磋来之食文言文阅读答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7

1. 《嗟来之食》的原文,翻译,以及题{附带答案}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

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礼记 檀弓下》) 译文: 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饥民来,给他们吃。 有个人饿得很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

黔敖见了,左手拿着饭菜,右手端着汤,吆喝道?喂!快来吃吧?那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黔敖跟在后面表示歉意,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便活活饿死了。

2. 南辕北辙 嗟来之食 北人啖菱 这三个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是初中课外文言

南辕北辙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

二,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刚才我来时,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往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 "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车夫能干!"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一,1.想要 2.何,什么 3.良好 4.越

二,1.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三,南辕北辙 行动和目的相反

嗟来之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黔敖为食于路 ⑵以待饿者而食之

⑶嗟,来食 ⑷予唯不食嗟来之食

⑸以至于斯也 ⑹可去 ⑺其谢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嗟,来食

⑵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⑶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3。这个故事在哪篇文章中被作为论据使用?用来证明什么?

4。你对曾子的话如何理解?

答案

1。①作成食物②吃③吃④我,只⑤这⑥离开⑦道歉

2。⑴喂!来吃!⑵我就因为不吃侮辱性的施舍的东西,才到了这样的地步⑶他吆喝你来吃,可以离开,他道歉了就可以吃了

3。《谈骨气》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北人啖菱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或曰:“食菱须去壳。” 或(有的人、有人)

(2)其人自护其短 短(短处、缺点)

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译文:我之所以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驱除身上的热气。

4、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答:①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②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3. 搓来之食的文言文的意思

原文 齐大饥⑴。

黔敖⑵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⑶之。良久,有饿者,蒙袂⑷辑屦⑸,贸贸然⑹来。

黔敖左奉⑺食,右执⑻饮,曰:“嗟⑼!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⑽唯⑾不食嗟来之食⑿,以至于斯⒀也!”从而⒁谢⒂焉,终⒃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据《礼记》改写) 译文 齐国发生了严重的灾荒。富人黔敖熬了粥摆在大路边,用来给路过饥饿的人吃。

过了很久,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饥民)抬起头瞪大他的眼睛,盯着看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愿意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他并向他道歉,饥民还是谢绝了黔敖的施舍,最终饿死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