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对童年报复性的补偿行为吗?你是怎么做的?

最近,童年报复性的补偿行为成为热点话题,例如报复买衣服、买玩具,甚至小时候未得到爱长大疯狂给女儿爱。

都说童年受过的伤,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治愈,那么童年报复性补偿,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因为小的时候需求未能被满足,所以长大后我们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补偿回来,这就是童年报复性补偿。童年报复性补偿心理怎么办?接下便对心理学补偿行为进行分析。
童年报复性补偿心理怎么办?心理学补偿行为分析
想要知道当我们出现童年报复性补偿行为时该如何做,我们就得先弄明白补偿心理的来龙去脉。补偿心理,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机制,当我们遭遇挫折而充满焦虑时,我们就会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缺憾,并以此缓解焦虑。
补偿机制的存在,能平衡我们的心理,让我们不至于因为遭遇挫折而心理失衡,从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适当的补偿机制是有好处的,它能让我们的心理更健康,同时还有促进我们能力提升的可能。
但问题在于,许多人的补偿行为超出了合理范围,因此跌入了过度补偿的陷阱。他们在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后还不知足,还要不断地追求和索取。这是安全感缺失的体现,他们需要用这种不断的索求来填补自己的安全感空缺。童年报复性补偿,就是一种过度补偿。
一个人如果在幼年时期遭遇创伤,内心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那么他的心理就会“卡”在那个时间段,内心之中就会出现一个受伤的“小孩”。为了保护和照顾这个“内心的小孩”,补偿机制就会被触发。
“小孩”的存在,使得成年的我们不断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例如说过从前得不到的事物我们如今反复购买、从前体验不到东西我们反复体验。即便我们在这种过程中得不到快乐,我们也会不自觉地一直重复,以此来填补“小孩”受伤的心灵。
但很遗憾,外在的补偿行为并不能真正治愈内心的“小孩”,伤痛始终存在,我们也就陷入了不断补偿的循环。想要突破这种恶性循环,我们还是得从“小孩”本身入手。
11
我们要在脑海里回忆,然后找到那个造成我们如今表现出报复性补偿行为的根源,这时那个受伤的小孩就会浮现。我们要努力地回忆起当时的心情,然后用现在的自己来和当年的自己对话,告诉那个“小孩”:“你已经长大了,无需通过外物来获取安全感,长大后越来越强大的自己,就能成为你安全感的来源。”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对这种报复性补偿心理稍加改造,令他不仅不会困扰我们,反而能够为我们所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是由自身的不足导致的。同时,自卑感会带来补偿心理,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自卑的困扰,清楚地识别到自己的问题所在,那我们就能够利用这种补偿心理来完善自身。
我们曾经缺乏什么,现在我们便想拼命地获取什么,这种思维本身就是强大的前进动力。通过和内心“小孩”的对话,消除了自身的不安全感以后,这种思维就能为我们所用,让我们在追求优越的路上走得更远。
童年报复性补偿心理怎么办?通过对心理学补偿行为的分析,相信大家此时已经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补偿心理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06
“童年报复性补偿行为”指的是各种不理性的行为,有可能是因为在童年的时候得不到满足,到自己长大之后进行的补偿。
童年报复性补偿如何解决
解决方法

1、觉察背后真实需求

直面自己的心结,尝试着和自己和解与对话

2、举行告别仪式

做一些有仪式感的事情和过去道别,比如小时候没去过幼儿园现在有了能力可以去······

最后我想说,好的童年一定有但完美的童年一定不存在,正视缺憾在合理的范围内利用报复性补偿无意义的事也好,有意义的改变也罢,都是一种活下去的方式,切记不要用童年的报复性心理伤害自己。

肯定自己的需要,重新养育自己

对待孩子的愿望,什么是共情性的回应,心理学家们建议的原则是:同意(共情)孩子的情绪,不一定同意(满足)孩子的愿望。

也就是说,家长不管是否满足孩子的愿望,都要有一个温和而坚定的态度,理解孩子愿望背后的情感需求,但根据现实条件判断决定是否满足其需要。

不因为孩子的哭闹胁迫而满足孩子,也不因为不能满足孩子就责骂、批评孩子的愿望或者不允许孩子生气失望。

这样做能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理解父母、了解现实,建立必要的规矩和心理边界,避免陷入责备自己又怨恨父母的内耗之中。

如果你也有报复性补偿行为,你可以尝试觉察,通常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你会有这种行为冲动,在补偿前后会有什么样的情绪体验。

你也许会再次体验到那些不被重视、不被满足的委屈、愤怒和羞耻。

而消除或者降低匮乏感的关键是,看见那个曾经不被关注和理解的孩子,认识到不被满足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接纳父母养育的局限,重建对自己的内在评价。
第2个回答  2022-12-06
是的,我感觉大多数人都应该有这样的补偿性的报复性的行为,不是在教育孩子方面
中国式家长内心很爱孩子,但没有用对方式,以至于孩子很难理解和接受这样粗暴的爱。
他们下意识地沿袭传统思想,将孩子与自己的关系视为上下级关系,一味盲目地却捍卫自己的尊严,不管对错地抄袭模仿老一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肆无忌惮地像孩子传输焦虑,最终得到了物极必反的结果。
他们想和你说话,却从不给你平等的身份。
他们想和你沟通,却一被质疑便是劈头盖脸的语言暴力。
他们想让你变得强大且自信,却上你在家里对他们唯命是从、唯唯诺诺,在人前对你加以数落、批评甚至谩骂。
你做错了,他们要指责你及你的所有行为,却不帮你想办法。你做对了,他们欣喜若狂,逢人便炫
耀自己教育的卓越与成功,即使他们只是给了你一一口饭吃。
他们太浮躁了以至于做不到良好的沟通和耐心的陪伴,偏偏这俩是家庭教育的两条基本要义。
揭开浮躁焦虑的表面,我们只能看见他们的教育又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用自己的观念来控制自己的孩子。
在心理学上控制型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也是难以治愈的。

