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一项主要常规工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是广大一线教师需求不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依据专家的教学理论,结合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针对老师们平时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首先,我们在思想上明确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依据专家理论,我们按照以下的思路与大家交流:
一、明确要去哪里——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一堂好课犹如一段美好的旅程,老师是向导,学生是旅伴,教材是载体,教学目标就是我们要到达的驿站,是我们要去的地方。用马杰的话说,“假如你对要去的目的地不清楚的话,那么你很可能会抵达另一个地点,而不知道自己走错了目的地。”因此,教学目标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那么怎样确定的教学目标呢?
1. 依据课标、教材——把握方向
课程标准是开展教学活动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全面理解课标的内涵,准确把握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确定教学目标,一是要了解课程标准各年段目标,二是明白所在单元教学目标,三是清楚本节课教学目标。
例如,课标对第一学段学生口语交际的要求有以下五点: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课程目标的范围涉及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所以不论是城市教师还是农村的教师,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我觉得每个人手头都应该有一份语文课程标准,随时翻看,经常学习研究。建议老师们在每个新学期开始教学前,将本学段的课程目标工工整整地抄写在自己备课本的首页,这样,设计某一课的教学时,心中对本学科、本学段、本单元、本节课的课标要求都很清楚,教学就能做到目标明晰,方向正确。
新教育课题实验者提倡,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教学目标分细化为层次井然的三类:
A类: 基础性目标,即核心的基础知识,必须掌握和解决的障碍性知识。比如,语文课每课的字词,要求背诵的段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B类: 教学核心目标,即本节课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为解决某类问题而开发的方法,与知识一样,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
C类: 附属性目标。一般而言,思想情感与价值观或由本课知识所延伸出来的知识等属于附属性目标。(课件9)
这一细化后的教学目标,既是为了突出B类核心教学目标,又是为了把与文本及教学过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及思想情感类的A、C目标,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由此可以看出,B类教学目标是课堂上要凸显的核心教学目标,是重中之重,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花大力气,用足时间,确保完成的目标。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与运用教师参考用书上的教学目标呢?教参是一线教师教学时很重要的一个工具,应该把教学用书上的教学目标作为自己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向,并且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作出适当的调整。很多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在多数情况是不加思考地照搬教参中设定的教学目标。老师们可以细想一下教参确定的目标,大多数除了基础知识目标外,更多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就说教参上的目标大多关注了文本的阅读价值,不能明显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王荣生教授所制定的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中有这样一条是:“所教的应该是‘语文’的东西。”这里所说的语文的东西是指要体现语文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这就在提醒我们,语文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要有更为具体的核心的语文教学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
2. 了解学生——明确起点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对于一个教学内容,关键要考虑学生在什么起点上学习,如何学习,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兴趣点,认识的盲点难点等在哪里,要考虑知识以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习惯等养成。教学要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教学目标之间搭梯子,不管要搭多少梯子,要搭多高,梯子的起点始终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教师心中无学生或不了解学生,很难设计出一节好课来。
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侧重点,需要教师对一篇课文的特点作深入的理解,对一组教材作周密的思考,就一篇课文教学而言,应清楚让学生经过怎样的学习过程,运用哪些学习方法来学习,最终弄清楚让学生理解、感悟什么(思想内容),学习领悟什么(表达方法),掌握、运用什么(学习方法、习惯)。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反复琢磨的基础上来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二、明晰如何去那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既包括教师对现成教材的沿用,又包括教师对教材的“重构”——加工、处理、改变以及增删、更换。合适的教学内容建立在良好的学科知识,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学习状态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蕴含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设计一课,除了熟悉课标要求之外,还要围绕本课教学目标,以教材为抓手,优化教学内容,并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
(一) 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找到抓手
研读教材,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之本。研读什么呢?研读文章主题思想,表达结构及重点字词句意思。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是教学中“教什么”的抓手,也是教师用好教材恰当选择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进行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呢?
