着高贵的门第,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不管拼的品德智能高低,生来就是统治者。这些贵族子弟进入崇文馆和国子学等国家高级书府读书,却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依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这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但当教授。对此种恶劣的世风深恶痛绝,于是做《师说》“抗颜为师”。结果引来“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韩愈仍“增与为言辞”,因而得“狂名”,以至于“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参考资料:文言文全解(人教版 高中卷)

第2个回答  2010-05-08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第3个回答  2010-05-08
看时间怎么好像都是同一个地区的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