控制型的母亲一般有以下特征:
高度神经质,易焦虑,容易被一些小事引发焦虑,焦虑产生之后需要向外界投注以缓解焦虑,缺少朋友,缺少自己的兴趣爱好。
夫妻关系不和,觉得丈夫无能,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会成倍伤害。
一方面严格管教孩子,另一一方面又特别爱自己的孩子,不愿自己的孩子独立出去,一般通过指责、贬低、不信任等方式干扰与控制孩子。
被控制的孩子特征:
儿童期比较巧懂事,成绩不会太差。愿意为他人付出。
初中时期成绩下滑(相对小学),如果下滑的严重,一般伴随被孤立与被欺负。如果成绩上游。一般较为孤傲。理想强烈。
高中期成绩下滑严重,人际关系敏感,一方面渴望社交,另一方面又过分关注自我导致交友状况糟糕。开始反抗母亲,但是又依赖母亲。
教育是为孩子铸剑的过程,而这些家长似乎更愿意在遇到猛兽前控制这个执剑人。
手里没有剑的孩子,任何东西都会成为他们的拦路虎。
第3个回答  2022-12-06

我感觉我们这一代人很多人都会有对童年报复性的补偿行为,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表现出来了

中国式家长内心很爱孩子,但没有用对方式,以至于孩子很难理解和接受这样粗暴的爱。
他们下意识地沿袭传统思想,将孩子与自己的关系视为上下级关系,一味盲目地却捍卫自己的尊严,不管对错地抄袭模仿老一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肆无忌惮地像孩子传输焦虑,最终得到了物极必反的结果。
他们想和你说话,却从不给你平等的身份。
他们想和你沟通,却一被质疑便是劈头盖脸的语言暴力。
他们想让你变得强大且自信,却上你在家里对他们唯命是从、唯唯诺诺,在人前对你加以数落、批评甚至谩骂。
你做错了,他们要指责你及你的所有行为,却不帮你想办法。你做对了,他们欣喜若狂,逢人便炫
耀自己教育的卓越与成功,即使他们只是给了你一一口饭吃。
他们太浮躁了以至于做不到良好的沟通和耐心的陪伴,偏偏这俩是家庭教育的两条基本要义。
揭开浮躁焦虑的表面,我们只能看见他们的教育又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用自己的观念来控制自己的孩子。
在心理学上控制型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也是难以治愈的。

控制型的母亲一般有以下特征:
高度神经质,易焦虑,容易被一些小事引发焦虑,焦虑产生之后需要向外界投注以缓解焦虑,缺少朋友,缺少自己的兴趣爱好。
夫妻关系不和,觉得丈夫无能,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会成倍伤害。
一方面严格管教孩子,另一一方面又特别爱自己的孩子,不愿自己的孩子独立出去,一般通过指责、贬低、不信任等方式干扰与控制孩子。
被控制的孩子特征:
儿童期比较巧懂事,成绩不会太差。愿意为他人付出。
初中时期成绩下滑(相对小学),如果下滑的严重,一般伴随被孤立与被欺负。如果成绩上游。一般较为孤傲。理想强烈。
高中期成绩下滑严重,人际关系敏感,一方面渴望社交,另一方面又过分关注自我导致交友状况糟糕。开始反抗母亲,但是又依赖母亲。
教育是为孩子铸剑的过程,而这些家长似乎更愿意在遇到猛兽前控制这个执剑人。
手里没有剑的孩子,任何东西都会成为他们的拦路虎。

第4个回答  2022-12-06
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治愈,那么童年报复性补偿,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因为小的时候需求未能被满足,所以长大后我们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补偿回来,这就是童年报复性补偿。童年报复性补偿心理怎么办?接下便对心理学补偿行为进行分析。
童年报复性补偿心理怎么办?心理学补偿行为分析
想要知道当我们出现童年报复性补偿行为时该如何做,我们就得先弄明白补偿心理的来龙去脉。补偿心理,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机制,当我们遭遇挫折而充满焦虑时,我们就会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缺憾,并以此缓解焦虑。
补偿机制的存在,能平衡我们的心理,让我们不至于因为遭遇挫折而心理失衡,从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适当的补偿机制是有好处的,它能让我们的心理更健康,同时还有促进我们能力提升的可能。
但问题在于,许多人的补偿行为超出了合理范围,因此跌入了过度补偿的陷阱。他们在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后还不知足,还要不断地追求和索取。这是安全感缺失的体现,他们需要用这种不断的索求来填补自己的安全感空缺。童年报复性补偿,就是一种过度补偿。
一个人如果在幼年时期遭遇创伤,内心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那么他的心理就会“卡”在那个时间段,内心之中就会出现一个受伤的“小孩”。为了保护和照顾这个“内心的小孩”,补偿机制就会被触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