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异同

如题所述

一、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相同之处在于:

都强调了教育要创新。

杜威: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二、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

1、针对性不同。

杜威:教育理论的重心分为儿童,活动以及经验三部分。

陶行知:他的教育理论重心在农村教育。

2、提出的背景不同。

杜威:自工业革命后,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陶行知:结合当时中国乡村教育的国情。



扩展资料:

杜威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1、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

2、教育无目的论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

3、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 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

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4、教学论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5、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杜威思想教育

百度百科-陶行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4
杜威代表的是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西欧“进步教育”一起反对传统教育,成为一个新的教育流派。他们主张以儿童中心代替教师中心,以活动课程代替分科教学,批判传统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顾学生兴趣和需要等问题,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善体系,成为“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陶行知则提出“通过四通八达的教育,建立四通八达的民主社会”“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提出的理论是相反的。
约翰·杜威(John.Dewey)是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创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因此他被誉称为“实用主义巨人”。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915年,他24岁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修教育行政,杜威是他的指导教授。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得意门生,全面学习了杜威教育思想。回国后,他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开展了平民教育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创立了以生活教育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论。本文通过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进一步分析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凸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推动学陶师陶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一、学校与社会
对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杜威的观点有两方面:一是从学校组织形式看,他认为学校应该成为小型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各类的作业进行活动。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把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二是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杜威认为,学校教育社会功能,首先是改良调节功能。他指出,学校教育是社会进步的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教育是达到分享社会意识的过程中的一种调节作用,而以这种社会意识为基础的个人活动的适应是社会改造的唯一可靠的方法;其次,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延续功能,即学校教育是社会生活延续工具。通过教育,可以把老一辈的行为、思想和感情的习惯传给新一代;再次学校教育的协调功能,即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使个人成为“社会的一员”,以维护“一个民主的和进步的社会,”确保社会变动而不致带来混乱的思想习惯;最后学校教育的培养功能,培养个人与别人共同生活和合作的共事的能力。杜威从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现状出发,分析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其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想。
陶行知对杜威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翻半个跟头”,提出“社会即学校”,他指的学校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专门学校;其二是指人民大众生活场所。陶行知对“社会即学校”的定义是为了从当时中国国情出发,寻找普及大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切实可行的道路。陶行知认为,学校的组织形式应该是:(1)联系社会生活的学校。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形成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2)改造社会的中心。陶行知所提出的“四个一百万”的口号,其中就有“创设一百万所学校去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就是其意。陶行知又从拯救中国人民民族出发阐述了学校教育的功能。他认为:①学校教育是一种武器,是民族、人民解放的武器,是动员民众最可靠、最有效的武器。他强调用教育点着中华民族生命的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明;②学校教育要提高民族素质,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去;③学校教育要使中国实现民主和富强,“教人创造富有的社会,不创造富有的个人”。陶行知为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他一生辛苦,亲自创办了安徽公学、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岩洞学校等等,探索学校教育和社会联系的规律的和途径,构建了人民大众所欢迎的教育体系,充分体现了陶行知爱国进步、科学、民主的思想。
二、教育与生活
杜威站在自然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他对教育与生活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生活离不开教育。他主张,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二是生长是生活的特征,而教育就是生长。所谓生长,就是指向未来的发展过程。教育的历史就是生长过程。三是教育是对生活的改造。这种改造,不仅是对个人,而且也是对整个社会而言。它是一个连续不断改造的过程。
陶行知在教育与生活的问题上又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又“翻了半个跟头”,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把生活和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建立在人民大众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基础之上,并服务于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平等和解放,其内含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有三层意思:①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源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②教育又促进生活之变化。他强调,只有“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才算得上是促进生活之变化的教育;③教育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生活无时不变,教育也随之发展,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克服了长期以来教育脱离人民大众,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把教育与生活真正熔为一炉,促进教育改造生活,改造自然和社会,实现富民强国。
三、教育与学生
杜威认为,学校教育必须简化和整理所要儿童发展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儿童任其自然可能的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环境,促进儿童发展。为了促进发展,他强调:(1)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把重心转移,“儿童变成了太阳”,一切教育组织策施,都围绕他们运行。(2)教育过程要能唤起儿童的思维。他认为思维就是有机体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学校应该提供可以引起儿童思维的经验的情境。
