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天赋更重要还是努力更重要?

如题所述

1、王羲之与"墨池"。王羲之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他每天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笔.这样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像墨一般.于是人们把这口池塘叫作"墨池",也叫"洗砚池","洗笔池".  
    2、达·芬奇画蛋 (具体事件略)……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3、司马迁从42岁时开始写《史记》,到60岁完成,历时18年.如果把他20岁后收集史料,实地采访等工作加在一起,这部《史记》花费了他整整40年时间.  
    4、天才来自于勤奋.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他为了发明电灯,阅读了大量资料,光笔记就有四万多页.他试验过几千种物质,做了几万次实验,才发明电灯.
    5、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写字,用尽18缸水,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6、李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为了了解一些草药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剧烈的毒药,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 
    7、从前,有一个很穷的小孩,他五岁的时候突然跟爸爸说,我要写诗。于是,他爸爸连忙从别人家借来笔纸,让他写。不一会儿,这个小孩就写出来了,别人都夸他很有天赋。他爸爸就以信为真,就每天带孩子去拜访有名的诗人。逐渐,他的天赋不断消失。到了20岁,他完全没了这个天赋,变成了普通人。 “磨刀不误砍柴工”,没有勤奋,哪有劳动成果呢?就像做饭,不做饭就没的吃。人如果不勤奋,在世界上是无法活下去的。
    从上面的事例都可以看出,勤奋非常重要,这就和笨鸟先飞是一个意思,有的人虽然没有某事的天赋,但是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他依然可以优秀的完成这类事情。反之,如果对某事有天赋却不努力的话,他很有可能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一样,最后还是会被努力的乌龟所超过。因为有了天赋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勤奋比天赋更加重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9
虽然很多人都在吐槽国内的应试教育,包括国际社会对于这种现状也在吐槽,但是不得不说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中国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扎实的。比如数学方面,中国学生到国外留学之后,给外国教授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大多数数学很不错,普遍优于当地学生。所以,国内倒不是培养不出人才,只是难以留住人才,或者说难以人尽其用。

北大学霸的坎坷求学之路

张钺,一名95后男生,拥有惊人的数学天赋。热爱数学的他高中参加了全国数学奥利匹克竞赛,他以出色的实力稳定的发挥顺利获得了金牌。按照往年的情况,他应该会被保送北大或者清华。然而不巧的是,他那一年这项保送政策取消了。但是这仍然不能阻止学霸的求学之路。于是对北大数院情有独钟的他便参加了北大的秋令营。我们常说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而张钺便如金子一般。在北大的秋令营中张钺再次凭借着过人的实力顺利拿下第一名。而这个第一名便为他今后的高考录取提供了便利。

随后张钺参加高考,发挥也还不错,高考成绩是一个特别吉祥的数字,666分,再加上之前已经得到了北京大学的降分录取政策,于是他便顺利北大数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录取。要知道数院可是“四大疯人院”之首啊,能够在数院求学的学子几乎都是各自省市的佼佼者,而且数学成绩尤其突出。张钺身处优秀人群中央却依然散发着不一样的光芒。

大学本科四年国家奖学金拿了两次,参加各种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都没有空手而归,不是金牌就是银牌,他似乎在哪儿都是最耀眼的那一个。凭借着过人的表现,他还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标兵”,可谓是三好学生中的三好学生。

留学美国,2年读完博士

然而张钺的过人之处还不仅于此。大学本科毕业后,张钺选择前往美国留学深造,因为他杰出的履历,本科毕业前他便收到了来自世界顶尖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OFFER。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多厉害?这样给大家解释吧,他是一所培养了一百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校。由此可见这所学校对于新生的筛选有多严格。但是张钺还是顺利地得到了伯克利分校的青睐。

到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之后,张钺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超于常人的努力,他再一次刷新了别人对他的认知,仅用了2年时间,就读完了需要5年才能学完的课程,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确实已经达到了博士毕业的条件。于是他就这样在别人羡慕的目光中仅用了2年博士毕业了!

为美国效力

博士毕业后,张钺没有选择回国发展,而是选择留在美国,因为美国当地企业为他开出了年薪6位数美金的薪资,换算成人民币年薪过百万吧。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虽然感到有些无奈,但是又无法干预别人自己的选择。

站在我们的角度,大家都希望他能回国发展,为国效力。但是站在他的角度,在高薪面前,他似乎又不好拒绝。除非国内也能提供同等级别的薪资待遇,同样广阔的发展平台。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后需要不断改善的一个点。

看着张钺取得的成就,看着他获得的百万薪资,不难想象现在这个社会对于数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很多高科技的突破都需要数学,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都离不开数学的支撑。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学子能够拥有和张钺一样优异的数学成绩。至于今后毕业后的就业选择,如果你是张钺,你会怎么选?
第2个回答  2020-09-29

天赋是需要的,但是如果不经过后天的努力,但有天赋就会觉得力不从心,天赋与努力都重要。天赋好的加上努力是学霸,天赋好的不努力是学渣,天赋不好又不努力那就是“笨蛋”了

天赋不好而很努力的会是怎样,下面听我慢慢分析:

1.天赋不好而很努力的,应分两种:

