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为何有的称为“公”有的却称为“王?

为何有的却称为“王?

这个要追溯到周朝的封号制度。周朝给诸侯的封号有五个等级,分别是公侯伯子男。所以就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有的诸侯国的国君叫公,有的叫侯,当然也有的叫伯。比如说秦孝公、齐桓公、郑庄公等。这五个等级都是周天子分封出来的结果。但是王不可能是周天子封的,因为周天子他自己也只是一个王,能分封的最高等级也只有公。

王的出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个是楚国,楚王被封为子爵,这是倒数第二的头衔。这与楚国的实际国力不成正比。因此,楚国后来就干脆称自己为王。周厉王时期,国君的封号被取消。然而,随着西周的灭亡,东周天子成为摆设,楚国就这么一直称王到了最后。

第二个是吴越。吴国和越国都远离中原。虽然他们长期自称为越王和吴王,但他们基本上仅限于自我认知。在中原的历史记载里,给他们记录的依然还是子爵。

第三个是徐州相王和五国相王等历史事件。战国时期,周天子已完全沦为摆设,周天子的分封制度也早已濒临崩溃。此外,剩下的附庸国都很强大。这时候很多诸侯就自立称王了。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相遇,互认为王。不久,齐国、楚国、魏国、燕国、赵国和韩国都同意互相称王,平等相待。公元前324年,秦惠文王在位时,秦国正式加冕为王。也就是说,被周朝国王封为诸侯的诸侯们摆脱了原来的制度,自己当上了王。再后来宋国也称王了,在这之后几乎所有的诸侯都是王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君主,比如我们熟悉的春秋五霸:齐恒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当然春秋五霸的版本较多,一直没有定论,这只是其中一个版本。这些君主有的称为“公”,有的又称为“王”,这是为什么呢?

       这要从周朝说起,春秋战国的各国起初都是周朝的诸侯国,因此这些诸侯国君主称号都是周王朝封赏的,周王朝给各诸侯封号有公、候、伯、子、男这五个等级,像卫国、宋国是公等,齐国、晋国是候等,秦国、郑国是伯等,楚国是子等。因此宋襄公确实可以称为公,而晋文公、秦穆公在历史书上的记载其实并不是公,一般记载的是晋侯、秦伯,当时的称呼也是这个,比如应该听过的一句话: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这里对晋国和秦国的君主的描述才是当时正确的称呼。而后人所称的晋文公、秦穆公这些都是谥号,是后人对其生前的评价给予的尊称。

      此外我们后世对君主“皇”的称呼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最大的君主都只称为“王”,春秋战国时期,齐、晋、秦、楚这些都只是诸侯国,当时能被称为“王”的只有周朝的君主,像周武王、周幽王等。楚国当时只是子等诸侯,爵位等级属于五个等级的倒数第二位,但楚国实力强劲,不愿屈居于子等爵位,曾向周王申请提高其爵位等级但被拒绝,一怒之下直接称王,有与周朝平起平坐之意,但这被视为僭越,周朝号召其他诸侯国一起对楚国施压,楚国无奈之下去掉王号,之后周朝逐渐没落,楚国再次称王,周朝也无力钳制,因此直至楚国灭亡,其君主一直被称为王。此外还有吴国、越国等远离中原地区,也早早自立为王了。

      战国后期分封制度趋于崩溃周天子已经沦为摆设,各诸侯国实力增强,多国约定一起称王,因此战国后期各国君主基本都称为王了,比如秦惠文王、魏惠王 、齐威王。

      因此公来自周朝的封号,王来自于各自的称霸。

第2个回答  2019-10-25
春秋战国时期,实行的是诸侯国分封制。诸侯国势力不大,不能自称为王,所以称为公,实力强大的周天子才自称为王。
第3个回答  2019-10-24
周武王伐纣胜利后,分封功臣,按照功劳大小给于不同的封地和爵位,有公候伯子男五等,只有天子称王。后来周天子实力越来越小,许多诸侯僭越称王,秦王统一后觉得王太多了,不能代表天子的尊贵,所以称皇帝。
第4个回答  2019-10-25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些叫法都是按照等级来排的,等级高的叫王,等级相对较低的叫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