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拍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中有哪些教育失败的例子?

如题所述

最近,很多人被央视推出的一部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镜子》深深震撼,大多数人都是带着沉痛的心情看完全集的。

第一个教育失败的例子

第一个少年,是家明,16岁,准备上高一,辍学1个月。沉迷网络,想做一名流浪歌手。

家明父亲,私企管理人员,大学本科。采访中,爸爸提到自己艰苦奋斗的感慨:读大学前后,没有喝过一杯牛奶,没有穿过一双皮鞋,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日子过得很苦。但一直在心里告诉自己,只要自己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爸爸最想把自己奋斗和坚持得到的人生信条,传递给孩子。而当家明提出想去做流浪歌手、背包客时,爸爸坚持要把孩子“纠正”过来。认为学习才是唯一出路。

第二个教育失败的例子

第二个少年,是张钊,18岁,高三,早恋,辍学4个月,把父母赶出家门。

张钊父亲,国企职工,大专。

在跟父母发生冲突的过程中,张钊多次想要自杀,跳楼。

面对记者时,张钊是这么说的:

“他们(指父母)平时就说,什么事儿你让他干吧,他不敢干。其实他只要每一次说这句话,就是说,‘你跳下去,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他说,“我不上学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交了个女朋友,也不是像他们说的,我适应不了学校的高压力,我只是把所有的情绪全释放出来了。”

但张钊的父亲却不愿意相信儿子的这番理由,“张钊从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原先都挺好的。自从早恋被发现之后,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开了。”

在张钊的记忆中,爸爸笑的时候很少,“他跟我妈在一起的时候,除了吵架就是吵架,跟我在一起的时候,除了看电视就是看电视。”

第三个教育失败的例子

第三个少年,是泽清,14岁,初二学生,辍学2个月。

泽清母亲,医务工作者,大学本科。泽清父亲,事业单位职工,大学本科。泽清外公和外婆,都是 湖北大学退休教授。诚如纪录片专门说明——他的家族是在社会上有相当成就的。

但泽清父母的夫妻关系不是很和睦,他们经常跟泽清说家里没钱、很穷,泽清如果不上学,就赚不到钱,试图激励泽清好好学习。

第四个失败的例子:

第四个家庭,主人公是厦阳,25岁,船厂工人,失业。呆在家里不上班,不谈女友,长时间上网,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厦阳的爸爸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妈妈做保姆。爸爸爱孩子的方式,就是在孩子小时候就外出打工挣钱,给孩子更好的条件。

厦阳的爸爸提出了一个困惑:“我是农村的,为了挣钱不得已离开孩子,让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但那几个家长,他们都有单位、有职称,我如果有这些条件,孩子应该会被教育的很好,但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的孩子也变成这个样子?”

相信每一位看过这部纪录片的观众都会和我有一样的想法,这些情况不一的“问题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家庭教育模式有待改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