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

如题所述

理解:君子应该有三点敬畏:敬畏上天的意志(自然规律),敬畏德高的王公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论。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季氏篇》

原文节选: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白话译文:

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扩展资料:

赏析:

所谓畏就是敬畏,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天命是超人间的主宰者,以现代的观点来看即为万事万物均需遵循的自然规律,是人生的最后的决定者,远远高出大人、圣人之言之于人生的威严。

大人与圣人之言属于现实世界,大人的威严在于权力,圣人的威严在于道德,是善的化身。其中“畏天命”三个字,包括了一切信仰,信上帝、主宰、佛等。这些都是“畏天命”,从前社会等级分明,这种畏,用来维护社会稳定。

现代人虽然破除了迷信,但依然要有所敬畏,“天地有定律,四季有成规,万物有法则”,现在,自然、真理、规律就是我们需要敬畏的天命。

“畏大人”三个在这里字所说的大人并不是一定指官职有多高,对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有所怕,才有成就。一个人再成功,总有他的父母、上级,让他敬畏,从而做事各自心中掂量再三,不轻举妄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0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高尚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道天命而不敬畏,轻慢有道德的人,亵渎圣人的话。”

君子和小人离我们都很近,都在我们自己的心里,也都在自己的行为中表现着。换句话说,绝大多数人既是君子,又是小人。自己的日常行为就是一面镜子,大家可以参照一下。

这句是君子的心和小人的心:君子常怀着敬畏的心,小人则怀着傲慢的心。君子敬畏天命、大人、圣人的话语;小人则反之。
敬畏的心,源于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自我很渺小,与外部世界相比,我们个体的力量微不足道,我们怎么能不怀着恭敬恐惧的心呢?无论人的认识有多么深入,总是和真理相差一步。恭敬,就是对自然、对他人、对真理的敬畏,就是对自己的心的敬畏。
倨傲的心,源于对自我错误的认知,把自己当做世界的中心,把自己的认识当成真理。这种偏狭的态度表现在外部就是对外部世界的藐视和征服欲。这种抗争非但没给自我带来利益,反而危害了外部世界——包括自己,这就是小人的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