一是得法,虽然天赋不好,但抓住要点,上课时,集中精力听讲,能记住要点,做作业认真仔细,能“细嚼慢咽”;考试后,有“错题集”,不会重复对的,躲避错的,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到错的上;抓住基础,在数学上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发现有的孩子能把“大九九”记得滚瓜烂熟,不但能提高计算速度,还找到了平方及开方的窍门。如语文能了解家长里短的事物,能知家人的所思所想,写作文“接地气”。

能肯钻研,能把事物之间的规律联系起来,把碎片化的东西形成整体,系统化的看问题,能做到无中生有。所以,这种人虽然不是学霸,但也很优秀,情商更高,抗压能力更强,发展的路上走的更远。

二是不得法,很努力就是不得法,拼命的做作业,连上厕所的时间也不放过,吃饭睡觉都在琢磨学习,但上课精力不足,记不住要点,靠死记硬背过日子,没有“错题集”,光捡容易的,做错的不愿意或没能力改,每次考试只会做“老熟套子”,变变样就不会做了,经常是在“及格”左右徘徊。



2.学霸,这种人学习是轻松加愉快,没有学习压力,处处高人一等,知识面广,一点就透,一说就明白,但这种人一般是智商很高,情商偏低,但有的注重动手,爱钻研奇巧事,情商也挺高。

3.学渣,天赋好,一学就会,就是不努力,不走正道,爱走偏门,爱讲歪理,爱打抱不平,拉帮结伙,对学霸不服,对优秀的人看不起,对“笨蛋”当“枪”使,是班级的一“害”,老师眼里的“刺头”。转化的难点。

综上所述,可以对号入座,对自己做好定位,老师应把重点放到天赋差,很努力的人身上,家长应配合老师,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学渣”的老师应“降伏”他,非常之人用非常之法,多用激将法,作为家长配合老师,多讲老师的“好处”,让他信赖老师,佩服老师,让他做老师的“朋友”;对“笨蛋”的学生,老师及家长,不求他学习成绩多好,只要有正常人的思维,培养正常人的“三观”就行了,能靠动手能力混上“饭吃”就行了,不过这是及少数,有的人小时不开窍,大了,明白事理了,有的“混”的更不错,虽然学习不好,但做其它的事情非常出色。总之,不要把“好人”宠上天,把“坏人”打入冷宫,“世界上本身没有垃圾,是因为把资源放错了地方”,无论家长及老师,让资源更“资源”,让“垃圾”要变成资源。

第3个回答  2020-09-29

读博,天赋不够努力凑。

除开天赋和努力,兴趣才应该是读博的最重要原因。

读博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总是充满了惊喜,甚至经常会体会到枯燥以及经历失败,如果你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内在的驱动力,无法保证在科研的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读博是一种选择,要守住一颗平常心,恰当的定位自己对待挫败的时候,要把眼界放长远,以积淀知识的心态去学习,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去科研,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变得越来越好。

研究方向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方向一眼就能看到头,再努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而有的的方向一眼看去就知道会有好的研究前景,能在学术上大展宏图,只要付出超越常人的努力,就能取得辉煌的成果。

第4个回答  2020-09-29
努力更重要,要相信10000小时定律。
对于已经读到博士的人来说至少,你和与你一起读博的人智商是差不多的,并且都不低,如果是本科毕业直接读博那么本科成绩肯定靠前。如果是硕士后读博,都读完硕士了,说自己天赋不行恐怕是借口。读了硕士,至少对科研有所了解了,指导科研怎么回事了,知道自己的领域是干啥的了。
一般来说,在博一博二这两年,如果你能做到在工作日经常读读自己研究领域的top期刊文章,包括经典文章,最新文章等,并且适时思考,形成了对这个领域的认知框架,知道这个领域的研究主线,研究支线,有哪些经典文章,主流研究方法,文章写作套路等,这时你的认知会有质的飞跃。在其他没有做到这一点的人看来这就是一种天赋。
不过,以我看到的情况来看,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客观原因上,导师如果经常派杂活,做些与科研完全无关的事,这非常耽误时间。一开始以为是为科研努力,后来才知道只是打杂,耽误科研。对科研的热情就在这些杂事中消耗殆尽。主观原因上,现在的许多博士生陷入了一种焦虑,工作的同学都买房了,结婚了,月薪数万,自己每个月补贴几千,为科研进展不顺发愁,为毕业后不知道做什么焦虑,这就导致一些人的心不静,难以沉下心来读文章写文章。做科研需要座冷板凳,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效率会很低,进而怀疑自己天赋不高。
此外,导师给不给力也是个重要因素,包括导师愿不愿意指导,水平怎么样,有没有国外高水平的合作者,课题有没有前景。这些因素,一旦选定导师后,是没法改变的。如果因为这些原因就觉得不读了,这和赌博无异。把自己的前途系于导师一人身上不是一种对自己负责任的行为。导师,是自己做科研的众多资源之一,如果你觉得导师不行,你完全可以请教其他老师。比如,导师对学科研究方法掌握有限,你可以请教掌握比较好的其他老师。导师疏于指导方向,你可以自己多读你这个研究问题上的经典文章与最新文章,如果你方向还没确定,可以看看导师是做什么方向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