陶行知在教育与学生问题的论述上,根据中国国情有了创新。陶行知也认为教育要促进学生发展,但这发展必须处理好三层关系:①群体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陶行知认为教育不仅要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而且教育应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必须通过教育提高民族和国民的整体素质;②全面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陶行知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贯穿于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他反复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而且他对每一方面的发展都一一作了深刻的阐述。但是他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又竭力主张要发现有特殊才干的幼苗,立即给他以适当肥料、水分、阳光,使他欣欣向荣,“不致枯萎”。③近期发展和终生发展。陶行知不仅重视儿童的近期发展,而且重视儿童的终生发展。他强调要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这样,“个人就能终生进步发展”。在如何促进儿童发展的措施上,陶行知又发展了杜威的思想。(1)从儿童为中心到“六大解放”。陶行知认为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因此,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2)从思维到创造。陶行知认为在教育中不仅要启迪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创造,解放儿童创造力,“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使人人都能创造。
四、教育与知识
杜威认为知识就是经验,而经验就是人与自然所创造的环境的“交涉”。我们从杜威的著作中不难看出杜威十分强调学生的直接知识的获得。主要表现:(1)倡导“从做中学”,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静听”的模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2)确立新的课程观。杜威认为学校的课程计划必须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教材上的迫切问题是在儿童当前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课程教材必须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且随知识的发展而发展。
陶行知在教育与知识问题上发展了杜威的思想。首先,他并不是照搬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思想,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强调教育要与生活实践结合,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把教、学、做一体化,“一面做,一面学,一面教”,充分体现了教学法与生活法的合一。其次,陶行知对课程教材的建设上不仅强调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贴紧学生的直接经验,而且他从培养合格的民主人才出发,对构建具有中国国情的课程和教材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他认为课程建设要顾及全体人民接受民主教育,使他们了解贫富不均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拿出一切力量来争取胜利;富国之路是科学的教育、科学的生产、科学的劳动。同时,课程建设要留心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能得到特别的训练和培养。教材选编要以社会和学生生活为中心,做到从丰富中求精华,从生活中求活的教材。
五、教师与学生
对教师与学生这问题。杜威的观点有这三点:(1)必须站在儿童立场上,以儿童为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坚决克服传统学校来自教师的刺激和抑制过多的现象。(2)教师不应该采取对儿童予以放任的态度,“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3)教育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真正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陶行知对这问题的论述比杜威又有新的发展。他认为,教师是生活改造、社会改造的引导者,起着教人化人作用,他“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操着民族的人类的命运”。因此,教师必须做到:①树立“人民第一,一切为人民”、“天下为公、文化为公”,“虚心学习、集思广益”,“平等待人、共同长进”等民主作风,真正做民主教育的教师;既要“跟民众学习”,又要“跟小孩子学习”,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促进社会进步;②学会“宽容”,“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与学生共甘苦,做民众之公仆;③教师与学生共创造,教师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教师,学生教师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师生双方共同向创造生活迈进。
综上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三点结论:(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在世界范围产生广泛而影响深刻的西方教育思想。我们通过分析,初步可以发现杜威以教育家所特有的洞察力和哲人的智慧,根据美国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批判了以课堂、书本、教师三中心为主体的传统教育思想,提出了教育要合乎社会生活等许多积极的主张,探索了西方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实现了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杜威的对教育的许多论述,现在看来,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借鉴作用。因此,我们有目的地学习杜威教育思想,对推动当前素质教育的深化是十分裨益的。(2)陶行知先生为了探索中国人民教育事业,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在全面学习把握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扬弃。陶行知吸收了杜威教育思想的精华,发展和超越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因此,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最佳融合,它既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又具有民族性和现实性。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简明、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当时社会与教育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理想。陶行知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开展学陶师陶,充分发挥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3)陶行知曾说过,他的教育思想“决不应该看作完成的东西”,不管是学习杜威教育思想,还是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不能孤立静止地学习,必须与时俱进地学习。我们必须从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现状出发,把历史的杜威和陶行知当代化,学习他们的观点思想和方法,解决当前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把杜威和陶行知教育思想中那些对当前教育改革有着重大指导意义的理论资源凸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6
约翰·杜威(John.Dewey)是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创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因此他被誉称为“实用主义巨人”。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915年,他24岁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修教育行政,杜威是他的指导教授。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得意门生,全面学习了杜威教育思想。回国后,他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开展了平民教育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创立了以“生活教育”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论。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对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一、 教育与生活
