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太监寇连材,为什么会被慈禧太后处死呢?他到底做了啥事呢?

如题所述

话说在中国历史之中,有一类人给后世留下的印象实在不好,这便是“太监”。兴许是没了那话儿,心理便因此而扭曲,行事诡秘,下手毒辣,而且祸害朝政等等,历史之中太监者如赵高、刘瑾、魏忠贤、安德海、李莲英等等,哪一个不是恶贯满盈,让后世唾弃之辈。当然,凡事都有对立面,有好自然有坏,有坏也必定有好。要说太监之中,也有些“好人”,比如三宝太监郑和,冯宝、还有晚清忧国忧民、敢于当面顶撞慈禧老佛爷的小太监寇连材。

鬼马小太监,老佛爷身边红人

说起这寇连材,也是个苦命人,出生于直隶昌平府一户农家,家里穷,孩子多,又要求生计,15岁时,寇连材的父亲通过当地退休老太监的帮助,花银子找了京城“刀子匠”小刀刘,一刀去了儿子的根儿,又花银子托人将儿子带进宫,成了正式太监。

进了宫,有人照应着,加上寇连材人精嘴巴甜,很快混上了梳头房的差事,这便跟慈禧进了一步。慈禧喜欢这孩子,就给了些好处,让他做了会计房太监,后来又升到奏事房太监。这其中也少不了“老叔”李莲英的帮衬,就这样,寇连材虽然年纪不大,却成为慈禧身边的红人。

寇连材既受到老佛爷的赏识和重用,按理说应该一心向着老佛爷,做奴才的讲得就是知恩图报。可寇连材却偏偏跟老佛爷“卯上了”。为什么这样,这跟光绪皇帝有些关系。寇连材打开始做了一段时间眼线,主要给李莲英通风报信,看看皇帝有什么“造次”的地方。可一来二往,寇连材觉得这位皇帝很和善,而且一心想要改革,赶巧寇连材认识字,光绪有时候让他帮自己念念奏折啥的。久而久之,寇连材的心眼就到了光绪这边儿,也许是光绪有意拉拢寇连材,便时常给他将些外国的新鲜事物,说东洋已经变法,自此国富民强,可大清依旧羸弱,自己身为皇帝有心发奋,无奈时不与我,苦啊.....

弃旧主迎新主,小太监的无间道

寇连材听主子这么一说,心中感动,自此后慈禧那边有什么动静,他便偷偷告诉皇帝,好让皇帝提防着点儿。再后来,寇连材就有些“放肆”了,他在慈禧耳边吹耳边风,时不时替光绪说好话,并且说些外国的好处。慈禧哪能不知道这小猴崽子肠子里有什么道道,可老佛爷偏偏就没治他的罪,而是以“小孩子不懂事”为理由,饶过了他。

要说老佛爷已经够意思了,做奴才的该消停点儿了。可寇连材偏不,就在慈禧下口谕要求修建颐和园之时。寇连材的愣劲儿上来了,他这次要效仿王公大臣,亲自写了一道奏折,提出十个建议,其中包括罢免李鸿章职务、与日本人决战、停修颐和园,请皇帝主政等。还要一条,便是要求老佛爷效仿圣贤尧舜,立有德之人为太子。要知道,不管哪一条都是犯了慈禧老佛爷的忌讳,可寇连材偏偏递了上去。

好一个大胆小奴才

这下还得了,在大清一朝,太监不许参与国事,妄议朝政,你个不知死的小猴崽子却偏偏往刀口上撞。哪知老佛爷看过奏折之后,虽然恼怒,但是并没有杀寇连材之心,只是要他说出是受谁指示,她不相信这个奴才是个忘恩负义之徒。

寇连材一口咬定是自己所为,并未受人指使,当场背下奏折上面所写,并且不肯认错。到这一地步,慈禧不杀寇连材不行了,有一就有二,这次不杀寇连材,日后老佛爷哪还有面子,那些大小太监还不都学着寇连材的样子上奏折。于是乎,老佛爷发下口谕,斩了寇连材。

可怜寇连材只有18岁,便被活活杖毙,怎一个惨字了得。

奴才犯上,该杀!

后人都为寇连材叫好,赞扬寇连材之举。但在笔者眼中却偏偏不这样,看历史要看全面,也可以从侧面看。如你细细读历史,寇连材不过是一颗棋子罢了,而他本人也是个愣头青,确切的说是愤青。

愤青是没有理智的,是偏激的是固执的,根本不会看清大局,只看片面。光绪的励精图治固然是好的,但是以当时大清国的局面是做不到日本国那样的变法格局的。而且光绪本人就是个愤青,因此他才会跟同样是愤青的寇连材关系密切,也正是他不切实际的思想间接害了寇连材。寇连材奏折上所写罢免李鸿章、与日本国开战是完全不合实际的事儿。大清国若没了李鸿章,犹如房屋断了大梁。而与日本开战,简直是痴人说梦,甲午海战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回头再看光绪的变法提案,简直荒唐至极,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幻想。而恰恰是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思想才是最正确的。当然正确也没有,大清气数已尽,再怎么折腾也没用。若是按照光绪的变法思想,只不过大清朝亡的更快一些罢了,最终留个烂摊子还要慈禧收拾,一个空有理想的帝王注定是失败的。病死瀛台,也是光绪自找的,怨不得慈禧。杀寇连材更怨不得慈禧,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奴才犯上,该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