第一:恰当运用单元主题和阅读提示
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就一课教一课,就一节教一节,往往忽视了教材在编排上突出的特点———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以“导读”的形式点明每一个单元的学习主题,并且在每一篇略读课文的前面也都有相关的阅读提示。
单元导语部分既点明了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又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单元训练重点,既便于老师整体把握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又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做到教学单篇课文与单元主题相联系,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联系,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与教师课上指导(交流展示单元主题内容)相联系。
所以,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要明确单元主题,同时要解读单元导语,明确导语的指向,需要将导语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来引读。基于这一点,我们提倡,在教学单元新课前要利用单元导语进行“单元导读”教学设计。“单元导读”设计其实就是对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的预习指导,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本单元的主题内容。第二,可以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心理,对课文先整体把握,引发阅读期待,为单课学习做准备。第三,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本单元的学习资料,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第二:有效利用课后思考练习题
课后思考练习题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它直接体现了编者意图,反映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有助于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和把握。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将每一道课后思考练习题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课后思考练习题分为练习题和思考题。在教学实践中,完成得比较好的练习题有两类:一类为朗读理解课文,一类为词语类,所谓完成得比较好,是指这些练习题基本能在课堂内完成;能完成的练习题为背诵课文以及造句等,所谓能完成,是指受到了老师的重视,但往往不能在课内完成,而是借用课余时间完成;被忽视的练习题有“复述课文、与文本相连的习作训练”,这种忽视在教学中一是体现为草草过场,二是体现为完全放弃,而恰恰是这类练习题在明确地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告诉我们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的习作训练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不重视课后思考题,往往表现在舍弃教材精彩的课后问题不用,而用一些零零碎碎地问题来设计教学,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太好。这一现象应当引起重视。
第三: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
直面文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文本细读。我们不少老师在平时备课时,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参。看教参是怎样分析教材,怎样确定目标,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然后还会去查有哪些老师上过这一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最后才匆匆地去看教材,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就很难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也就没有自己对文本的独创见解。教师直面文本,进行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首先要把教材当成一个“文质兼美”的读本,静心沉入文本,入境体悟,与文中人物、与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其次是在反复阅读和品味中,对文本的精彩语段、重点词句甚至是细小的标点细细咀嚼,并通过深入思考,读出每个空白处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旨,品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的情味理趣,获取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再次是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不局限于文本阅读,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获取更多信息,在广阔的背景资料中进行深层的思考与钻研,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宽度。所以说研读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个性对话的过程。要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教师之心与编者对话,思考编者的编写意图;以儿童之心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努力做到教者、作者、编者、学者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铺路搭桥
如果说教学目标给我们指明了要去目的地的方向,教学内容可以看作是我们要去目的地的具体路线,那么,教学方法就是我们在这条路线上要乘坐的交通工具。当然,路线的选择应当优先于工具的选择,否则工具再先进,也可能会南辕北辙。所以,方向正确,路线清楚具体,要到达目的地,这就要涉及到我们选用哪个交通工具,也就是说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文本的价值取向和教学价值,在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中已经详细阐述了。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老师们大都注重了学生读书的指导,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默读、指导读和自由读来理解课文,训练语感,但语言文字训练相对较少,对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和结构形式研读更少,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收获,也就是说对文本教学价值(语言因素)的发掘和运用不够好。因此,教学时我们除了完成课后设计的语言文字练习之外,还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基本保障
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有效实施教学的基本保障。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能犀利而敏捷地抓住文章的核心,理清文章的脉络,挖出文章中常人难以捕捉到的信息。这类教师的教学设计常常会使人眼前一亮,会使人钦佩其敏锐的视角与思维的深度。而有的教师则人云亦云,做了教学参考书的代言人,更有甚者自身的语文功底不过关,对教学内容理解有误,误人子弟也就在所难免了。所以有人说,课程改革推到一定程度,教师的专业水准就成了“瓶颈”。教材做得再漂亮,环境再宽松,教师建造的“高速公路”不合格,课堂的车子还是跑不起来。所以一线教师要真正做到合理地把握教材和有效地实施教学,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有自省的能力,能发现自己的优点所在、问题所在,并找到突破口,一点一点地改进,针对每天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要有自省能力和有针对性的学习);要坚持读书,读初高中语文教材,读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作品等本体性知识方面的书,读教育心理学、教育理论专著等专业知识方面的书,扎实自己的文学功底,同时,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哲学、影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深入浅出地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读本体性和专业性方面的书);要始终以一种研究和探索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把不断学习与同伴互助结合起来,并通过有效的“集体备课”的方式进行校本教研,利用集体的智慧弥补专业知识上的缺陷(倾情投入和同伴互助)。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专业提升,才能真正经营好自己的教师人生。
三、判断是否到达那里(正确评价教学效果)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精心设计的一节课到底怎么样呢?需要到课堂上去检验,需要用课堂评价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许多成功的课例,都是在反复的试讲中,在不断修改完善中得到大家认可的。因为有了“公开”课这面镜子,你才知道怎样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自己的平常课也会因此越上越好。很多公开课上的优秀也成就了日常教学的优秀。所以,建议老师们要有两个意识:一是要有“即便没人听课,也要让自己仿佛站在公开课的讲台上,让自己教室的门永远向别人敞开”的意识;二是应该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教学反思意识,要养成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的习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当然,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可能经常进行这样的二度设计,没有时间,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但是我们可以在课后做批注式的标记修改,简单理出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以备下次教学设计借鉴再用。如果我们是兼任平行班的教学,或是要进行公开示范教学,上面的做法,即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有助于个人专业成长。
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人这样形容教学设计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鱼,即教给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能力;第二境界:授之以渔,即教给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第三境界:悟其渔识,即能够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新的思想。因此,教学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更要悟其渔识,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创新人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