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与行政区划

如题所述

一、建置沿革

据史书记载,秦代牧居在这里的部落是由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迁来的塞种人。公元前60年,西汉时期,这里属西域都护府管辖。此后,历代中央政府在此设行政管理机构。

清朝前期、中期,本地区都是蒙古各部的封地,归属于清朝委派的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岘一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节制,实行的是军府制度,即由历朝沿袭下来的大体相同的治理边塞的军政制度,主要职责是边防军务、兼管屯垦。

辛亥革命后,阿尔泰改设办事长官,直隶中央。1919年改设置阿山道,阿尔泰正式归并新疆。

1949年12月改称阿山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改称为阿勒泰专区,隶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1979年称阿勒泰地区行政公署至今。

阿勒泰地区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北部,阿尔泰山南麓。位于东经85°31′57"~ 91°01′15",北纬45°00′00"~49°10′45"之间。东西长402千米,南北宽464千米,国土面积11.797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疆总面积的7.10%。南部和昌吉回族自治州接界,西南部与塔城地区相连,西部和北部分别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接壤,东部与蒙古毗邻,边境线长1197千米。

二、行政区划与人口

阿勒泰地区下辖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哈巴河县、吉不乃县、福海县、富蕴县、青河县1市6县,共41个乡,13个镇,3个国营农牧场(表5-2)。境内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10个团场,自治区驻阿单位和驻阿部队。2010年全地区人口密度仅5.10人/平方千米,呈现地广人稀的特点。中共阿勒泰地委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行政公署驻阿勒泰市。阿勒泰市区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670千米。

表5-2 2010年新疆阿勒泰地区各区县情况

资料来源:阿勒泰地区统计局,《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年鉴》(2011)。

阿勒泰地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区,由哈萨克、汉、回、维吾尔、蒙古等36个民族构成。截至2011年底,阿勒泰地区总人口66.8891万人(其中:兵团农十师人口63035人),相比上年增长 1.01%,其中:非农业人口 332299人,占总人口的49.68%,农业人口336592人,占总人口的50.32%;男性人口338135 人,女性人口330756 人,性别比为102.23;汉族人口275587人,占总人口的41.20%,少数民族人口393304人,占总人口的58.80%;在总人口中,哈萨克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1.67%。

2011年出生人口9278人,出生率14.04‰;死亡人口2856人,死亡率4.32‰;人口自然增长率9.72‰。

阿勒泰地区的区位地缘优势明显。地区所辖6县1市均为边境县(市),国家已批准开放4个一类口岸,即对蒙古的塔克什肯口岸(青河县)和红山嘴口岸(阿勒泰市),对哈萨克斯坦国的吉木乃口岸(吉木乃县)和阿黑吐别克口岸(哈巴河县)。阿勒泰还是我国西北唯一与俄罗斯接壤的地区,是西部地区建立直接对俄开放口岸的必经之地,具有开拓中亚、西亚和独联体国际市场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10个团场在阿勒泰地区境内,农十师的师部位于2011年12月28日成立的北屯市,该市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新疆新建的第4座城市,也是一座年轻的兵团城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