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的单词有什么含义,华侨这一名字的由来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华人、华侨的称呼怎么来的?

“华侨”一词的由来

中国人民移居国外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不同的朝代,人们对这些移民的称谓也有所不同。

秦朝时期

从秦朝开始,陆续有中国人移居日本,到南北朝时期,移居日本的人数逐渐增加,从而日本称他们为秦人。



晋朝时期这一时期移居国外的人被称为汉人或侨人。《隋书·食货志》记载:“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

唐宋时期

由于唐宋经济文化的繁荣,对外贸易的扩大,“唐”成了东南海外诸国对中国的代称,移居国外的人多被居住国的人民称为“唐人”。而中国之物品也多挂上“唐”字,唐舶、唐服、唐衫、唐山、唐文、唐人街等等。


至于华侨聚居的地方,则是大名鼎鼎,举世皆知的“唐人街”了。

清朝时期

清代,这时有“汉人”、“闽粤人”、“中华人”等称呼,到清末以后,又有了“华民”、“华工”、“华商”、“华人”等称谓。



1878年

清驻美使臣陈兰彬在奏章中就把中国寓居国外的人称为“侨民”。“侨民”便成为一种专称。

1883年

郑观应在给李鸿章的奏章中使用了“华侨”一词。“华”与“侨”,就其单词的含义来说是非常明确的。“华”是中国的古称,“侨”是寄居、客居之意。从此,“华侨”一词成为寄居海外的中国人的一种专称。



“华人”一词的由来

“华人”一词有广义及狭义之分。



广义的"华人"指所有中华民族的人,包含中国境内各大小民族,以及这些民族在海外的后裔。所以广义的"华人"就是具有华夏民族血统的人,与国籍无关。



狭义的"华人"指拥有外国国籍的中国人(中国政府不允许其公民有双重国籍,所以"华人"不具有中国国籍),狭义的"华人"含义与"华侨"相对。

1909年以前,晚清政府虽没有制订国籍法,但实际上它是将在外国居住谋生的中国移民当作中国公民。



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大清国籍条例》和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国籍法》,都明确宣布实行血统主义的国籍原则,凡具有中华民族血统者,均具有中国国籍,所有具有中国血统的中国移民,即使已加入外国国籍,也都认为是中国公民。这实际上是承认华侨拥有双重国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