从“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这两个教育观点中,人们能够发现杜威和陶行知都是很重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的。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包含了两层意思:(1)教育为社会生活之必需,杜威认为,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2)教育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如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说的:“社会不仅通过传达、通过传递而继续生产,而且可以公正地说,在传递中、在传达中生存。”“不但社会生活和传达是一件事,而且一切传达(因此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教育意义。”他所说的“传达”其实也就是“教育”,因此“教育即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①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更倾向于一种“大众教育”,在他眼里“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他认为要让民众在生活中接受教育。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从教育的角度来阐述生活,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或生活对教育的意义”。他的“生活即教育”有三层涵义:其一,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是生活便是教育;其二,生活决定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其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是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②。他认为“鸟笼毕竟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因此他主张扩大教育的范围,把鸟儿放到天空中去,而学校教育要把完整的社会生活向学生开放,与儿童的生活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总的来说,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很重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打破了传统教育所提倡的“教育自教育,社会自社会”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导致了学校与社会的脱节,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严重后果。即使在今天,二者的观点对我们所提倡的“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仍具有重大意义。
二、 学校与社会
 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他要求把学校办成和现有制度一样的环境,以便从中培养出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③。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把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呈现学生现在的社会生活。当然,学校也不是社会的简单移植和照搬,与普通的生活环境相比,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简化的、净化的、平衡的环境,使学生能够顺利成长。学校作为一个雏形的社会,不是与现实社会毫无关联而独立自存的,而是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杜威认为“学校里的生活必须与校外的生活连贯一气。这两方面须能自由地相互影响”校内生活若与校外生活不相关联,即使儿童在校内能了解社会并养成对社会的兴趣,也是不能适用于校外生活的。“学校既与社会隔离,于是学校里的知识不能实用于生活,因此也无益于品行”。
  “学校即社会”的概念就象从空中抓住一只活泼的小鸟把它关进鸟笼一样。它试图吸收社会的所有方面把其溶入一所小小的学校,因此,广泛地实行它是容易的,而“社会即学校”的概念与之相反,它寻求的是将学校的所有方面延伸到自然世界。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 教育与道德
在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道德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在1909年《教育中的道德原理》及以后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从美国社会和现代生活以及民主主义的观念出发,从反对狭隘的和说教式的道德观出发,探讨了新的时代的道德教育,强调了道德教育的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提出了“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主张通过学校生活、教材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进行道德教育。这是杜威的道德教育观。但从实质上来说,其道德教育原理是反映美国资本主义社会需要的。
杜威认为,道德培养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普遍的目的。他指出“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的教育。这种教育塑造一种性格,不但能从事社会所必需的特定的行为,而且对生长所必需的继续不断的重新适应感到兴趣”④。因此,在杜威荣华富贵为道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它的社会价值。杜威还认为,在道德教育中,应该把“道德观念”和“关于道德观念”区分开来。前者指能够影响和改进行为并使行为变得更好的观念,它是在参与合作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反之则是不道德的观念。后者指以语言文字的方式传授的观念,即直接的道德知识的传授;它是必要的,但与通过间接的道德教育所形成的全部道德品质相比较,在数量上相对是较少的,在影响上也是较弱的,且在道德上可能还是无关的或不道德的。
陶行知基于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和西方传统道德教育的深层次思考,把人的个性发展与实现社会化相结合看作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他批判旧的封建教育是“以天理压迫人欲”,使人变成工具,尽失独立人格,从而使人的才能、志向得不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而西方国家的德育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截然不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决定它片面突出了人的个性,将其变为社会的对立物和他人的对立物,形成以个性为本位的道德教育观。因此他又排除西方人本主义的不良因素的影响,明确提出了“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教育任务,并且认为实现人的社会化,不仅不与人的个性发展矛盾,而且“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所必需”⑤。
陶行知一方面批判继承了我国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吸收融化了西方现代德育的先进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德育理论与实践不断进行回眸和前瞻,创立起一种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德育思想理论。这是他贯穿于整个生活教育过程并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内容丰富,原则和方法独特,不仅在我国现代化教育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德育的改革与创新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 教育与儿童观
杜威认为,学校教育必须简化和整理所要儿童发展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儿童任其自然可能的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环境,促进儿童发展。为了促进发展,他强调:(1)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把重心转移,“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围绕着他们转动”⑥。(2)教育过程要能唤起儿童的思维。他认为思维就是有机体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学校应该提供可以引起儿童思维的经验的情境。杜威还提出要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并把他们看成教育的素材和出发点⑦。
陶行知不仅重视儿童的近期发展,而且重视儿童的终生发展。他强调要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这样,“个人就能终生进步发展”。在如何促进儿童发展的措施上,陶行知又发展了杜威的思想。(1)从儿童为中心到“六大解放”。陶行知认为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因此,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2)从思维到创造。陶行知认为在教育中不仅要启迪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创造,解放儿童创造力,“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使人人都能创造。

杜威的对教育的许多论述,现在看来,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借鉴作用。因此,我们有目的地学习杜威教育思想,对推动当前素质教育的深化是十分裨益的。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最佳融合,它既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又具有民族性和现实性。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简明、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当时社会与教育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理想。不管是学习杜威教育思想,还是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不能孤立静止地学习,必须与时俱进地学习。我们必须从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现状出发,把历史的杜威和陶行知当代化,学习他们的观点思想和方法,解决当前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把杜威和陶行知教育思想中那些对当前教育改革有着重大指导意义的理论资源凸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