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呢

如题所述

三藩起义期间,吴三桂势力强大,兵力众多。从康熙十二年末至十五年春,吴三桂在短短两年内攻占了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但也在很短的时间内瓦解了。

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四个“心”,即野心、决心、军事意志和民意。

所谓雄心壮志,是指吴三桂的战略规划。他的抱负不小也不大,但正是这种抱负让他左右为难。

在他的一生中,吴三桂根本不必当皇帝。明末,李自成攻打京城,投降了守卫宁远的吴三桂。然而,由于李志爱夺走了刘宗民和他心爱的小妾陈元元的财产,吴三桂叛变投降清朝。这说明他重视自己的利益,没有贪图天下的野心。

吴三桂为清朝选兵后,随清军南下,不遗余力地攻打前明朝(南明政权)。他甚至追击缅甸,绞死了南明末代皇帝永利。凭着这一功劳,吴三桂求朝廷赐下守滇黔的特权,成为滇黔两省的“地方皇帝”。

其实,这正是吴三桂的野心所在。他想向明代穆营学习,世世代代保卫云南。如果朝廷真的能让他满意,吴三桂绝对不会冒着62岁的叛逆风险。

不幸的是,年轻朝气的康熙看不到旧金山的末日。一纸撤藩令让吴三桂的梦想化为泡影。老人心理上有点差距,这是最后一次打架。吴三桂本人并没有制定统一全国的计划。

起义开始时,由于福建耿景忠、广东尚志新、台湾郑靖的反应,加上广西、四川、陕西等旧金山老兵的反应,战争极其顺利。满洲八旗直接出击北京、攻打长江,势头十分迅猛。

然而,当起义军几乎控制了长江的半壁江山时,老人的心又准备好了。他所想的不是夺取整个江山,而是占领长江的自然危险,与清朝一起统治长江。

这个主意太糟糕了。反叛就像逆流而上。不进必退。你要的是江河而不是清朝!

于是,第二颗“心”来了——清朝的决心。

康熙虽然年轻,因为经验不足而被迫与吴三桂作对,但也是因为他年轻,初生的小牛不怕虎。当他看到吴三桂真的很叛逆,就没有什么可犹豫的。

因此,虽然在战争初期,清朝曾经是被动的,但一旦回归上帝,就可以立即组织有效的抵抗。

你知道,南方有很多汉朝将领,很多人对清朝不满,但是北方完全不同。仅在京城就有10多万驻军,中原地区更是“兵马俑”。此外,东北大本营也有八旗铁骑,当时还没有多少退化。

人们常说,吴三桂的军马是清朝的两倍!不是说吴三桂的兵力是清朝的两倍,而是起义军的总数是清朝反义军的两倍。起义军不全是吴三桂的部队。

清朝还有更多的军队没有参与平叛行动,叛军已经倾巢而出。后来双方的综合实力比较,仍然是清朝强,叛军弱。

这让我们看到了第三个“心脏”——叛军的心脏。

我们应该知道,吴三桂不能控制所有的叛军。虽然有很多叛军很难统一指挥。事实上,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虽然我们谈论的是“旧金山叛乱”,但事实上,即使是“旧金山”这个词也不标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26
因为吴三桂得不到当时士人的广泛支持。革命一词本意为变革天命,天命既士人的人心向背。士人考取功名后,可以做官,即使不做官回故里,也是地方上的头面人物,相当于村长、乡长,古代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分布在乡村,而这些人口都在士人们的掌控之下。士人又通过科举制与皇帝结成牢固的利益同盟。士人势力非常强大。明亡实亡于万历,就是因为万历怠政,让士人认为其无道,不再支持明朝。而晚清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依靠的也是曾国藩等士人组织的湘淮军。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以明朝遗臣自居,他都不能容忍吴三桂的背叛,骂他“蠕动尔外,岂有他哉”。辛亥革命时的主力其实也是南方各省的士人。吴三桂最鼎盛时并没有控制整个南方,当时最富庶的江浙一带依然被清政府牢固控制,这里的财富稳定供应了清军的军需,加之士人的支持,所以清军在人力物力财力,人心向背上全面压倒三藩。三藩前期叛乱打了清军措手不及,所以才暂时取得了优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