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坛最突出的建筑特点是什么?

如题所述

在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源远流长。因此,作为祭祀地祗场所的地坛建筑,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以象征大地的正方形为几何母题而重复运用。从地坛平面的构成到墙圈、拜台的建造,一系列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反复出现,与天坛以象征苍天的圆形为母题而不断重复的情形构成了鲜明对照。

这些重复的方形,不仅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而且还创造了构图上平稳、协调、安定的建筑形象,而这又与大地平实的本色十分一致。

按照古代天阳地阴的说法,方泽坛坛面的石块均为阴数,即双数:中心是36块较大的方石,纵横各6块;围绕着中心点,上台砌有8圈石块,最内者36块,最外者92块,每圈递增8块;下台同样砌有8圈石块,最内者200块,最外者156块,亦是每圈递增8块;上层共有548个石块,下层共有1024块,两层平台用8级台阶相连。凡此种种,皆是"地方"学说的象征。

方泽坛建筑艺术又一突出成就体现在空间节奏的完美处理上。它方形平面向心式的重复构图,使位于中心的那座体量不高不低的方形祭台显得异常雄伟,这种非凡的气魄,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去掉周围建筑物上一切多余的部分,使其尽可能地以最简单、最精练的形式出现,从而形成了一个高度净化的环境;

其次则是巧妙的空间结构处理手法:两层坛墙被有意垒砌成不同的高度,外层墙封顶下为1.7米,内墙则只有0.9米,外层比内层高出了将近一倍;外门高2.9米,内门高2.5米。

两层平台的高度虽然相近,但台阶的高度却不同,上层台宽3.2米,下层台宽3.8米。这种加大远景、缩小近景尺寸的手法,大大加强了透视深远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安排还营造了祭拜者的一种特殊心理节奏。当人沿着神道向祭坛走去时,越向前走,建筑就越是矮小,而祭拜者本人就越是显得高大。当人最终登上祭坛时,自然会有一种凌空抚云和俯瞰尘世之感了。

除了视觉上促使人产生节奏感之外,还十分重视人的触觉,特别是脚的感觉。我国建筑历来重视地面的铺作和道路、台阶的距离远近曲直,目的就是要创造出一种特定的意境或气氛。

方泽坛的空间和距离,从一门到二门,二门到台阶前都是32步左右,两层平台都是8级台阶,上二层平台又是32步左右。

这种人在行进间持续时间相同的重复,自然而然地使脚的触觉转化成心理上的节奏,舒畅的平步青云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如果说帝王祭天是为了表现自己是天之元子,是受命于天的话,那么,他们在祭地之时,所要强调的是自己君临大地和统治万民的法统。

因此,天坛建筑以突出天的至高无上为主,祭天者被放到了从属地位,而地坛建筑则不然。它虽然也要表现大地的平旷与辽阔,但更要突出作为大地主人的君王的威严,要唤起帝王统治万民的神圣感和自豪感。所以,营建地坛的古代建筑师们才煞费苦心地做了这样构思与设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